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20页)
更多词典列表
六空
仁王经卷上说五蕴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全一卷。又作习定论。印度大乘宗经论部。无著菩萨颂,...
六垢
又作六垢法、六烦恼垢。能染污心者称为垢,为烦恼之异...
六度果报
行六度所感之果报。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六度无极
即六波罗蜜。波罗蜜(梵 pāramitā),旧译作...
六度集经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
六度满相
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修行完满...
六度说意
佛陀讲说六波罗蜜,有对治、次第生二义。(一)对治之...
六度譬喻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
六染心
谓众生之心性本来自性清净而离诸妄染,然因依于不觉而...
六派哲学
二世纪顷,出现于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六种哲学学派之总称...
六界
梵语 sad dhātavah。即万有生成之基本元...
六界聚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
六相
指华严经、十地经所说万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种相。即:(...
六相圆融
又作六相缘起。指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与十玄门之说...
化佛
梵语 nirmāna-buddha。(一)又作应化...
六家七宗
东晋时代之般若学派别。自汉末迄刘宋时代,般若经流行...
六师外道
又作外道六师。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
六时三昧
指昼夜六时勤行之三昧修法,如念佛、忏法等。一心勤行...
六时不断
每日昼夜六时勤行佛事而不断绝。昼夜六时,指晨朝、日...
六时礼拜
指昼夜六时中礼佛忏悔,消除罪障。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
六时礼赞
指昼夜六时礼赞佛德。净土信仰者之日课,系于昼夜六时...
六时礼赞偈
全一卷。又作往生礼赞偈、往生礼赞、六时礼赞、礼赞。...
六时忏
指昼夜六时所修行之忏法。如唐代净土教高僧善导曾作“...
六时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取观音大悲甚深,于昼夜六时常哀愍护...
六根
梵语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种...
六根互用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染污而得清净,则...
六根功德
于六根清净位所得之功德。据首楞严经卷四载,以三世(...
六根食
指六根之所对。即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
六根清净
又作六根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
六根清净位
又作六根净位。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中之...
六根忏悔
指各就六根忏悔。即向诸佛礼拜忏悔自己过罪之际,特各...
六气
据翻译名义集卷六载,以观想之法,经由吾人之六种气息...
六祖
(一)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达摩、慧可、僧璨、道信...
六祖坛经
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坛经。...
六神病相
谓若多惛惛,为肝中无魂;若多忘失前后,为心中无神;...
六神通
梵语 sad abhijāh。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
六坚法
为别教菩萨所具六种坚固不坏之法,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
六情
(一)即六根。旧译经论多译六根为六情。以眼、耳、鼻...
六欲
(一)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
六欲天
指欲界之六天。即:(一)四大王天(梵 Cāturm...
六欲四禅
指欲界之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
六现观
唯识论所立。以有漏无漏之慧,明了观察现前之境,其方...
六众生
即以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等六种众生,...
六粗
又作六粗、六粗相。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系由根本无明而...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āh),为佛菩萨依...
六通愿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弘愿中,愿其国中之人天皆得六神通之...
六喻
指六种譬喻。如金刚经谓世间诸法乃是空而无常,而以梦...
六报
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
六恶
指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
六智
指四谛智、法智、比智。四谛智即苦智、集智、灭智、道...
六无为
梵语 sadasajskrta。法相宗对无为法之分...
六无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位别,称为六无畏。即...
六无减
得道开悟之后,永不退减之六种功德。为般若经所说佛十...
六窗一猿
六窗譬喻六根,一猿譬喻心识。六识之心与六根之关系,...
六结
比喻六根。据楞伽经卷五载,佛陀以一宝花巾比喻真性,...
六斋日
又作六斋。谓每月清净持戒之六日。即白月八日、十四日...
六转依
转依,即转舍下劣之所依而证得胜净者。法相宗依所得位...
六识
梵语 sadvijā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
六识十名
指第六意识之十名。据宗镜录卷五十所举,即:六识、意...
六难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即:(一)佛世难遇...
六触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
六体
密教将人身分为六部分,称为六体。即脐以下、脐以上、...
六观法
即别教菩萨之六种观法。(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
六观音
指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即大悲、大慈、师子无畏...
公
指高僧。据金石要例载,僧之称公,当称其名(法号)之...
公界
禅林用语。指公共物。原称井田中央部分之公田。禅苑清...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之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之言行记...
公验
指正式验证,亦指僧侣受戒时,官方所发之公认证明书。...
