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28页)
更多词典列表
四种业报
指现报、生报、后报、无报四种。(一)现报,谓现世所...
四种资粮
资粮(梵 sambhāra),为必需品之意,诸经中...
四种僧
(一)僧侣依其品位可分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
四种僧物
又称四种常住。乃将僧伽大众受用之物资分为四类,即常...
四种对治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即以无漏智对治烦恼,依其位...
四种广说
(一)又作四种墨印、四大广说、四大教法。略称四说。...
四种乐
又作四味、四种味、四无罪乐。系由受戒、修定等出世之...
四种缘起
为华严宗所归纳之四种缘起思想。华严宗之教理系以“缘...
四种禅
禅(梵 dhyāna),乃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正审...
四种声闻
声闻(梵 ?rāvaka),指闻诸佛之声教而得悟道...
四种断惑
断惑(梵 kle?ah prahīyate),断除...
四种炉形
密教修护摩法时,依修法种类之不同,坛场所用之炉形亦...
四种释义
为解释经论及其文句所设之四种释例。略称四释。凡有三...
四种饶益
诸佛教化饶益众生之法有四种。唐道绰之安乐集卷上引用...
四种摄受
指护持正法者所受之四种利益,又作四摄利益,略称四摄...
四种变易身
指变易生死之身的四项异称。变易,因移果易、前变后易...
四种观行
指修行忏悔者为灭罪之方便而修之四种观行。即:(一)...
四个大法
日本佛教用语。指日本台密(比睿山)所特重之安镇法、...
四个法要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四个法用。为大法会时所行之四种最...
四维
梵语 catasro vidi?ah。指东南(梵 ...
四维口食
又作维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四不净食之一。四维,指东...
四宾主
临济、曹洞二家各立四宾主之说,其义各异。(一)又作...
四障
(一)梵语 caturtha-āvarana。又作...
四增
八大地狱各有四门,每一门外各有四个小地狱;四增即指...
四增盛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载,当劫增之时,于赡部洲有四种...
四寮
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迁化条记载,四寮指禅家之库司、头...
如井觑驴
禅宗公案名。井,指井户;驴,即辘轳,或谓驴马。曹山...
四德波罗蜜
四德,指如来法身所具之常、乐、我、净四德;波罗蜜,...
四德处
梵语 catvāri-adhisthānāni。指...
四德乐邦
谓具四德之安乐世界,即指涅槃之境。因涅槃具有常、乐...
四慧
生得慧与闻、思、修三慧合称四慧。(一)生得慧,乃与...
四摩
为梵语 ?ima 之音译。即戒场、布萨界。又作四摩...
四暴流
梵语 catvāra oghāh。又作四流、四大暴...
四缘
梵语 catvārah pratyayāh。为佛教...
四缘发菩提心
据菩萨地持经卷一举出发苦提心之四种增上缘。即:(一...
四论
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大智度论一百...
四论玄义
凡十卷。唐代慧均撰。全称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又...
四论宗
于一般所说我国十三宗之中,并不包括此宗,而佛教史上...
四诤
又作四种诤。诤,即诤论,谓因意见冲突而互以言论决胜...
四辈
(一)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出家、在家之...
四辈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四辈弟子经、四辈学经。收...
四轮
(一)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
四轮王
又称四种轮王。指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长...
四导师
指法华经踊出品所载,由地踊出之诸大菩萨中之上行、无...
四机
指人天、二乘、菩萨、佛等四类机缘、根机。机,意谓机...
四缚
又作四结、四身系、四身缚。指系缚众生身心,使其流转...
四亲近
(一)全称四亲近菩萨。意为侍坐、亲近佛之四菩萨。密...
四亲近行
谓欲知人之善恶,若不亲近之,则难以鉴晓。四亲近行即...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
四谛教
历代论师依诸经教说之内容、形式等,诠判如来一代圣教...
四谛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昔...
四谛论
梵名 Catuhsatya-nirde?a。凡四卷...
