佛教词典
【中国佛教】(第2页)   更多词典列表

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二卷(或作一卷),中国北魏释昙鸾(4...

安乐集

《安乐集》,二卷,唐道绰(562~645)撰。道绰...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九卷,清彭希涑撰。彭希涑是彭际清(...

法宝坛经

《法宝坛经》,唐慧能说,法海集记。现行本有四种:一...

宗镜录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延寿(904~975...

碧岩录

《碧岩录》,十卷,是佛果圆悟禅师(1063~113...

灯录

灯录即传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载,譬如灯火相...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释道原撰。本书叙述天竺佛...

原人论

《原人论》,一称《华严原人论》,一卷,唐宗密撰。此...

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撰,原...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

四分律行事钞

《四分律行事钞》,具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四卷,唐义...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五十卷,梁代释宝唱等集。释宝唱俗姓岑...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隋慧远(523~592)著。原来有五...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释道世撰。释道世字玄恽,当时...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释法云(108...

翻梵语

《翻梵语》,十卷,撰者不详。这部书是唐代从中国流传...

悉昙字记

《悉昙字记》,唐山阴沙门智广著。据本书前叙说,南印...

教乘法数

《教乘法数》四十卷,明会稽沙门圆瀞集。释圆瀞字心源...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三卷,北宋释道诚集。道诚的生平不详。...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三卷,简称《僧史略》,宋代释赞宁(...

释迦谱

《释迦谱》,五卷,释僧祐于齐代编撰,为现存中国所撰...

付法藏因缘传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付法藏经》...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

佛祖统纪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现行本缺十九、二十两卷),...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或作《开皇三宝录》,简称《三宝纪》...

僧传

僧传是记载古来对于中国佛教有贡献的僧人传记的总称。...

高僧传

《高僧传》,或作《梁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

续高僧传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简称《明高僧传》,八卷(清藏作六卷...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略称《尼传》,四卷,有序。中国梁代宝...

居士传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际清编,收集从后汉到清...

历游天竺记传

《历游天竺记传》,一称《法显传》,或称《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亦称《西域行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十卷,唐慧...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梁释僧佑(445~518)撰(僧...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这是继...

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唐代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本...

辩正论

《辩正论》,八卷,唐沙门法琳著。据贞观十三年法琳自...

佛典音义

佛典音义,是汇集解释佛教经典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和字义...

经录

经录,即佛教经籍的目录。称众经录、内典录、释教录、...

出三藏记集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梁代释僧祐(445~518...

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略称《开元录》,二十卷,唐代释智昇...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十卷,元代释...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四十八卷,明释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

二执

二执,即我执和法执,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

三藏

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

三科

三科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中对于宇宙万有的...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

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

五明

五明(具称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

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

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

佛性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

佛土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教判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

结使

结使,也简单称为结,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

格义

格义是此土初期的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佛典的方法。据...

言教二谛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

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三论宗的根本圣典...

三宗

佛教教派有关三宗的论说很多,本文介绍的是指南北朝宋...

六家七宗

一、总 说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

念佛

念佛,是忆念所归依的无上正觉者之意。在修持上,用这...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

四悉檀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一作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是天台宗显示十种...

性恶

性恶是天台宗阐释性德的理论。它主要说明:恶是性德本...

性具

性具是说性具善恶,一说性具十界,一说性具三千,是天...

别理随缘

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或一理随缘,是阐释天台四教...

看话禅、默照禅

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临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

六相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是...

十玄

十玄,又叫作十玄门,是贤首宗重要的学说。贤首宗人为...

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是贤首宗的教相判释。贤首宗人为表明自宗在...

性起

性起说是贤首宗最精彩的理论。贤首宗说法界缘起,以法...

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

法界观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

三类境

三类境是慈恩宗关于辩认一切境相(唯识四分中的相分)...

唯识四分

四分是唯识家为阐明诸识作用的各方面,根据唯识义理来...

四智

四智,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一、遣虚存实...

五种姓

五种姓是梵语的译文,原又为五类的种属或族姓。因为属...

南山三观

南山三观,是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开创四分律宗中所立的...

化制二教

化制二教是南山律宗对于教相的判释。该宗把释迦如来一...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

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即别解脱律仪。佛教七众弟子,由出离心为发...

金胎两部

一、名称的总解   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

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