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19页)
更多词典列表
五蕴喻
据大庄严经卷十二载,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五法...
五蕴实相
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一载,一切众生皆由色、受、想、...
五蕴魔
四魔之一。又作蕴魔、五阴魔、五众魔、身魔。色、受、...
五觉
指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即:(一)本...
五阐提罗
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载,昔有造作非法之五比丘,后生于...
五摄论
摄论,即摄大乘论,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
五体
又称五轮。指全身。谓筋、脉、肉、骨、毛皮,或右膝、...
五体投地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
五观
(一)五种观法。即:(一)真观,谓观真谛之理而断见...
四毒蛇
又作四蚖蛇、四蛇。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
仁山
(1887~1951)江苏金坛人,俗姓顾。别号天晴...
仁王
(一)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 (...
仁王咒
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此陀罗尼为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
仁王门
又称二王门。乃安置伽蓝守护神金刚力士之楼门。门左边...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会
又称仁王斋、仁王般若会、仁王道场、百座道场、百座会...
仁王经法
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
仁王经曼荼罗
依仁王经及仁王经道场念诵仪轨所绘之曼荼罗。修仁王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贲撰。又作新译仁王般若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
仁和寺
日本真言宗御室派大本山。山号大内山。又称御室御所、...
仁性
梵名 Sīvali,巴利名同。又称仁吉。音译尸利罗...
仁者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
仁勇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浙江四明人,俗姓竺。生卒年不详...
仁海
(951~1046)别名千心,通称小野僧正、雨僧正...
六受
指六受身。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约六识而成六受...
仁塔
指佛塔。释迦牟尼佛之“释迦”(梵 ?ākya 或 ...
什物
又作十物、什器、什宝。什即杂、聚之意。指寺院中之各...
什门十哲
鸠摩罗什之门人中,道生、道融、僧肇、僧睿(以上并称...
今昔物语集
凡三十一卷。日本传说、故事集。成书于平安朝末期。相...
今家
今之师家。与今师、一家等语同义。各派之末徒,以过去...
今师祖承
天台三相承之一。又作今师相承。即以智顗为宗师,立其...
今圆
天台宗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判为五时,而以第五时法华...
今道心
又作青道心、袄道心。指初发心出家,而资历尚浅、修行...
今释
(1614~1680)清代曹洞宗僧。浙江仁和人,俗...
今辩
(?~1697)清代僧。番禺(广州)人,俗姓麦。字...
介清
(1239~1301)元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福州(...
介然
宋代僧。明州鄞县人。初学于福泉山延寿,复从明智中立...
介尔
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谓现前...
元心
本觉圆满之一心。此心为森罗万象之元,故称元心。即起...
元因
又作原因。谓事物因之而生成者。自佛教之基本教理观之...
元安
(834~898)唐代僧。陕西凤翔人,俗姓淡。二十...
元亨释书
凡三十卷。日人虎关师炼着。于元亨二年(1322)成...
元妙
(一)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犹如大海,澄湛圆融...
元辰星
又作本命元辰、元神星。混合宿曜经之说与阴阳道之思想...
元来
(1575~1630)明代曹洞宗僧。龙舒(安徽舒城...
元明
又作本明。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楞严经卷六(大一九·...
元长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
元品能治
退治元品无明者。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
元浩
(?~817)唐代僧。又称元皓。吴门人,俗姓秦。字...
元祖
谓元初之祖。即开宗立派之祖师。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
元素
指六大。古代佛教将构成一切万法存在之元素,立为六种...
元崇
(713~777)唐代僧。临沂(山东)人,俗姓王。...
元康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诵观音。贞观(627~649)...
元净
(1011~1092)宋代僧。於潜(浙江)人,俗姓...
元绍
(?~1721)清代僧。越南佛教元绍禅派始祖。广东...
元琇
唐代僧。天台宗第十二祖(一说十祖)。尝依国清寺物外...
元照
(1048~1116)宋代律僧。余杭(浙江杭县)人...
元慧
(819~896)唐代僧。吴郡人,俗姓陆。开成二年...
元贤
(1578~1657)明代僧。又称鼓山元贤。福建建...
元晓
(617~?)朝鲜新罗之华严宗学僧。俗姓薛。二十九...
元兴寺
位于日本奈良。平城京(奈良新京)于营造之际,许多寺...
元选
(1323~1390)日本临济宗僧,方广寺派开祖。...
元静
(1065~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阆州...
元静十门
宋代禅僧大随元静对修行僧所示诫之十种因缘。即:(一...
元藏
又称大普宁寺版、元本。指元代所刻印之大藏经。乃元世...
元镜
(1577~1630)明代曹洞宗僧。福建建阳人,俗...
允文
(805~882)唐代僧。秀州嘉禾(浙江嘉兴)人,...
允若
(1280~1359)元代僧。绍兴相里(浙江绍兴)...
允堪
(?~1061)宋代律学名僧。浙江钱塘人。少从慧思...
