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26页)   更多词典列表

可洪

生卒年不详。五代人,活跃于后唐、后晋之际。初习儒业...

可真

(一)(?~1064)宋代临济宗僧。福州(福建)长...

可真点胸

禅宗公案名。为宋代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得法之公案。可真...

可得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为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

可从

(1420~1483)明代曹洞宗僧。洛阳(河南)人...

可惜许

禅林用语。又作可惜乎。“许”与“乎”均为语助词。碧...

可湘

(1206~1290)宋元时代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

可漏子

又作壳漏子、可漏。(一)即古代禅林之信封或书信袋。...

可睡斋

日本曹洞宗寺。位于静冈县袋井市。应永十四年(140...

可观

(1092~1182)宋代僧。江苏华亭人,俗姓戚(...

古三论

指姚秦时鸠摩罗什所传之三论宗。系自龟兹国之沙车王子...

古今佛道论衡

凡四卷。唐代道宣撰。又称集古今佛道论衡。收于大正藏...

古今楷定释

凡四卷。又称观无量寿经疏、楷定疏。唐代僧善导(61...

古今独露隐显无方

禅林用语。形容佛法之大道超越时间、空间,常独立而显...

古今译经图纪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

古代宗教

指存在于古代文明社会,而今已不再流传,然仍有文献可...

四寸佛法

禅林用语。指一知半解之佛法,盖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

四山

用以表示人身无常,必受生、老、病、死等四相逼迫之譬...

四不可得

(一)谓世间有四种不可能达成之事,即:(一)常少不...

四不可得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

四不可说

表示诸法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四句语。盖涅槃经尝就诸...

四不可轻

指四种不可轻忽、轻视之力量。杂阿含经卷四十六载,佛...

四不生

乃龙树于中观论中所立四种不生之句,以彰显“诸法无生...

四不成过

因明用语。谓四种不能成立之过失。又称四不证过。在因...

四不见

指由于境界之差异,所产生之四种不可见之情形。据大明...

四不定

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第六。异于前五位之心所,系随应...

四不思议

指世间之人无法思议测度之四事。又作四事不可思议、四...

四不退

谓于修行过程中,已证得不退转之情形有四种之别。(一...

四不寄附

据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第十四载,不应将财物寄附之人...

四不护

梵语 catvāri-āraksyāni,巴利语 ...

四中

三论宗为阐说中道而假立之四种中道名称。所谓中,即不...

四分

(一)为法相宗之教义。法相宗认为构成吾人认识作用之...

四分位点

指密教大日如来四方之点。乃密教中,为标示大日如来之...

四分律

梵名 Dharmagupta-vinaya。凡六十...

四分律比丘尼钞

凡三卷,或六卷。唐代道宣撰,书成于贞观十九年(64...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

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称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业疏、...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凡十二卷(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各有四卷)。唐代...

四分律含注戒本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称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含...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

凡四卷(或八卷)。唐代道宣撰。又称四分含注戒本疏、...

四分律戒本疏

凡二卷。唐代定宾着。又称四分比丘戒本疏、四分戒本疏...

四分律宗

依四分律而立其宗旨之律宗宗派。以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凡六卷。唐代道宣撰于贞观元年(627)。又作拾毗尼...

四分律疏

(一)凡四卷。北魏慧光撰。与法砺、智首之四分律疏合...

四分律开宗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东塔寺怀素撰。又称四分律疏。收...

四分家

指唯识家。在唯识教理中,对于心之认识作用立相分、见...

四分义私记

凡二卷。日本法相宗僧忠算撰。全称为四分义极略私记。...

四分僧戒本

梵名 Dharmaguptaka-bhiksu-p...

四天上下

指四王天与四洲。上,即四王天,为欲界六天之最初天;...

四天王法

系以四天王为本尊之修法,乃禳除灾厄、祈求福德之修法...

四天王经

全一卷。宋代智严、宝云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

四心

(一)指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坚实心等四种心。此...

四方

指东南西北等四个方位。于密教中,其四方有一定之次第...

四方七步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

四方大将

指布于四方守护佛法之四大善神。即:北方之散脂大将、...

四方四佛

即指位于东南西北四方不同世界之四佛。显密教经典皆有...

四方结

又作金刚墙(梵 vajra-prakāra)。为密...

四方雷光法

为密教用以避免雷电之修法。又称四方电光法。据金光明...

四方僧物

一切属于僧团之物资可分为二种,一称现前僧物,一称四...

四日

为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喻称。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朅盘...

四月八日

即释迦牟尼诞生之日。相传佛陀诞生之时,有龙王以香水...

四比丘

(一)为十诵律卷一所列举之四种比丘分类,即:名字比...

四王天

梵名 Caturmahārājika-deva。系...

