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15页)
更多词典列表
小劫
梵语 antara-kalpa。指提婆达多受地狱苦...
小空
为般若经所说二十空之一。又作无性自性空。如须陀洹、...
小阿师
指小僧。又称小师。阿为助词,无义。临济录(大四七·...
小品般若经
梵名 Astasāhasrikā-prajāpār...
小相
又作随相、小四相。相对于“生、住、异、灭”之大四相...
小食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
小乘
梵语 hīna-yāna。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
小乘七圣
指七种舍凡性而入正性之小乘圣人。又作七士夫趣、七丈...
小乘九部
将佛经之内容分类为九种,称为九部经、九分教。南北传...
小乘二十部
指小乘教之二十部派。有关小乘诸部分裂之年代、部数,...
小乘三藏
经律论三藏通常有大小乘之别,据大智度论卷一○○之说...
小乘三宝
据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小乘之三宝即:(一)...
小乘四门
天台宗将小乘判为四门,即:(一)有门,如毗昙所说;...
小乘佛教
梵名 Hīnayāna Buddhism。原指部派...
小乘戒
又作小戒、声闻戒。指小乘律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
小乘律
属小乘之律藏。又作小乘毗尼、声闻律藏。即四分律等诸...
小乘偏渐戒
指小乘戒为偏渐,而非如大乘戒之圆顿。盖小乘之戒,功...
小乘经典
又作小乘修多罗、声闻契经。属小乘之经典,即宣说四谛...
小乘论
指属于小乘之论。又作阿毗昙、小乘阿毗昙。亦即发智、...
小乘禅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所立五种禅(外道、凡夫、小乘、大...
小师
梵语 dahr?h。又作小僧、雏僧。音译作铎曷攞...
小参
禅林用语。指随时之垂说。以别于上堂说法之大参。又譬...
小部
巴利名 Khuddaka-nikāya。巴利文经藏...
小雁塔
位于陕西西安市大荐福寺内。乃武则天于中宗景龙年间(...
小圣
指圣者中证悟之浅者。小乘之四果,对大乘而言为小圣;...
小诵
巴利名 Khuddaka-pātha。为南传佛典小...
小远
指隋朝净影寺之慧远,以别于晋之庐山慧远。师又有隋远...
小随烦恼
梵语 Parītta-kle?a-bhūmika-...
尸半尸
指尸咒与半尸咒。印度古代与西域等地,有用咒法以死尸...
尸收摩罗山村
梵名 ?i?umāragira,巴利名 Sijsu...
尸利沙树
尸利沙,梵语 ?irīsa,巴利语 sirīsa。...
尸陀林
梵名 ?ītavana,巴利名 Sīta-vana...
尸迦
悉昙字 (ska)。悉昙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塞迦、...
尸毗王
尸毗,梵名 ?ibi,巴利名 Sivi。古代印度代...
尸弃大梵
梵名 ?ikhi-brahman。为色界初禅天之天...
尸弃佛
梵名 ?ikhi-buddha,巴利名 Sikhi...
尸罗
梵语 ?īla,原由动词语根 ?īl(履行之义)转...
尸罗四义
尸罗,为防过止恶之意。其四义即:(一)清凉之义,乃...
尸罗达摩
唐代于阗国人。又称戒法。精通华胡语。唐贞元年中(7...
山斤
指测度须弥山之斤两;用以比喻佛之寿命难量。释门正统...
山水屏风
密教行灌顶或修曼荼罗供时,于集会所中,置于阿阇梨座...
山水衲
为宋代禅僧之服。乃以名贵丝织品(缯)裁剪而成,且有...
山王权现
日本佛教用语。为天台宗比睿山护持法华经诸神祇之总称...
山主
即一山之主,乃一寺住持之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之...
山伏
为日本修验道行者之称。山伏,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
山形拄杖
指从山中砍下而不加细工修饰之木杖。碧岩录第十八则(...
山法
又作山规。即指清规、规范、宗规等以外,各寺独自特有...
山门
(一)又作三门。禅刹七堂伽蓝之一。指寺院正面之楼门...
山门三大侍者
于寺院内,随从住持之左右,以辅佐其进退动作之三大侍...
山门三大禅师
指禅院内之都寺、维那、烧香侍者等三者。“禅师”并非...
山门疏
乃禅宗劝请新住持时,所作之文疏。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
山门骑佛殿
禅林用语。谓现象界之差别世界当下即平等实相,亦即悉...
山门罗汉
安置于山门楼上之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像,以祈护持山门...
山家
即指住于山中之师主或其门徒。在我国,天台宗之智顗大...
山家山外
指我国天台宗之山家派与山外派。即北宋初年,以四明知...
山家义苑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观(1092~1182)撰。...
山家绪余集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1241)撰。收于卍...
山家学生式
全一卷。日僧最澄撰。系培养山家(即天台宗)学生之制...
山海如来
又称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为阿难于当来成佛时之名。据...
山海空市
形容无常逼迫,令人无可逃遁之用语。盖无常之于诸有情...
山翁道忞
(1596~1674)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潮州(广东...