分手板
即禅堂内之西南床。又作立僧板、汾州板。乃后堂首座分...
分位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
分别
(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
分别功德论
梵名 Punya-vibhavga。凡五卷。又作分...
分别事识
意识之别名。略称事识。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
分别事识薰习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净法薰习中,妄心薰习二义之一。与“...
分别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
分别起
梵语 parikalpasamutthita。即一...
分别智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
分别智陀罗尼
又作分别知陀罗尼、分别陀罗尼。为大智度论所说三陀罗...
分别智相应染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
分别瑜伽论
为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
分别论
巴利名 Vibhavga-ppakarana。略称...
分别论者
梵名 Vibhajya-vādin,巴利名 Vib...
分别变
谓由心、心所之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为“因缘变”...
分身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
分身舍利
荼毗之遗骨分葬于各地者,称为分身舍利。又称碎身舍利...
分身摄化
谓佛菩萨等变化成各种身,依众生之根机而广行化导。又...
分段三道
即指惑、业、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
分段生死
二种生死之一。指三界众生之生死。为“变异生死”之对...
分段同居
分段,为分段生死身之略称,即吾人之体。盖“分段”,...
分段身
即分段生死之身。为凡夫轮回于六道,所受各种不同果报...
分段轮回
指三界众生之生死轮回。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
分座
分半座令坐之意。分座席之半与他人并坐,表示受者与自...
分喻
凡譬喻仅藉以比况其法部分之义,而未能显喻其法之全貌...
分岁
又称岁夜。即指除夕夜。谓旧年去、新年来之分界。联灯...
分齐
指限界、差别。又指有所差别之内容、范围、程度,或指...
分诸乘
“融本末”之对称。法藏于华严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释...
分证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
分证即
天台宗所立圆教菩萨修行阶位之一,为六即位中之第五位...
勾当
又作句当。源于我国,后为日本真言宗、天台宗之僧官名...
化
(一)梵语 sādhya。指教导众生,使其转化改变...
化人
梵语 nirmitaka。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
化土
梵语 nirmānaksetra。乃佛为初地以前菩...
化主
(一)教化之主。即指释尊。与“能化”、“教主”为同...
化他
教化他人。“自行”之对称。为“利他”之同义语。谓佛...
化他寿
“自证寿”之对称。西方无量寿佛之无量寿,可以无限地...
化生
梵语 upapāduka,巴利语 upapātik...
化地部
梵名 Mahī?āsaka,巴利名 Mahijsā...
化色
佛菩萨为方便教化各类众生,遂以神通力变作种种之形体...
化行
化教与行教之并称。又称化制。应众生之根性能力而教化...
巴丹阇梨
梵名 Patajali。为纪元前二世纪之印度文法学...
化身
梵语 nirmāna-kāya。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
化法
“化仪”之对称。谓如来所说法门之教旨。天台宗称藏、...
化法四教
天台宗之判教学说。谓佛陀教化众生之教法内容有藏教、...
化前
净土家依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所载,谓佛陀说观无量...
化城寺
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之九华山。九华山为著名的地藏菩萨...
化城喻
法华七喻之一。化城,梵语 rddhi-nagara...
化度寺
位于长安(陕西西安)朱雀街义宁坊南门之东。原为隋尚...
化度寺碑
唐碑,即化度寺之僧邕禅师之舍利塔铭。碑建于贞观五年...
化宫殿
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手之一所持之物。其手称化宫殿...
化教
指以理为本之教。南山律宗判佛教为化教与制教(又作行...
化现
指化现形像。即佛、菩萨为救度众生,变化成种种形像,...
化疏
(一)指劝化本上记明劝化旨趣之疏。为禅林化主于行走...
化仪
谓佛陀化导众生之形式方法。教化众生之经典内容,称为...
化仪三宝
四种三宝之一。又作化相三宝。大乘以诸佛三身为佛宝,...
化仪四教
天台宗所立。谓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有顿教、渐教、秘密...
化乐天
梵名 Nirmānarati-deva,音译作尼摩...
化缘
(一)指教化之因缘。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故佛、菩萨...
化坛
又作涅槃台。即火葬之际,安置遗骸,以供焚烧之台。[...
化应身四句
佛为救度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变现为佛形者,称为...
天使
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
午供
(一)指于午前所上之佛供。(参阅“佛供”2631)...
友情
指慈悲之慈。相当于佛教用语“弥勒”(梵 maitr...
