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四向四果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又作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或称八补特迦罗(巴 attha-puggalā dakkhineyyā)、八贤圣、八圣、八辈。为小乘佛教声闻修道之阶位。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贤圣品中均有详细解说。

(一)预流(梵 srota-āpanna,巴 sotāpanna),音译为须陀洹。分为预流向、预流果二种:(1)预流向(梵 srotāpatti-pratipannaka,巴 sotāpatti-patipannaka),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又作清净法眼、净法眼、法眼净)之阶位。又因其直至预流果,不堕于三恶趣,故又称无退堕法。但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故不称果,而称为向,盖取其趣向于初果之义。(2)预流果(梵 srotāpanna,巴 sotāpanna),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十六见道位中之圣者,由其根之钝利而分为:1.随信行,指钝根者,即自己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者。2.随法行,指利根者,由自己阅读经典随法而行。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为极七返有、极七返生。

(二)一来(梵 sakrd-āgāmin,巴 sakadāgāmin),音译为斯陀含。分为一来向、一来果二种:(1)一来向(梵 sakrdāgāmi-pratipannaka,巴 sakadāgāmi-patipannaka),即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圣者尚未断除后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于天界再来人间而入般涅槃,故称为一来。然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而仅趣向于第二果,故称为一来向。(2)一来果(梵 sakrdāgāmi-phala,巴 sakadāgāmi-phala),即第二果,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并证入果位者。又于一来向之圣者中,断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称为家家圣者,简称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遂须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断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余六品修惑而尚须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称三生家家。若断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则由其余五品修惑而须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称为二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相等,故称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于人、天中之受生次数不同,故称为不等生家家。其中于天界或人间悟得预流果之圣者,称为家家圣者;于天界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天家家;于人间得阿罗汉果之圣者,则称为人家家。

(三)不还(梵 anāgāmin,巴同),音译为阿那含,简称为那含。分为不还向、不还果二种:(1)不还向(梵 anāgāmi-pratipannaka,巴 anāgāmi-patipannaka),即指已证得一来果之圣者,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即将证入不还果之阶位;以其趣向于第三果,故称不还向。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间;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间隔一生而证果之义;亦称一种子,或称一种。(2)不还果(梵 anāgāmi-phala,巴同),即第三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不还果又可分为五种,称为五种不还,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即:1.中般,指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于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2.生般,圣者既生于色界,未久即能起道圣,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3.有行般,生于色界,经过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4.无行般,生于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运经久,方才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5.上流般,先生于色界之初禅,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为乐慧、乐定二种。此二种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三种。全超般,指生于色界最下层之梵众天,越过中间之十四天,而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间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没般,指不超过一天而遍受生于诸天者。上述之五种不还,再加上现般、无色般二种,则成为七种不还。此外,将中般别立三种,即速般、非速般、经久,加上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及上流般别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没般等,则成为九种不还。若仅别立上流般为三种,则合前四般而称七善士趣。复次,入灭尽定,证得如涅槃寂静乐之不还果者,称为身证或身证不还。而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获不还果之圣者,再生起欲界之烦恼,而自不还果退堕者,则称为离欲退。

(四)阿罗汉(梵 arhat,巴 arahant),意译作应供、应、无学。分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二种:(1)阿罗汉向(梵 arhat-pratipannaka,巴 arahatta-patipannaka),又作无学向,指已证得不还果之圣者,入于阿罗汉道,虽尚未证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于第四果,故称阿罗汉向。(2)阿罗汉果(梵 arhat,巴 arahat),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转之阶位。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碍,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为得漏尽,以证入阿罗汉果,常乐以戒、定、慧三者为修学,故称为有学。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比照小乘声闻四果之名称,立有大乘四果(菩萨四果)之说。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第八地、第十地以及佛地而言。[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中阿含经卷二、卷三十、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九、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至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成实论卷二、卷三、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阅“七善士趣”109、“九种不还”154、“五种不还”1176) p1683

上篇:四印会 下篇:四如实智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静志

(一)为沙门(梵 ?ramana)之意译。指修净行之行者。又...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梵名 Abhidharma-prakarana-pāda。凡十八卷。印度世友...

在缠

(术语)具名在缠真如。即真如法性之理隐在烦恼缠缚之...

大觉

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

克家之子

禅林用语。原意谓能继承父业之子;在禅林中,转指能持...

无有怯弱

【无有怯弱】 p1065 瑜伽二十八卷六页云:云何无有怯弱...

涅槃头

(职位)掌涅槃堂事者。...

六境

【六境】 指六根所取的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的...

莲藏

(界名)莲华藏世界也。性灵集七曰:共沐平等之智水,...

无法

【无法】 p1042 集异门论七卷七页云:无法者:谓所说语...

应受识

十一识之一。即尘识。尘识系由色、声、香、味、触、法...

阿字数息观

(术语)观阿字于出入之息之观法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如来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

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如同...

惜福从惜食惜衣做起

礼拜天,父亲看着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儿子,心想:今天...

【推荐】谦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课

人生的每一种境界,都是修行,修什么呢。修谦卑。记得...

念佛人所谓的灾难是什么

问: 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何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

深山中的道场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宏海法师:净土三篇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

流光如云相映成辉

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就是从阿弥陀佛无漏、清净、真实的...

恶果源于内心的失衡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方面,物质极大丰富,技术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