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十不二门

【中国佛教】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十不二门”,一作“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是天台宗显示十种不二妙理的义门。天台智顗在所说《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曾开示了十种妙(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功德利益妙),嗣后湛然作《法华玄义释籤》在解释十妙中,把十妙的无边法相摄作色心、内外、修性、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十门,而在每一门中都运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义理,把它结归无二无碍,即称为“十不二门”。

  一、色心不二门,这从十妙中境妙立名。天台宗以十如、十二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七科概括宇宙一切万法,而一一都有总、别两种意义,从总的方面说,都在众生现前根尘相对日夜起灭的一念;从别的方面说,分作色心二法。就一切诸法互相摄入而论,就随便举出那一种法都可以作为总,但是在现前的观行上,却可以指一念心法为总。然而一切诸法无非心性,随染净缘全体起用,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只是一个三千,同居一念,体非各别。这就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

  二、内外不二门,这从智妙和行妙立名。此门说大小乘中所阐明的观法,所观境不出内外二境。于此内外二境都用圆融三观观察它,心、佛及众生三法的体性,名具三千诸法,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佛法具三千,方摄心法及众生法;众生法具三千,才和心法及佛法相融;心法具三千,也和众生法及佛法不相隔历。随便观察内境或者外境,都能遍摄互融,是为不二。

  三、修性不二门,这也从智妙和行妙立名。说一切众生的性德,本来具足十界十如三千诸法,然而全体在迷惑之中,必须凭藉妙智解了,发起圆修,由妙智起妙行,才能彻照性德,而此智德复由性德而发,全性起修。本来相即不二,在性时修全在性,起修时性全在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这就性外无修,修外无性,性不碍修,修不碍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互泯互融,是为不二。

  四、因果不二门,这从位妙和三法妙立名。即从人、天到等觉九界众生为无明惑所覆,三千诸法的实相没有显发,都在因位。只妙觉佛无明诤尽,诸法实相真如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才是果位。然而众生的一念心因已经具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为果,因果不殊,始终相即,是为不二。

  五、染净不二门,这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无明和法性,就体说,本来不二;就用说,相去悬殊。迷惑就法性翻作无明,全起无明之用,而起无明之用的在缠染心,变造诸法,一多相碍,念念住著。然而在缠的一念染心,本具三千的体用,和离障的净心没有差别,所以不二。

  六、依正不二门,这也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如来所证果地,于常寂光土下示现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三土,又示现藏、通、别三教的佛果及菩萨等九界身;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是依根的土,圆佛是正报的身。由于一念心因本具三千诸法,三千法中,众生及五阴二千是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不分能所。因果相摄。身土不二。从而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各具三千,体遍法界,彼此相摄,依正互收,是为不二。

  七、自他不二门,这也从感应妙和神通妙立名。即由十界互具,心、佛及众生各具众生及佛。同是一念,自他无别,是为不二。

  八、三业不二门,这从说法妙立名。即如来证果后,应机化,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百界千如,不出一念,身口平等,心色一如,是为不二。

  九、权实不二门,这从说法妙立名。即菩萨等九界七方便法(藏、通两教的二乘及藏、通、别三教的菩萨所同修)为权,以佛界一乘法为实。说法华以前四时中权实不相融摄。到了法华时,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一乘之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一互收,是为不二。

  十、受润不二门,这从眷属妙立名。即三草二木七方便众生(三草: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二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通别教菩萨)为能受,法华时开显前三教法皆即圆教佛乘,七方便众生都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只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不再有上下大小的等差,是为不二。

  以上十门,是就迹门十妙立说,然而迹不离本,亦即本门十妙之旨。

  法华时以前的四时三教,为顺物情为实施权,隔历不融,即称为二。到了法华时,佛随自意开显圆实之理,遍融互摄,平等一如,所以总称为不二。

  “十不二门”原来是《法华玄义释籤》的一部分,后人把它录出别行,其注解多到五十余部,就中宋代著名的台宗学者知礼(世称四明尊者)作《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发挥湛然的真意,为本书主要的疏释。此外唐宋人的撰述现存的有唐道邃的《十不二门义》一卷,宋源清的《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宗翌的《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二卷,仁岳的《十不二门义心解》一卷,处谦的《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了然的《十不二门枢要》二卷,可度的《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

  (黄忏华)

上篇:四悉檀 下篇:性恶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佛教

偏小情

(术语)人法二空中,只知人空一边,未知法空,小乘浅...

掘具罗

(植物)或作局崛罗,窭具罗,求求罗。译曰安息香。...

苦行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

大慈恩寺

(寺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治,为文德皇后于...

乘种

(术语)出佛乘萌芽之种子也。宗镜录二十六曰:因闻般...

所诠

(一)为“能诠”之对称。指依教法经文之语句,阐释内容...

勇猛修习

【勇猛修习】 p0884   杂集论十卷二页云:勇猛修习者...

住自性界

【住自性界】 p0660   瑜伽九十六卷一页云:住自性界...

力者法师

(杂语)谓出家之身,以力业为事,好斗,作奴仆事之堕...

大海众

指众多之沙门。又作清净大海众、海众。丛林集一团之众...

勒那识祇

梵名 Ratna?ikhi。意译宝髻。即昔时宝髻佛尚未出家学道...

应法妙服

(杂名)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佛所...

【大藏经】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大藏经】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初心念佛,谁能无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皇宫的楼阁,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

「十念皆生我国愿」该如何理解

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就是十念皆生我国愿。有时候会...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我们要心存感恩,这个特别重要!今天的人爱怨天尤人,...

净土学人的起信之路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

紫金钵

从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

一粒习气之米

沩山灵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圆正在筛米,被...

初学佛应克服的哪些误区

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