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18页)
更多词典列表
五逆往生
谓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
五逆轻重
五逆中,三乘通相之五逆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
五衲衣
又作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衲,缝补之意;以...
五停心位
修五停心观之阶位。为七方便之第一位。于此阶位修不净...
五停心观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又作五观、五念、五停心、...
五停四念
指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住)。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
五参上堂
又作五日上堂、五日升堂、五参升座。略称五参、五上堂...
五参日
禅林每隔五天一参之日。即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
五问十题
论义之称。论义时,有问者五人,讲师一人,每一问者初...
五唯
梵语 paca tanmātrāni。又作五唯量、...
五常五戒
指儒家五常与佛教之五戒。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
五情
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故...
五教
教判之名。即诠判如来一代圣教为五类教旨。(一)华严...
五教十宗
华严宗之教相判释。为华严祖师贤首所立。系依其自宗宗...
五教十理
法相宗用以证明第八阿赖耶识存在之五教证及十理证。大...
五教佛身
华严宗于所判之五教各别立有佛身,称为五教佛身。五教...
五教两宗
总称高丽中期至李朝初期约三百年间存在于朝鲜之宗派。...
五族如来
指密教金刚界之五智如来。族乃梵语 kula 之意译...
五条袈裟
又作五帖袈裟、五条衣、五条。为三衣之一。缝缀数条布...
五欲
梵语 paca kāmāh,巴利语 paca kā...
五净
(一)指乳、酪、酥,及黄牛未堕地之尿粪。印度之习俗...
五净居天
净居,梵名 ?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
五瓶
又称五宝瓶。乃密宗造坛修法之时,安置于大坛中央及四...
五瓶智水
为密教修法中,用以表示五佛智之五瓶香水。修法时,于...
五瓶灌顶
又作瓶水灌顶。密教以五瓶之水灌于行者之顶上,表受者...
五略十广
摩诃止观之正说,广立十科,称为十广,即:大意、释名...
五众
(一)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与五阴同。(参...
五眼
梵语 paca caksūjsi,巴利语 paca...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即:(一)精进,以远离二...
五处加持
加持身体五部位之意。即真言行者登坛修法时,先以印契...
五处供养
指供养五者。即供养父、母、亲教师、轨范师与病人。亲...
五处真言
谓加持于真言行者身体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此五处诸...
五通
五种神通。(一)梵语 pacābhijā。指修四根...
五通神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之淫邪神名。谓能作祟于人。俗称五...
五通菩萨
为阿弥陀佛画像之始传者。据道宣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
五部
五种部别之意。(一)指见道之四谛观行与修道。圣者于...
五部九卷
指净土门祖师唐代善导所著五部之书,合计九卷。又称五...
五部大论
无著承弥勒菩萨教旨所著五部之大论。又作五大论。即:...
五部母
指密教之诸尊中,支配生长养育金刚界五部功德之尊。据...
五部合断
又作五部杂断。谓佛与独觉在凡夫位以六行观合断下八地...
五部律
佛陀入灭后百年顷,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昙无德...
五部座
密教金刚界五部如来之座。又称五座、五佛座、五种座、...
五部海会
谓密教金刚界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七卷、金刚顶经三卷、苏...
五部秘藏
密教金刚界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
五部秘观
谓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之诸尊法。即密...
五部教主
谓密教金刚界之五智如来。金刚界以大日、阿閦、宝生、...
五部净居炎摩罗
二十八部众之一。又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跟...
五部尊法
谓五种之修法。又作五种坛法。就五种修法论五部之别,...
五部禅经
说禅法之五经。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即:(一)禅法...
五部总持
指密教金刚界五部之陀罗尼。五部,指佛部、金刚部、莲...
五部灌顶
密教五部各别之灌顶。谓金刚界行灌顶仪式时,结诵佛部...
五阴世间
五阴之世间。为三世间之一。又作五蕴世间、五众世间。...
五阴炽盛苦
梵语 sajksepena pacopādāna-...
五顶
(一)梵语 paca?ikhin。音译作般遮尸弃。...
五备
指僧侣必备之五种条件。即: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五惑
又作五钝使。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
五恶
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
五智
梵语 paca jānā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
五智三身
于密教,谓依大日如来所具足之五智各生身、口、意三身...
五智印
(一)据金刚顶义诀载,五智印即:(一) (hūj,...
五智如来
密教以五智配于五佛,称为五智如来。即:(一)大日如...
五智真言
表示金刚界五智五佛之真言。即五佛之种子。即谓 (v...
五无量
指密教所立心、身、智、众生、虚空等五种无量。由心之...
五无间
(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
五痛五烧
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
五结
谓系缚众生,犹如绳结,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而不得出离之...
五结乐子
随侍帝释天之乐神。尝至王舍城东林村北鞞陀提山之因...