山毫
为无量之譬喻。华严经入法界品谓,为显示经之广大,即...
山琦
(Sanchi)梵名 ?ānti。位于中印度波巴勒...
山庵杂录
凡二卷。明代僧无愠编于洪武年间。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
山号
古代寺院多建于山中,而称某山某寺。近世以来,造于平...
山僧
山野之僧。原指止住山中之僧。其後,凡住於聚落者,亦...
山头
(一)指葬祭场。[敕修百丈清规卷七亡僧板帐式条] ...
山岳崇拜
乃将山岳加以神格化而崇拜之。我国自古即有山神之信仰...
川施饿鬼
日本佛教用语。指为溺死者祈求冥福,而于河岸举行之饿...
工夫
禅林用语。又作功夫。多用于指思惟辨道之事。有程度与...
工巧明
梵语 ?ilpasthāna-vidya。又作世工...
工布查布
清代乌朱穆秦部落人。自幼承清圣祖鞠育之恩,后任仪宾...
己心法门
即于一己心中所修得之法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四六·...
己心弥陀
又作己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弥陀。指阿弥陀佛与极乐...
己界
(一)即佛界对众生界自谓己身为己界。此系为别于众生...
己证
又作自证。即指自己所证见之见解、境界,为他人所难以...
已今当
指已生、今生、当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指已...
已生
梵语 bhūta。与“未生”相对。(一)指法体自未...
已相应
大乘起信论就薰习真如之体用,而有已相应与未相应二门...
已辨地
梵语 krtāvī-bhūmi。又作所作辨地、已作...
已还
又作以来、以至。还,还归之意。如谓“三千年已还”,...
已离欲者
又作已离欲人。指脱离欲界修惑之人。通常可分为异生与...
干阇那
梵语 kacata,巴利语 kacaka。又作建折...
弓
梵语 dhanus,巴利语 dhanu。音译驮怒沙...
弓长
明代河北高阳人。创始明代民间宗教之圆顿教。曾拜闻香...
不了佛智
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
不二
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
不二不异
不二即不异。由性而言,称为不二;由相而言,称为不异...
不二法门
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
不二摩诃衍
指性德圆满海。释摩诃衍论(为起信论之注释书)立义分...
不二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凡有众生应...
不久诣道场
谓不久将成佛。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六中):“...
不才净
禅林用语。系禅林呵斥语言文字为葛藤之语。与“不才不...
不分教五意
唐代之清凉澄观推求佛教之根本有五意:(一)理本一味...
不可见有对色
三种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五根、四尘。五根即眼、耳...
不可见无对色
三种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无表色。无表色非眼能见,...
不可思议
(一)梵语 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
不可思议尊
(一)诸佛之通称。佛境界非人之心智所能分别思虑,亦...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指二乘声闻等无法思议之大乘教法。解脱,为三昧之异名...
不可得
梵语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
不可得空
梵语 anupalambha-?ūnyatā。又作...
不可弃
小乘化地部开祖之名。传说于出生时,其母弃诸井中,幸...
不可越守护
梵名 Durdharsa-dvārapāla。居于...
不可称
(一)与不可思议、不可说同义。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
不可说
梵语 an-abhilā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
不正知
梵语 a-sajprajanya。心所(心之作用)...
不正食
(一)梵语 khādanīya。音译作珂但尼、佉陀...
不生
(一)梵语 arhan。音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
不生不生不可说
四不可说之一。语出大涅槃经德王品。天台家以之配为圆...
不生不灭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
不生断
三断之一。谓缺一切生法之缘而毕竟不生。即得初地法空...
不立文字
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
不共
梵语 āvenika,巴利语同。指不共同,即独特之...
不共不定过
因明用语。六不定之一,三十三过中因十四过之一。指因...
不共有法
因明用语。因明中,能别之宗法应为立(立论者)敌(问...
不共法
梵语 āvenika-buddha-dharma。...
不共相
又作自相。“共相”之对称。谓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
不共教
“共教”之对称。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
不共许
因明用语。许,同意、认可之意。因明论式中,立(立论...
不共无明
“相应无明”之对称。又作独头无明。即与其他贪等之本...
不共业
梵语 āvenika-karman。“共业”之对称...
不共种子
“共种子”之对称。又作不共相种子。指能变生一人受用...
不共变
谓由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自不共之境。如眼、耳、鼻、...
不如法
“如法”之对称。又作不法。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
不如密多
又作不如蜜多。禅宗传灯系谱印度第二十六祖。为南印度...
不如无子
家有逆子不如无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
不安稳业
“安稳业”之对称。指不善业。此业为受苦报之因,故有...
不成因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因(理由)须具备三相,方能成...
不死
梵语 amrta。指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佛陀...
不死门
指入涅槃之门。无常经(大一七·七四五下):“共舍无...
不死矫乱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印度古代外道中之不死无乱外道。彼...
不死矫乱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
不死药
能得长寿或远离病苦之药。此有二说,一指雪山香药娑呵...
不死觉
八种恶觉之一。谓人甚富有而常忆不死之念。觉,新译寻...
不老不死
指悟入诸法实相。悟诸法实相者,知生老病死本来空寂,...