四世

诸经论中每将教法住世之变迁,分为正法(正,证之意)...

四主

指阎浮提洲之地分封之象主(梵 gaja-pati)...

四仙避死

据出曜经卷二载,昔有四位梵志兄弟,各皆证得五神通,...

四出偈

指“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一偈,...

四句分别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

四句成道

指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而诵出之四句偈,较常见者有...

四句百非

乃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

四句执

即以“四句法”之形式来分类印度古代之外道对“常”与...

四句推捡

系中论卷一所用以推证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

四句偈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

四弘誓愿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

四本止观

为天台大师智顗所著谈论止观之四本书。止,即止息诸妄...

四未曾有法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

四正见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四种正见。正见(梵 samy...

四正勤

梵语 catvāri prahānāni,巴利语 ...

四生

(一)梵语 catasro-yonayah,巴利语...

四生百劫

谓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时间。断三界烦恼,证辟支佛...

四生苦轮

一切众生均由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而生,受迷...

四忉利交形

四,指四王天;忉利,指忉利天。谓四王天与忉利天之男...

四光喻智

为法华文句卷五、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所举,以日、月、...

四印

(一)梵语 caturmudrā,西藏语 phya...

四印会

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之第五会。系以阿閦、宝生、...

四向四果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又作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

四如实智

梵语 catvāri yathā-bhūta-pa...

四安乐行

安乐,梵语 sukha-vihāra。指四种可令获...

四有

梵语 catvāro bhavāh。有情众生之轮回...

四百四病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

四百由旬

为比喻修行佛道各种过程之用语。即意谓受持般若波罗蜜...

四百论

梵名 Catuh?ataka。三世纪之提婆菩萨(梵...

四自侵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旨在...

四行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

四行相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乃四谛十...

四行期

婆罗门教规定教徒修行与生活之四重历程。即:(一)梵...

四行菩萨

指分别住于密教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四隅之四位菩萨。于胎...

四住

(一)为大智度论卷三所说之四种住处,即:(一)天住...

四佛

(一)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梵 ...

四佛加持

即真言行者受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加持时...

四佛知见

即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者。法...

四兵

梵语 catur-avga-bala 或 catu...

四别

即佛宣说净土之观无量寿经及圣道之诸经时,有处(说处...

四利须食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修行者必须饮食之理由及其利益有四...

四劫

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

四吠陀

梵语 catur-veda。又作四韦陀、四围陀。...

四忍

指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之四忍法品所载之四种忍。忍,即...

四戒

即四种防非止恶之律仪。有数种说法:(一)指比丘之杀...

四求

(一)指四种欲求:(一)欲爱,即贪爱欲界之五境。(...

四求不得

求,推求之义。指菩萨以四种法门推求诸法而不可得,由...

四沙门

沙门为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可分为四种:(一)胜道沙门...

四取

梵语 catvāry upādānāni,巴利语 ...

四身

系佛身之四种分类。诸经论中于其名称、种别等各有说法...

四车家

华严家与天台家将法华经譬喻品火宅喻中所列举之羊、鹿...

四事不可久保

据出曜经卷二无常品之二载,有一妇人因丧子而忧恼失意...

四事先苦后乐

谓众生不辞劳苦,修习梵行、经文等四种事,则能证入道...

四事行

谓有四种事能令菩萨修得陀罗尼(陀邻尼)法。陀罗尼,...

四事供养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

四事法门

指菩萨化导众生证入正道之四种法门。据大宝积经卷十三...

四事胜

谓菩萨乘有四事胜于声闻、缘觉二乘。据菩萨地持经卷一...

四依

梵语 catvāri pratisaranāni。...

四依八正

行四依与八正道之并称。谓于修习行四依之着粪扫衣、常...

四供养

略称四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中,大日如来自心中流现...

四来

从四方而来之意,或指从四方前来之众人。禅苑清规卷三...

四具足

在佛前常供养香、花、灯明等用具,若由二只花瓶与火舍...

四卷经

指北凉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因有四卷,故称四卷经。...

四味

(一)天台宗所判立五时教中,前四教称为四味。天台宗...

四夜八昼

一昼夜凡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四奉请

法会中,以四句偈文恳请佛菩萨莅临法会坛场。即唱诵:...

四姓

梵语 catvāro varnāh,巴利语 cat...

四孟月

指一年四季中,每季最初之月。即农历孟春之正月,孟夏...

四宗

(一)以佛教教说根本主张之别,而判立四类。 (一)...

四定

定,即将心专注于一对象,至不散乱之精神作用。(一)...

四念住

梵语 catvāri smrty-upasthān...

四念珠

念珠,为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

四性行

指菩萨之四种性质。据佛本行集经卷一载,即:(一)自...

