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四缘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梵语 catvārah pratyayā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梵 hetu-pratyaya)、等无间缘(梵 sam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梵 ālambana-pratyaya)、增上缘(梵 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与“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二)大乘之说:(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阅“六因”1256、“缘”6123) p1832

上篇:四暴流 下篇:四缘发菩提心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

等论决择

【等论决择】 p1119 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等论决择者...

三阶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于开皇十二年(592)。...

阿赖耶

【阿赖耶】   或阿梨耶。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识,说有...

百法明门论

(书名)具名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唐玄奘译。自瑜伽...

老苦

【老苦】 p0621   瑜伽六十一卷十四页云:云何老苦?...

五因断诸烦恼

【五因断诸烦恼】 p0279 显扬三卷十九页云:复有五因,...

清白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

夏众

参与一夏九旬安居之同行众。即指共同参与夏安居(前后...

大恩教主

指释迦牟尼世尊,因释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而且是教法...

遣蝗

即为除蝗虫之害、求五谷丰收之祈祷。敕修百丈清规卷一...

空谷集

凡六卷。全称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系宋...

【大藏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大藏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大藏经】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传 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大藏经】佛说八关斋经

佛说八关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

这才是有大善根的畜生

堕畜生道,你也闻不到佛法。除非有大善根的堕到畜生道...

人有四种未来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

欲诵经灭罪,当做此观心法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而...

了解自己的优点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

文钞原文: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

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你观察你的心就可以了

前面我们讲到庚六识大圆通,识大圆通它的重点就是,不...

学佛后如何发家致富和避免损财

有些人通过杀生、欺诈等途径得到钱财,这些钱财在获得...

环境对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身为我们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