四随
谓佛以随乐、随宜、随治、随义等四随说法。佛化导众生...
四随相
指生生相、住住相、异异相、灭灭相四者。乃相对于显示...
四橛
梵语 vajra-kīla。又作四方橛、金刚橛。为...
四禅
(一)梵语 catvāri dhyānāni,巴利...
四禅八定
四禅(梵 catvāri-dhyānāni),又作...
四禅天
梵名 Caturdhyānabhūmi。又称四静虑...
四禅比丘
为佛陀弟子中一位虽精勤于佛道修行,然因起增上慢而终...
四禅变化
变,即转变;化,即幻化。据大智度论卷六载,四禅诸天...
四翳
即以云、风尘、烟、日月蚀等四种能障蔽吾人视野之自然...
四斋日
禅林以每月一日(朔)、八日(上弦)、十五日(望)、...
四断
(一)四种断舍之义。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成唯识论...
四归法
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由此四归法而生佛...
四礼
密教行者于金刚界修法时,五体投地而礼四方之如来,请...
四藏
即佛教典籍之四类。(一)指经藏、律藏、论藏、杂藏。...
四薰习
又作四熏习。为大乘起信论之法门。薰习,谓吾人之身、...
四转
系密教以悉昙字 (a,阿)音韵上四种转化,配上发心...
四双八辈
即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
四药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二记载,维持色身之物资分...
四识住
梵语 catasro vijāna-sthitay...
四证净
梵语 catvāro ''''vetya-pras...
四镜
指如实空镜、因薰习镜、法出离镜、缘薰习镜四者。此乃...
四难
(一)指值遇佛陀出世、佛陀说法华经、听闻法华经、听...
四类出家
指:(一)身离非心,谓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虽参与法侣...
四愿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四不如愿经。收于大正藏第十...
四颠倒
颠倒,梵语 viparyāsa。指四种颠倒妄见。略...
四觉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四种不同觉知之证悟阶段。即:(一)...
四摄法
梵语 catvāri sajgraha-vastū...
四摄菩萨
略称四摄。意为摄引众生之四菩萨。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
四魔
(一)梵语 catvāro mārāh,巴利语 c...
四欢喜
(一)梵语 caturānanda。即欢喜(梵 ā...
四变
唯识宗认为世间内外之一切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可概分...
四体字经典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陆续开版满、汉...
四衢道
指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乃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
四尘
又作四微。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尘,梵语 ar...
外八庙
环布于热河承德市避暑山庄(即清朝热河行宫),东面与...
外凡
为修行佛道中之凡夫位,与“内凡”相对。即“见道”以...
外四供养
外院之四供养。与“内四供养”相对。即密教金刚界曼荼...
外外道
诸经论中,将各种外道大别为两大类,一为外外道,一为...
外我
指身外之我,或存于五蕴外之我。为“内我”之对称。我...
外典
(一)又作外书、世典。因佛教本身之典籍称内典,故佛...
外法
指佛法以外之教法、修法,或指行于外道间之咒术。又作...
外金刚二十天
又作外金刚部二十天、二十天。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
外金刚部
又称世天。为密教金刚界、胎藏界等曼荼罗之诸天外众。...
外金刚部院
密教中,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最外周围之区域;此部院之...
外相十二
又称外相十二物。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载,系人体三...
外海
于佛教之世界观中,世界之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
外阵
与“内阵”相对。又称下阵。外围列阵之意。佛殿内,安...
外执
指外道所执着之邪见。以佛教之立场而言,一切佛法以外...
外舍
舍财宝等外物。即以慈悲而无贪吝之心,布施王位、福乐...
外教
指异于一己所奉持之教说,或指致力于心神以外之研习工...
外贪欲
指对于外在境物等所起之贪欲。属贪欲三种发相之一。又...
外无为
与“内无为”相对。指面对外境而心不散乱。据大安般守...
外道
梵语 tīrthaka 或 tīrthika,巴利...