反出生死
七种生死之一。为摄大乘论师所立。谓众生若发心修行,...
反抄
谓反着袈裟,即衣服从前面反翻于右肩上。南海寄归内法...
反俗
指还俗。即谓僧侣还为俗人。大宝积经卷八十八载(大一...
反流四位
大乘起信论于始觉之始终,立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
反照
日悬西山而反照东方,称为反照。以此譬喻鉴往古之事,...
反魂香
又作返魂香。闻此香能返死回生,故有此称。据汉书东方...
壬生狂言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壬生大念佛。系日本京都壬生寺举行...
天
梵语 deva-loka。音译作提婆。与天上、天有...
天人
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
天人不动众
指极乐净土之大众。极乐净土实无天人之存在,然以顺应...
天人五衰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命将尽时所表现之五...
天人致敬愿
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七愿。又称人天致敬愿。即誓愿...
天人师
梵语 ?āstā deva-manusyānāj,...
天人散花尸上
指天人散花于其故身。据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载,有一天...
天上
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较强烈者所居之世界...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巴利语 aggo''''ham asmi loka...
天口
指火。古代印度婆罗门之法以火为天之口,火烧供物,香...
天女
梵语 devakanyā。音译作泥缚迦你。指欲界天...
天女形
佛像形态之一种。为面容慈悲,呈女性丰丽之姿的菩萨与...
天女散华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天女散华(花)于诸菩萨及舍利弗...
天子
(一)谓于人中为王,而蒙诸天护持者。此乃前世修中、...
天子魔
梵语 deva-putra-māra。四魔之一。全...
天弓
为虹之异名。又作帝弓、天帝弓。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
天中天
梵语 devātideva,巴利语同。谓诸天中之最...
天王如来
(一)提婆达多比丘未来成道时之佛名。据法华经提婆达...
天主
(一)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参阅...
天主三目
谓大自在天之面上具有三目。其排列不纵不横,恰如悉昙...
天仙
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
天台九祖
指天台宗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北齐慧文、第三祖南岳...
天台九祖传
全一卷。南宋沙门士衡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述...
天台八教大意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
天台三生
天台家以种、熟、脱等三阶段表示佛道成就之相,称为天...
天台三教
指天台判教中之三教。(一)大纲三教。乃天台宗化仪四...
天台大师
(538~597)乃智者大师之别称。荆州华容(湖南...
天台小止观
全一卷。又称童蒙止观。天台大师智顗撰。系相对于十卷...
天台山
位于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佛霞岭山脉东北端。又称天梯...
天台五悔
指天台家依五门顺序修灭罪法之行事。此五法于昼夜六时...
天台五时
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之一代圣教,用太阳照物之比喻,分...
天台四相承
天台宗有三种相承、四种相承之说。四种相承即:(一)...
天台四教
指天台宗之判教。天台宗之教相判释,有化法四教与化仪...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
天台四教仪集注
凡三卷(一说十卷)。元代蒙润撰。略称四教仪集注。本...
天台四教仪集解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
天台四释
天台宗智顗大师解释法华经所用之四种方法。又作天台四...
天台宗
又作法华宗、天台法华宗、台宗、圆宗、台家。我国十三...
天台宗全书
凡二十五册。日本天台宗典刊行会编纂。系日本撰述之天...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
天平写经
指日本天平年间之写经。又为奈良朝时代写经之总称。此...
天目山
位于浙江临安县西北,与安徽省境衔接。古称浮玉山。山...
天吉祥
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约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
天地八阳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乃疑伪经...
天地镜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比喻仁王经为照天地实相之明镜。...
天有
七有之一。谓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
天耳
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
天耳通
梵语 divya-?rotra-jāna-sāks...
天耳智
梵语 divya-?rotra-abhijā。指天...
天行
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
天衣
(一)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
天衣拂千岁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
天衣派
梵名 Digambara。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
天衣无缝
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
天邪鬼
乃毗沙门天腹部之鬼面名。本名为河伯面、河伯,或海若...
火
指木火箸。又作火栝。菩萨誓愿度尽一切众生,倘众生不...
天狗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
天竺
(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
天竺九仪
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
上一页
下一页
地藏菩萨
发愿
来果老和尚
虚云老和尚
印光大师文钞
菩提
无常观
阿弥陀经
宽运法师
布施
随缘
楞严咒
顺境逆境
佛教智慧
杀生
广钦老和尚
衍慈法师
省庵大师
治病
学佛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