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32页)   更多词典列表

生静虑

静虑,梵语 dhyāna,巴利语 jhāna,音译...

生苏经

指天台宗所立五时教中方等时之诸经。智顗将佛教诸经典...

生变

转变之义。指因能变。为“缘变”之对称。又作转。唯识...

生灵

(一)为“死灵”之对称。指生者之神识。 (二)据蒙...

指作用、功用或目的、理由等。其义颇多歧异,玆归纳为...

用大

为体、相、用三大之一。大,即周遍法界、广大无限等义...

用灭

为“体灭”之对称。即指作用之谢灭。俱舍论“三世实有...

用僧

有二义:(一)禅林中,举行葬仪法事时临时雇入以供传...

用薰习

为“自体相薰习”之对称。指由诸佛菩萨之外缘薰力而增...

用识

(一)为九种显识之一。又作正受识。以“三界唯识”为...

田衣

袈裟之别称。又作水田衣、田相衣。即将布割截成块状,...

田素庵

宋末元初人,属临济宗。又作田素庵。江都(江苏)人,...

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

甲乙徒弟院

宋初以降,寺院住持示寂或引退之际,顺次以上位之弟子...

甲立

为折成花瓣形之折纸,通常折挺,安立于盛装供物之“华...

甲寺

位于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郡鸡龙山西侧,故又称鸡龙甲寺。...

甲念佛

即以高音调唱念佛号,为日本佛教唱念佛号法之一。即于...

甲胄印明

为密教印相之一。系修行人生起化导他人之大悲心,遂立...

甲刹

指甲(首位)于诸禅院之刹(寺);又指各州首位之禅刹...

甲马

民间在纸上画神、佛之像而祭烧之,称为甲马。天香楼偶...

申日

意译为首寂。为王舍城一长者名,其子即月光童子。申日...

申瑟知林

梵名 Yasti-vana,巴利名 Yatthi-...

申头罗

梵语 sindūra 之音译。意指作飞行空中之幻者...

白二羯磨

梵语 japtidvitiyā-karmavaca...

白月

梵语 ?ukla-paksa,巴利语 sukka-...

白水阿弥陀堂

位于日本福岛县内乡市之真言宗智山派愿成寺内。又称遍...

白四羯磨

梵语 japticaturtha-karman,巴...

白白业

一般指色界之善业。又作白白报业、白白异熟业(梵 k...

白羊寺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长城郡白岩山。原称白岩寺。为韩国三...

白色

为五色之一。于密教所说六大之中,白色为“水大”之色...

白衣

梵语 avadāta-vasana,巴利语 odā...

白衣大悲咒

指白衣观音之陀罗尼,即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与密印品所...

白衣拜相

禅林用语。白衣,于佛教中多指在家人,然此处则泛指一...

白衣派

梵名 ?vetāmbara。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以...

白衣观音

白衣,梵名 Pāndaravāsinī,西藏名 ...

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

白足

刘宋时代之神异僧。关中人,俗姓张。以鸠摩罗什为师。...

白身观自在菩萨

梵名 ?veta-bhagavatī。音译尸吠多...

白和

谓白事而和之。白,告白;和,和合。即于寺中行法务时...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

白延

三国曹魏僧。龟玆国人。又称帛延。资性明敏,善晋、胡...

白拂

广义而言,即指一切白色兽毛制成之拂子;狭义言之,则...

白拈贼

禅林用语。略称白拈。白,空、无之义;拈,以指取物。...

白法

(一)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白芥子

指白色芥子。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以其性辛坚,具有...

白夏

谓于夏安居之中,日日向大众告白而劝精进之意。四分律...

白真

指赞叹祖师真仪之意。又作叹真。真,指祖师或佛菩萨之...

白马

(一)即白色之马。佛教有关白马之记事,较著称者有二...

白马入芦花

禅林用语。指超越彼此分别思量之境界。盖白马与芦花皆...