外道十一宗
统摄印度古代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涅槃经卷十等,分...
外道十六宗
系印度古代诸外道分类法之一。又作十六异论、十六外论...
外道三宝
指外道之三宝。据百论疏卷上之中载,外道谓非唯佛陀独...
外道小乘四宗论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
外道小乘涅槃论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
外道四执
又称外道四宗、外道四见、外道四计、四种外道、四见、...
外道相善
指外道所修之观行。相善之义有二种,即:(一)相似之...
外道问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外道问佛有无、外道良马鞭影、世尊良...
外道梵天
指印度古代外道所说之三种梵天,即:(一)自那罗延天...
外道禅
指带异计之禅。为五味禅之一。行者所习之禅有深有浅,...
外尘
自认识作用而言,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
外种
指米、麦等之种子,亦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种子”者,...
外仪
又称外相。即外观之相状行仪。亦即表现于外在之行、住...
外缘
指来自外在,而能助益事物之生起、变化之缘。即一法能...
外缘死
二种死之一。与“命尽死”相对。死,系丧失寿(命)、...
外学
指佛学以外之教法、典籍等,或学习佛教以外之教法、典...
外缚印
又称外缚拳、指在外拳、向外相叉拳。为密教四种拳印或...
外缚定印
又称金刚定印、缚定印。为密教金刚部之法界定印,乃天...
外题
即经卷表纸(封面)所记之题号。题号为表诠一部经书内...
外护
乃僧侣以外之在家人,如族亲、檀越等,为佛教所从事之...
外护摩
护摩,梵语 homa,为火祭、焚烧之义,即投供物于...
外魔
即外来之魔障。魔有四种,即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
央崛产难
禅宗公案名。又作央掘产难。央崛,即佛陀之弟子央崛摩...
央掘摩罗
梵名 Avguli-mālya 或 Avguli-...
央掘魔罗经
梵名 Avgulimālika。凡四卷。刘宋求那跋...
失念
梵语 musita-smrtitā 之意译。又作忘...
失罗婆
梵名 ?ravana。意译牛宿、吉祥宿、无容宿。二...
失译经典
指佚失翻译者名之经典。即无记录翻译者之经典。又称无...
奴婢
指男、女仆。在古印度,为征服者所使役之土著,称为奴...
奴仆三昧
即指随侍诸佛、菩萨、明王等之使者成办诸事之三昧。如...
尼大师
乃对比丘尼之尊称。我国此例甚多。然非“尼大师”三字...
尼正
又称尼僧正。即由官方任命来统制比丘尼众之尼僧职称。...
尼民陀罗山
尼民陀罗,梵名 Nimijdhara,巴利名 Ne...
尼寺
指丘尼所住之寺。又作尼庵、比丘尼寺。婆薮槃豆法师传...
尼戒
与“僧戒”相对称。指正式成为比丘尼之具足戒。凡是僧...
尼夜耶经
梵名 Nyāya-sūtra。又称正理经。为印度六...
尼夜耶学派
尼夜耶,梵名 Nyāyika,意译为正理、因论、因...
尼夜摩
(一)梵语 niyāma 或 niyama。又作尼...
尼延底
梵语 nyanti。意译作深入、趣入、执取、沉滞。...
尼拘陀梵志
尼拘陀,梵名 Nyagrodha,巴利名 Nigr...
尼拘律苑
梵名 Nyagrodhārāma,巴利名 Nigr...
尼拘律树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
尼陀那
梵语 nidāna,巴利语同。意译为因缘、缘起。因...
尼陀那目得迦
梵名 Nidānamātrkā。凡十卷。唐代义净译...
尼剌部陀地狱
八寒地狱之一。尼剌部陀,梵名 Nirarbuda,...
尼柯耶
梵语 nikāya,巴利语同。又称尼迦耶。意译为会...
尼乾子外道
尼乾子,梵名 Nirgrantha-putra,全...