内凡
“外凡”之对称。为见道以前阶位之一。修行佛道而未证...
内五法
又作内五事。为难提释经所载五种发自内心之法。即:(...
内五股印
“外五股印”之对称。全称内缚五股印。又作金刚印。为...
内心
相对于外形,故称内心。正法念处经卷二(大一七·七下...
内四供养
内院之四供养。又作内四供、内供养、内供。“外四供养...
内外三教
于我国,指儒教、道教、佛教。于日本,则指神教、儒教...
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天台宗荆溪湛然所立。谓依智妙及行妙之...
内外空
梵语 adhyātma-bahirdhā-?ūny...
内外兼明
五明之中,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等前四明为外明...
内外曼荼罗
内心曼荼罗与外相曼荼罗之合称。内心曼荼罗又称心中曼...
内外舍
内指肉躯,外指财物名利等,此二者皆可施舍他人,称为...
内外道
(一)内道与外道之并称,犹言内教外教。指佛教及佛教...
内因外缘
凡能直接产生结果之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
内佛
(一)又作持佛。即以本尊佛为中心,其旁或下方奉祀自...
内我
“外我”之对称。指存在自己身心之内,常一不变而能运...
内供奉
又作内供、供奉。谓宫中斋会时,于内道场任读师等职者...
内典
又作内经、内教。指佛教之经论书籍。反之,佛教以外之...
内典尘露章
全一卷。日僧凝然着。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三。概述日...
内典录
凡十卷。大唐内典录之略称。唐代道宣撰于长安西明寺。...
内明
梵语 adhyātmavidyā。又作内术、内明处...
内法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
内空
梵语 adhyātma-?ūnyatā。十八空之一...
内门转
“外门转”之对称。心识缘心内之法及理性等,具有自证...
内界
“外界”之对称。(一)众生之身心分内外二界,无形之...
内胎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之中台八叶院。大日经疏卷十四...
内秘
谓内秘菩萨为自利利他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自利之相。...
内院
兜率天二院之一。兜率天为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有内外二...
内阵
又作内陈。为“外阵”之对称。指于佛堂或变相图绘等安...
内宿食
将食物置于比丘住处,经一宿者,称为内宿食,乃不净食...
内舍
舍己之肉躯而施与他人。即菩萨十施中之内施。观无量寿...
内教
(一)佛家自称其教为内教,以他教为外教。道安二教论...
内眷属
“大眷属”之对称。即诸佛眷属中,在内常随给侍者。反...
内众
即僧众。相对于外俗,故称内众。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
内煮
即指比丘于僧房内所炊煮之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
内等净
略称内净。乃第二静虑四支中之第一支。以信根为其体。...
内道
“外道”之对称。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
内道场
又作内寺。指大内之道场。即设于宫中之佛事修行场所。...
内尘
指意识所缘之法尘。“外尘”之对称。色、声、香、味、...
内种
“外种”之对称。法相宗以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有漏无...
内障
指吾人心内之障碍,即贪欲、瞋恚、愚痴等诸烦恼。往生...
内缘
与“外缘”相对称。(一)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
内缚拳
为六种拳印之第四。又作二手拳、内掌拳。指向内相叉拳...
内斋
指皇帝于其诞日,诏选高僧入内殿赐食,并厚施财物,以...
内藏寺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井邑郡。灵隐祖师于百济武王三十七年...
内薰
“外薰”之对称。众生心内有本觉之真如,薰习于无明,...
内证
梵语 pratyātmādhigama。又作自内证...
内证智
指佛之内心证悟真理之智慧。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一六...
内护
僧徒依佛所制之戒法,护自己身心,使离身口意三业之非...
内护摩
护摩,梵语 homa,为火祭、焚烧之意,即投供物于...
内鉴冷然
指内证或证悟。又作“内鉴冷然,外适时宜”。谓内心之...
内观
梵语 vipa?yanā。音译作毗婆舍那、毗婆遮那...
六一心
专修五正行之一心及正定业之一心专念,六者合称六一心...
六七能遍计
唯识宗护法之说。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
六入
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
六八弘誓
又作六八超世本愿。指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
六十二见
梵语 dvāsasti drstayah。指古代印...
六十心
指凡夫妄心(烦恼染污心)之六十种差别相。大日经疏卷...
六十四书
印度通行之一切外典。出于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其梵名多...
六十四梵音
又作佛六十四种梵音、如来六十四种梵音。梵者,清净之...
六十四眼
据往生要集卷上本载,阿鼻地狱之十八狱卒各具有六十四...
六十华严
指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凡
指六界。十界分为凡夫与圣者二类,凡夫指地狱、饿鬼、...
六凡四圣
指十界。十界分为凡夫与圣者二类,凡夫指地狱、饿鬼、...
六河
涅槃经中以河流作六种譬喻。依灌顶之涅槃经疏卷二十七...
六大法性
谓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由圣智观之,为其法...