白马寺

(一)位于河南洛阳县东(故洛阳城西)。东汉明帝时兴...

白马法身

禅宗公案名。白马,指唐末曹洞宗之白马遁儒禅师。据景...

白骨观

梵语 asthi-sajjā。又作想相生、骨想、枯...

白衲

指白色僧衣。又作白袈裟。据四分律卷十六、十诵律卷十...

白毫之赐

意指僧人受用之物。白毫,指世尊两眉间之白毛;此相称...

白毫相

梵语 ūrna-laksana,巴利语 unna-...

白蛇印

乃密教中,通用于一切诸龙之印相,故又称诸龙印、一切...

白伞盖佛顶

梵名 Sitātapatrosnīsa, Sit...

白伞盖神咒

指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又称佛顶咒。白伞盖(梵 S...

白报

指白业(善业)所感之清净果报。系“黑报”之对称。白...

白象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

白阳教

清代民间宗教。起于道光年间(1821~1850),...

白云

(一)禅林用语。以白云之自在去来转喻人之了无执着与...

白云山庙

位于陕西葭县城东白云山上。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依山...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

凡四卷。又作白云守端和尚广录。宋代僧白云守端(10...

白云宗

又称云宗。为华严宗之一派。宋代以后流行于江南一带。...

白饭王

白饭,梵名 ?uklodana,巴利名 Sukko...

白黑布萨

指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十四日...

白黑论

又称均善论、均圣论。治城沙门慧琳撰。为南北朝时引发...

白塔寺

(一)位于秣陵(江苏江宁)三井里。刘宋升明二年(4...

白业黑业

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

白鼠喻

又称二鼠啮藤喻、七喻。或单称白黑二鼠。鼠,梵语 m...

白槌

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系于一般律院告...

白盖

即指以白色丝绢所制,张悬于佛顶之天盖。意谓以白净之...

白胶香

梵语 sarja-rasa,西藏语 sra-rts...

白莲寺

位于江苏清浦县西、昆山县南,淀山湖、淀山之侧。湖本...

白莲宗

为我国佛教净土宗之一派。南宋高宗绍兴初年茅子元创立...

白莲社

为念佛修行之结社。全称白莲华社。略称莲社。源于东晋...

白莲社七祖

指庐山慧远等七人。 即宋代四明(浙江) 石芝宗晓法...

白莲社十八贤

东晋慧远所创白莲社中,缁素之翘楚有十八人,称为十八...

白莲华

梵语 pundarīka。音译作分陀利华。即白莲花...

白学黑学

指儒学与佛学。语出南朝刘宋时代之治城沙门慧琳所著之...

白龙寺

位于湖北天门县皂市镇五华山。相传始建于南朝,现存之...

白檀

旃檀(梵 candana)之一种。又称白旃檀、白檀...

白檀曼荼罗

密教为造立大曼荼罗而作“前方便”时所造立之坛。系于...

白赞

指表白赞叹佛德之语,或谓于佛前颂文唱赞。又称白佛叹...

白鹭池

位于王舍城竹林园中。佛陀宣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皮衣

即以鹿皮所制成之衣。又作鹿皮衣。乃取自悉达多太子入...

皮革犍度

巴利语 camma-khandaka 。为二十犍度...

皮纸

即以人身之皮为纸而书写经文。宗镜录卷二十六(大四八...

皮袋

禅林用语。即指肉体。所谓身体,犹如于皮袋中藏入一切...

皮壳漏子禅

禅林用语。皮壳漏子,与“皮袋”同义,比喻不破,引申...

皮烦恼障

为皮、肤、骨等三烦恼障之一。系指三界中之思惑,即贪...

目支邻陀龙王

目支邻陀,梵名 Mucilinda,巴利名 Muc...

目足

目,喻为智慧;足,喻为行业。系修行佛道之二要件。又...

目佉

梵语 mukha 之音译。意译口、面、门。又作母骞...