五善五恶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五菩提
指佛之五种菩提。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
五钝使
“五利使”之对称。两者并称十使。于十随眠之中,推求...
五间色
相对于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之中间色。即:绯、红...
五云
指五障。譬指修道之五障、女子五障,及欺、怠、瞋、恨...
五须弥
(一)谓阿弥陀佛之毫相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出...
五黑
黑,谓染污不净之恶业。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五塔寺
(一)又称五塔召。蒙语之“召”字,意即寺。位于绥远...
五意
(一)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末那识)。依大乘起信论...
五会法师
唐朝法照依准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之音声而创立五会念佛...
五业
(一)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随受报之迟速分为五种...
五当召
蒙语“召”字,意即寺。位于绥远包头东北约五十公里之...
五义分通
南山四分律宗所说。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有一分通...
五义平等
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相应法),共有五义,即:(...
五叶
指禅宗五代或五家。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法偈(大五一·...
五葬
五种葬法。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尸于山野)...
五解脱轮
(一)谓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大圆轮中之五大月轮。又作五...
五道六道
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
五道转轮王
又称转轮王。为冥界十王之第十王。据预修十王生七经、...
五过
(一)破戒五过。毁破佛所制定之禁戒有五种过失,即:...
五遍行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
五境
梵语 pacārthāh。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
五梦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于如来入寂之夜所感之五种恶梦。即:...
五梦法
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一所列举者,即:(一)热气...
五实
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中就深心列举七种,其第七之深心,...
五种一乘
华严宗随始、终、顿、圆四教而各立一乘之名,即:(一...
五种人我见
据大乘起信论载,初学大乘之凡夫,于教未解玄旨,由人...
五种力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
五种三昧耶
三昧耶者,要誓之义,即“戒”义、不可违越之义。指入...
五种三昧道
真言宗将一切三昧分为五种,即大日世尊为普摄众生而现...
五种三乘
华严宗随小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教各各立三...
五种三谛
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有五种,即于别教、圆教、别...
五种土
据华严经疏卷七载,(一)唯性土,唯性,即如来所证法...
五种大师功德
指为人戒法之师者,必须具足五种功德。据瑜伽师地论卷...
五种不生
于菩萨阶位中之上忍位所得之五种利益。即:(一)生不...
五种不能男
指五种男根不全之人。又作五种不男、五种黄门(梵 p...
五种不退
谓生于净土,有五种永久不退失菩提之功德。即:(一)...
五种不应施
指不应施与他人之五种事物,即:(一)非理求财,指不...
五种不还
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不还,梵语 an...
五种不翻
梵语译成汉语时,有五种情形不予意译,而保留其原音(...
五种天
指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第一义天五种。(一)世...
五种比量
五种推理之方法。即:(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
五种布施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
五种色法
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
五种行
(一)为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五种法师之行。谓于经文...
五种言说
言说之相有五种类别。即:(一)相言说,执着色等诸相...
五种念诵
念诵之法可分五种。一般经轨多列举四种念诵之说,仅秘...
五种性
梵语 paca-gotrā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
五种果
梵语 paca phalāni。又作五果。(一)六...
五种法
又作五种成就法。为密教所行修法之类别。即息灾法、增...
五种法身
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历来大小乘诸家有关法身之说各...
五种法师
能弘扬道法之五种法师。又作五法师。即:(一)受持法...
五种故思
经过思惟所造之故思业分为五种,即:(一)他所教敕之...
五种甚深
甚深,指如来所证之真如理智境界。法华经论以此五法深...
五种修法
密教之护摩法有五种之别,即:(一)扇底迦(梵 ?ā...
五种般若
般若,梵语 praj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
五种衲衣
以废弃无用之布缝缀而成之五种僧衣。即:(一)有施主...
五种问
发问之五种原因。即基于不解、疑惑、试验、轻触、欲利...
五种唯识
(一)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
五种得失
指修往生净土正杂二行之五种得失。又作五次相对。即亲...
五种梵音
梵音,即大梵天王所发之声,具有五种清净之音,即正直...
五种净食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即:(...
五种眷属
据法华玄义卷六下载,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
五种通
又作五通。通,即通力,指身、口、意三业通用无碍而可...
五种通经
谓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五法而弘通经典,敷演...
五种恶性
据善导之观念法门载,凡夫之机性分为善性人、恶性人二...
五种恶病
佛住世时,毗舍离国所流行之五种大恶病。即:(一)两...
五种散乱
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之说,众生心中具有五种散乱。散...
五种无
为印度胜论学派所立“无说句义”之五种分类。胜论学派...
五种结界相
出自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为如来制定比丘结界之法,系...
五种善性
据善导之观念法门载,凡夫之机性有善性人、恶性人之别...
五种善根发相
坐禅所积功德之五种相。即:(一)息道善根发相,修行...