不自在
(一)梵语 a-ī?vara。音译阿伊湿伐啰。中阿...
不至境
“至境”之对称。指色境与声境。五根缘五境之中,眼根...
不行而行
指体达真如之理而修行。真如之理平等无相,冥合此无相...
不住拜
指礼拜不止,以至于百千拜。禅林象器笺卷十:“法益之...
不但中
“但中”之对称。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谛之说,以双遮...
不但空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为“但空”之对称。谓不但见...
不即不离
犹言“不一不异”。如水与波,两者有别,故谓不即;水...
不忘禅
禅定之一种。即练习记忆之禅定。舍利弗问经记载阿难修...
不男
男根不具之人。依先天及后天等差别,有五种不男。(参...
不见三宝厄
于弥陀化土所受灾厄之一。往生弥陀之化土者,以于因中...
不见举
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不认罪者,称为不见。举发不见者...
不来不去
梵语 anā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
不两舌
梵语 pai?unyāt prativirati。...
不受一切法
谓心无爱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
不和合性
梵语 a-sāmagrī。又作异性。“和合性”之对...
不定
(一)梵语 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
不定止观
天台宗所立三种止观之一。又作不定观。既非初观实相,...
不定主义
梵名 Syāt-vāda。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
不定因
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缺乏因(理由)之第二相(同...
不定地法
梵语 aniyata-bhūmika dharma...
不定教
三教之一,化仪四教之一。即不摄于顿渐二教的化仪之教...
不定业
“定业”之对称。善恶业中,受果与否尚未决定,或决定...
不定种性
梵语 aniyataikatara-gotra。又...
不定聚
梵语 aniyata-rā?i,巴利语 aniya...
不放逸
梵语 apramā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
不知足者
“知足”之对称。指于自己本分之外无餍的贪求者,亦即...
不空
(705~774)梵名 Amoghavajra。又...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又作光明真言、大灌顶光真言。略作光言。为大日如来之...
不空王三昧
又作金刚王三昧。指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即大日如来所入...
不空如来藏
又作不空真如。“空如来藏”之对称。如来藏离脱一切烦...
不空成就如来
梵名 Amoghasiddhi。又作不空成就佛。金...
不空见菩萨
不空见,梵名 Amogha-dar?ana。又作...
不空供养宝菩萨
梵名 āryāmogha-pūja-mani。又...
不空金刚菩萨
不空金刚,梵名 Amogha-vajra。位列现...
不空钩依菩萨法
不空钩观音之修法。据宋高僧传卷一载,唐开元七年(7...
不空钩观自在菩萨
不空钩,梵名 Amoghāvku?a。位于现图胎...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罥索,梵名 Amogha-pā?a。又作不空罥...
不唧
唧[口*留],为秀、就之反切语。不唧[口*留],即...
五序
天台智顗分法华经别序为五者,即:(一)众准序,“尔...
不信
梵语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
不律仪
又作恶戒、恶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
不思善不思恶
(一)指绝离善恶二念。 (二)指彻达善、恶二见,住...
不思议劫
谓劫数众多而不可思议。“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
不思议身
又作不思议变易身。即受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系由无漏...
不思议空
(一)又作第一义空。佛、菩萨所证得之空,断绝有无差...
不思议空智
指证得不思议空理之佛智。胜鬘经无边圣谛章第六(大一...
不思议真言相道法
真言相,谓真言之实相。此真言一一之声字受如来加持,...
不思议业相
随染本觉二相之一。为“智净相”之对称。指还于清净本...
不思议慧童子
不思议慧,梵名 Acintyamati。文殊八大童...
不思议慧菩萨
不思议慧,梵名 Acintyamatidatta...
不思议缘起
指密教曼荼罗法。行者以三密方便为缘,以观心为因,而...
不思议薰变
指不思议薰与不思议变。薰,薰炙之义;无明薰习真如而...
不拜
指不作礼拜。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载(卍续一一一·...
不故思业
又作非故思业。“故思业”之对称。即未经特意思惟而于...
不染世间法
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二上...
不染污
梵语 aklista,巴利语 akilittha。...
不染污无知
梵语 aklistājāna。又作不染无知、不染愚...
不染着诸法三昧
文殊院之文殊菩萨,其左手持青莲花,是为不染着诸法三...
不活畏
又作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
不相应心
不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据瞿昙般若流支所译唯识论载,...
不苦不乐受
梵语 aduhkhāsukha-vedanā,巴利...
不倒单
即夜间不睡觉,结跏趺坐,或念佛,或参禅,或看话头,...
不修外道
古代印度外道之一。系外道六师中之删阇夜毗罗胝子所立...
五见
梵语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见、五...
不害
梵语 ahijsā。(一)指不杀、伤一切生物。乃印...
上一页
下一页
妙法莲华经
观音菩萨
定力
界诠法师
弘一大师
心灵解脱
戒杀放生
涅槃
倓虚法师
李炳南老居士
般若
离苦得乐
工作事业
大悲咒
断除口业
佛学问答
生活
如瑞法师
惟贤长老
忏云法师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