尼乾陀若提子
梵名 Nirgrantha-jātaputra,巴...
尼连禅河
尼连禅,梵名 Nairajanā,巴利名 Nera...
尼犍度
梵名 Bhiksunī-khanda。乃四分律二十...
尼坛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
尼弥留陀
梵语 niruddha。意译作灭。指灭谛,乃四谛之...
尼讲
尼师讲说经典之意。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尼讲条所载,东晋...
尼萨耆波逸提
梵语 naihsargika-prāya?citt...
尼蓝婆罗陀罗
梵名 Nīlavajra-dharah。又作尼罗婆...
巨然
五代南唐画僧。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幼剃...
巨翔
(1662~1695)清初临济宗僧。陕西陵零人,俗...
巧安止观
指巧用止观以安心。为天台宗十乘观法之一。善巧安心止...
巧色摩尼
为杂色之摩尼珠(梵 mani)。巧色,即杂色之意。...
巧妙智
指巧智慧,即一切智智。谓远离、永息一切戏论,则能生...
巧度
即菩萨之观法。相对言之,小乘之观法,则称拙度。度,...
左
悉昙字 (c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
左右街僧录司
为唐宋时代掌理僧尼名籍、僧官补任等事宜之僧职。左右...
左行
(一)指书写文字自左而右,如梵文、巴利文、西藏文、...
左间
指左侧。凡面向堂外时,己身之左边称为左间。即上间,...
布毛侍者
唐代牛头宗僧。法名会通。杭州人,俗姓吴,名元卿。唐...
布史月
布史,梵名 Pausa。又作报沙月、富沙月、宝沙月...
布字品
指大日经三十一品中第十七品之名,即将迦、佉等种子布...
布字观
又称布字严身观。在密教观法中,以 (a,阿)字等布...
布色羯逻伐底
梵名 Puskarāvatī。乃古代北印度犍驮罗国...
布利迦
梵语 pūrikā 之音译。意译作饼。大日经疏卷...
布怛那鬼
布怛那,梵名 Pūtanā。又作富多那鬼、富单那鬼...
布施
梵语 dā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
布施四福报
据诸经要集卷十载,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
布施偈
即心地观经所说,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为空无...
布施离五种法
据优婆塞戒经卷五载,菩萨行慧施时,应远离下列五种法...
布特宁格
(Bhtlingk, Otto Von; 1815...
布勒
(Byhler, Johan Georg; 183...
布教
弘扬教法。与“弘教”、“宣教”、“传教”等语同义。...
布教师
又作说教师。指解说教法、经义,或混合譬喻、故事而担...
布袍
系由道服改作而成之法衣,为日本佛教所用。其形制,黑...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
布路沙布逻
梵名 Purusapura。北印度犍驮罗国之都城,...
布诺夫
(Burnouf, Eugne; 1801~185...
布噜那跋陀罗
梵名 Pūrnabhadrah。为毗沙门天之眷属,...
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
布萨日
举行布萨法之日。依经律所说,有每月二日、三日、六日...
布萨食
指斋日之清净饮食。四分律羯磨疏卷四上(卍续六四·四...
布萨犍度
巴利名 Uposatha-khandaka。又作说...
布萨护
梵语 upavāsa-sajvara。指八关斋戒(...
末伽梨拘赊梨子
梵名 Maskarī-go?āliputra,巴利...
平山堂图志
凡十卷。清代赵之璧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
平交
禅林用语。指无上下之差别而平等交际,或指道德、资历...
平江绦
绦,或作带。即以丝编成之绳带,两端作“总(结)”。...
平展
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之方法。“提持”之对称。如实呈...
上一页
下一页
阿弥陀佛
吉祥
本源法师
佛七
圣严法师
蕅益大师
超度
禅修法门
业力
梦参老和尚
拜佛
嗔恨怨恨
人生感悟
鸠摩罗什
普贤行愿品
忍辱
佛法入门
皈依
仁清法师
四十八大愿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