六大城
佛世时,中印度著名之六大都城。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举...
六大能生
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能生四种法身(自性法身...
六大无碍
谓六大元素无碍。万有生成之元素为地、水、火、风、空...
六大缘起
密教教义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缘起之根本...
六大体大
为密教所立三大之一。即六大无碍之义。谓地、水、火、...
六大观
观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有显、密之别,显...
六不定过
因明用语。指六种不决定之过失。为因明因十四过中之一...
六尺单
指禅堂内修行者个人之坐床。一般之宽度为三尺,长度为...
六方
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加上东南、西南、西北...
六方众
日本佛教用语。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之大众。...
六方诸佛
谓于东、西、南、北、上、下等六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功...
六方礼
六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印度婆罗门有晨朝洗浴...
六方礼经
全一卷。又称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后...
六月会
又作山家会、传教会。为日本天台宗之重要法会,即于日...
六句义
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
六外处
处为生长之义;可长养心、心所。为心、心所之所缘者有...
六生喻
即以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等六种众生比...
六甲秘祝
又称九字法。系由“临、兵、斗、者、皆、陈、列、在、...
六合释
(一)梵语 sat-samāsāh。又作六离合释、...
六因
梵语 sad-hetavah。(一)将一切法之因分...
六地藏
指能化导六道众生之六尊地藏菩萨。六地藏之名称,各经...
六夷
六波罗夷之略称。大乘之十波罗夷中,除大小乘共说之四...
六好日
禅林在与帝王诞辰之干支相当之日,讽经祝赞,一年中有...
六字
(一)六字名号之略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为六字...
六字大明咒
梵语 vidyā-sadaksarī。原为喇嘛教徒...
六字文殊菩萨
以“唵缚鸡淡纳莫”六字为真言之文殊菩萨。又作六字文...
六字名号
又作六字洪名。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南无即...
六字供
又作六字法、六字护摩。(一)又作六字经法。据六字神...
六字河临法
又作河临六字法。谓于河中修观音之六字法。依瞿醯经补...
六字陀罗尼
陀罗尼即真言。(一)六字章句陀罗尼之简称。为请观世...
六字经法
系密教根据六字神咒经、请观音经,为祈求调伏或息灾所...
六字释义
研究阐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意义之论题。唐代善导大...
六成就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
六耳不同谋
指三人无法保全秘密。其义转为禅家教导弟子之警语,意...
六舟
譬喻六波罗蜜。波罗蜜(梵 pāramitā),意译...
六行
(一)至佛果之六行。指六度之行。即十信行、十住行、...
六行观
以有漏智次第断除修惑之际所修厌下欣上之观法。三界分...
六位
为菩萨修行过程之六阶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
六位心所
心所乃从属于心王而起之心作用,依其性质,可分类为六...
六住
(一)指十住位中之第六位正心住。(参阅“十住”43...
六作
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者。摩诃止观卷二...
六即
谓与真理相即、成为一体之阶段有六。又作六是、六绝、...
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称为六即佛。据观无量寿经疏...
六妙门
为天台宗所立。妙,指涅槃;入于涅槃之法门有六,故称...
六忍
相应于菩萨阶位之六种法忍。即:(一)信忍,别教菩萨...
六决定
(一)梵语 sad-vidha-niyati-pā...
六足尊
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即大威德明王。又作降阎魔尊。于...
六足论
梵名 Sadpada?āstra。小乘有部宗之六部...
六身
佛身之法、报、应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即:(一)...
六事明经意
佛陀具足三达之智,于古往今来无不通晓,其所说经典众...
六重本迹
又作六种本迹。本,谓所依之住处不移动;迹,谓往来之...
六味
指苦、醋、甘、辛、咸、淡等六种味。出于北本大般涅槃...
六和合
谓六根与六尘相合。即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
六和塔
位于浙江省钱塘江边之月轮山上。其地原有六和寺,宋太...
六和敬
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
六宗
(一)又作六宗教、耆阇六宗。据华严五教章卷一载,南...
六念
(一)梵语 sad anusmrtayah,巴利语...
化迹
指教迹。即佛陀教化众生之遗迹。[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
六波罗蜜
梵语 sad-pāramitā, sat-pāra...
六法
(一)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
六法不异
六法,指舍、无起、无念、离相、无住、无戏论等,此六...
六法令他欢喜
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列举六种令人心生欢喜之...
六法戒
梵语 sad dharmāh,巴利语 cha dh...
六物
指六种物品。全称比丘六物。为僧尼不可或缺之生活资具...
六知事
指禅林六职务。唐代以后,禅林诸大寺掌管僧众杂事、庶...
上一页
下一页
如瑞法师
惟贤长老
忏云法师
大安法师
绍云老和尚
知足
改造命运
随喜
无量寿经
打坐
真如自性
净界法师
大势至菩萨
佛教故事
普贤菩萨
健康素食
因果报应
达摩大师
明海法师
文殊菩萨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