四明

(一)指四种吠陀论。吠陀为印度婆罗门教最古之经典,...

四明十义书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960~1028)撰。又称十...

四明山

浙江鄞县西南方,天台山北方山麓一带,总称为四明山,...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凡七卷。宋代继忠集。又作四明仁岳往复书。收于卍续藏...

四明家

指承嗣宋代天台宗第十七祖“四明知礼”教学之门人及学...

四明尊者

宋天台宗僧。即知礼法师,以居四明山,弘扬天台正义,...

五坛法

密教修法中,设立五大坛,以五大明王为本尊所修之秘法...

四果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

四板头

指禅宗在僧堂中所设四板之首位,转指僧堂内之四位头首...

四泥梨经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又作四大泥犁经。收于大正藏...

四河

为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阿...

四波罗夷

梵语 catvārah pārājikā dhar...

四波罗蜜菩萨

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大月轮中,大日如来前后左右之四...

四法

(一)指三宝中之法宝。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种...

四法不得菩提

谓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证得佛果菩提。据菩萨地持经卷一...

四法生福

谓有四法令修菩萨行者产生无量福德。据大迦叶问大宝积...

四法印

于三法印,再加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法印,称为四法印...

四法施

指如来为不使众生起邪见,而施与众生四种法,令众生依...

四法界

即华严宗之宇宙观。又作四种法界、四界。华严宗认为全...

四法界观

又作四法界观门。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

四法集善根

谓有四法令修菩萨行者能广集一切善根。据大迦叶问大宝...

四法经

有三种:(一)佛说大乘四法经,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

四法离魔道

谓有四法能令菩萨远离邪魔之道。据大迦叶问大宝积经卷...

四知

可分三种:(一)指天知、地知、旁人知、自知。据大明...

五缘

(一)天台宗分二十五方便为五科,其中之一科具足五种...

五德瑞现

释尊宣说无量寿经时,入大寂定所现之五德瑞相。即:(...

五摩字

梵语 pacamakāra。又作五摩事。与性(梵 ...

五乐

(一)指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等五...

五热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晒于烈日下,而于身体四方...

五谷

五种谷物。又称五种谷子。指大麦(梵 yava)、小...

五箭

譬喻五欲。又作华箭。谓五欲之魔能破坏种种佛事,如箭...

五篇

为戒律之大科。又作五犯、五犯聚、五众罪、五种制。即...

五德

(一)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

五论师

翻译名义集卷二列举出五位博通论藏,又擅长论议之论师...

五趣

梵语 paca gatayah,巴利语 paca ...

五趣生死轮

梵语 bhava-cakra。又作五道轮、生死轮、...

五轮

(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轮,即地、水、火、风、空五大...

五轮三昧

由修禅定所得之五种功德。又作五轮禅。此五法门乃借譬...

五轮字

即 (a)、 (va)、 (ra)、 (ha)、 ...

五轮塔

标示地、水、火、风、空五轮之塔。又作五轮、五轮率都...

五轮际

指五轮中位置最下之虚空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二...

五轮观

又作五智轮、五轮三摩地、五轮成身观。即真言行者依胎...

仁祠

指佛寺,乃因释迦(梵 ?ākya 或 ?akya)...

六大

梵语 sad-dhātu。指六根本原素。又作六界。...

指牵船声,或出力所发之声,或蓦地寻见失物时所发之声...

安心起行作业

略称心行业。乃净土门赅括心、行及修相之用语。出自善...

四金刚

梵语 vajra-catuska,西藏语 rjo-...

四门

(一)指四门游观。即释尊为太子时,曾分别由王城之四...

四门塔

位于山东济南市东南三十余公里之青龙山南麓,即神通寺...

四门游观

又作四门出游。略作四门。释尊为太子时,曾从王城之四...

四陀罗尼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

四阿含经

指北传汉译之四部阿含经典,亦为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

四阿含暮抄解

凡二卷。印度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又...

四阿赖耶

指对阿赖耶识之贪著有爱、乐、欣、喜等四异名。摄大乘...

四信

(一)依大乘起信论之说,指虔信真如及三宝。又作四种...

四信五行

为大乘起信论之法相。四信,指虔信真如、佛、法、僧三...

四信五品

依天台家之说,佛陀为阐明法华经之功德,曾在分别功德...

四品法门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

四品学法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

四威仪

梵语 catur-vidhā īryā-pathā...

四度加行

略作加行。密教中,受传法灌顶之前,依方便所修之行法...

四律五论

四律与五论之并称。为律宗之重要典籍。据日僧凝然之八...

四施

(一)就出家菩萨所行之四种布施而言,可分:笔施、墨...

四洲

梵语 catvāro dvīpāh,巴利语 cat...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