五种顺受
指自性顺受、相应顺受、所缘顺受、异熟顺受、现前顺受...
五种铃
为密教所用之法器。即一钴铃、三钴铃、五钴铃、宝铃、...
五种僧
又作五僧差别。依僧众道业之高低深浅而分为五种。即:...
五种精进
精进,即勇猛修善断恶之心理及行为。据成唯识论卷六举...
五种说人
能说佛法之五种人。(一)指:(一)佛,(二)佛弟子...
五种说法
又作如来五种说法。谓佛以言说、随宜、方便、法门、大...
五种增上缘
又作五增上缘、五缘。以佛为增上缘,念佛者所受之利益...
五种禅
(一)指四念处、八背舍(观)、九次第定(练)、师子...
五种总持
又作五持。梵语 dhāranī,音译陀罗尼,意译作...
五种藏
五种之如来藏。指如来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
五种忏悔
据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载,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
五精舍十塔
系五精舍和十塔之并称。在印度,如来之灵迹有五所精舍...
五彩幡
即以五色彩画书写、绘制成,或以五色宝缯绣制成之旗幡...
五台山
(一)位于我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
五盖
梵语 paca āvaranāni。盖,覆盖之意。...
五誓愿
为日本真言宗胎藏界所用之梵呗。即:(一)誓愿断除一...
五障
梵语 paca āvaranāni,巴利语 pac...
五障三从
女性所具有之五种障碍与三种忍从。五障指女性不能成为...
五悭
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
三衣一钵
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郁...
三光
指日、月、星三者。又指色界第二禅之少光天、无量光天...
三钵罗佉多
梵语 sajprāgata。乃维那师于众僧食前所唱...
三摩钵底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拔提...
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
全称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略...
五啖食
梵语 paca-bhojanīya。又作五正食。食...
上士
(一)菩萨之异称。又作大士。菩萨远离迷执邪见,正见...
四明尊者教行录
凡七卷。南宋宗晓(1151~1214)编。又称四明...
五浊
梵语 paca kasāyāh。又作五滓。指减劫(...
五浊增时
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住劫中,自...
五灯全书
凡一二○卷,另有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
五灯会元
凡二十卷。南宋僧普济撰(宋刊本作慧明撰)。今收于卍...
五灯会元续略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
五灯录
即道原之景德传灯录、李遵勖之天圣广灯录、惟白之建中...
五灯严统
凡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合...
五灯严统解惑篇
全一卷。明代费隐通容撰。桂王永历八年(1654)刊...
五缚
五种系缚之意。即系缚心心所法及所缘之五种烦恼。俱舍...
五谛
指五种真理。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载,五谛为:因、果...
五髻
将发结成五髻之谓。于密教尊像之五髻每用表五佛、五智...
五髻冠
作成五髻形之宝冠,乃密教用来表示五种智之宝冠。大日...
五岳
指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南岳衡山(湖南衡山)、西岳...
五翳
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烟、云、尘、雾及阿修罗之手。...
五断
见道断与修道断之合称。见道断,又作见所断,乃于见道...
五藏
(一)藏,梵语 pitaka,为含藏、摄持之义。含...
五藏三摩地观
密教观法之一。又作五轮三摩地、五物观。即以 (a,...
五转
为密教表示菩提心依次转升的五种阶段之用语。密教之修...
五转与四重圆坛
密教以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分为从果向因、从因...
五离怖畏
谓远离五种之怖畏。即:(一)不受贪火所烧,(二)不...
五系
即以死人、死蛇等五尸系于天魔波旬,使其不能离去。或...
五药
又作五种药。诸经所举不同,五分律卷五举出生酥(梵 ...
五识
(一)梵语 paca vijānāni,巴利语 p...
五边
指五种边见,相对于“中道实智”。即:(一)有,(二...
五难
(一)于五浊恶世无佛住世之时代,修行佛道有五种障难...
五类
将一切法依其性质分为五种部类。又作五类门。即:(一...
五类天
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诸天,凡有五种之类别。秘...
五类说法
将华严经一经说法之类别分为五种,称为五类说法。依华...
五类声
又作五五声、相随声、五句。悉昙体文(子音字)之前二...
五愿
菩萨所起之五种愿心。即:(一)发心愿,谓初发无上大...
五宝
指五种宝物。即金、银、琥珀、水晶、琉璃。在密教,当...
五蕴
梵语 paca-skandha,巴利语 paca ...
五蕴宅
人之身心乃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合而成,譬...
上一页
下一页
减少欲望
慧律法师
弥勒菩萨
财富
福报
六祖慧能
广化老和尚
净慧法师
圆瑛大师
药师法门
佛教戒律
因缘
药师经
断除执着
宏海法师
道证法师
功德
看破放下
断除烦恼
念佛法门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