目连所问经

全一卷。北宋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述...

目连问戒律生五百轻重事

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五百问事经、五百问。收于大正...

目连救母

佛陀弟子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目连作盂兰盆会,以解...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āyana,巴利名 Mogg...

目犍连子帝须

梵名 Maudgaliputra Ti?ya,巴利...

目竭岚

梵语 mudgara。为密教法器之一。乃属具有钩之...

目机铢两

禅林用语。意谓人之机敏、伶俐,一见即可分铢两之细微...

目录

即列记书籍之标题、卷数、著者及译者名等之典籍。有关...

矢石

以箭矢射石,不能贯穿,比喻二者之无法相容。止观辅行...

石女

梵语 vandhyā 或 bandhyā,巴利语 ...

石山寺

山号石光山。属日本真言宗。位于大津市石山。本尊为二...

石川精舍

日本最早之寺院。又称马子冢。有五轮石塔,高约三公尺...

石火

禅林用语。指燧石击出之火光。比喻生灭之迅速。万善同...

石地藏

指石造之地藏像。于日本,多将地藏菩萨之石像安置于路...

石成金

清代扬州人。字天基,号惺斋。事亲至孝,重然诺。著有...

石佛

(一)指石雕之佛像。又作石佛像、石像。我国、印度、...

石刻阿弥陀经

指于碑面雕刻阿弥陀经。最著名者为湖北襄阳龙兴寺之石...

石空寺石窟

位于宁夏中宁县西北双龙山上。为一石窟群,包括石空寺...

石虎

(295~349)五胡十六国后赵第三世皇帝。石勒之...

石门文字禅

凡三十卷。宋代僧慧洪(1071~1128)语,觉慈...

石雨禅师法檀

凡二十卷。又作石雨法檀。明代僧石雨明芳撰,远门净柱...

石室行者

即指唐代青原行思系统下之石室善道禅师。石室,此处指...

石室国

指北印度犍驮罗国东南之呾叉始罗(梵 Taksa?i...

石室善玖

(1294~1389)日本临济宗僧。筑前(福冈县)...

石屋洞

位于浙江九曜山西南之石屋岭下。洞壁上有五一六尊大小...

石勒

(274~333)五胡十六国之后赵第一世皇帝。羯族...

石鱼

指石造之鱼鼓(鱼形之板鼓)。丛林中,为告知诸事之时...

石象

指石造之象,或象所化之石。据大明一统志载,象庄位于...

石塔

塔婆(梵 stūpa)之一种。即石造之层塔。又称石...

石窟

又称石窟寺院、石室、窟寺、窟院、窟殿。即将山岳之岩...

石窟寺

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

石窟庵

韩国著名石窟建筑之一,为新罗石刻艺术之最高杰作。位...

石经

指镂刻于岩石表面之经文。又作石刻经、石刻、石藏。大...

石经山藏经

为我国现存遗物中,规模最大之石经。属碑板刻。石经山...

石榴

乃鬼子母神所持之果物。一切供物果子之中,石榴为上。...

石蜜

梵语 phānita。冰糖之异称。五分律卷五作五种...

石蜜浆

即冰糖水。为石蜜加水而成。石蜜即冰糖之异称。大智度...

石器时代宗教

为史前宗教之主体。于法国西南部、西班牙西北部、西西...

石壁无碍

谓佛菩萨之神力能自在通行石壁而无障碍。楞伽经卷二(...

石壁经

指石壁刻经。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四载,唐长庆四...

石头山

位于江苏江宁之西约一公里处。山下有清凉寺,法眼文益...

石头希迁

(700~790)唐代禅僧。又称无际大师。端州高要...

石涛

(1630?~1708)明末僧。广西清湘人,一说桂...

石溪

(1612~1692?)明末僧。湖南武陵人,俗姓刘...

石霜

(一)(807~888)指唐代普会大师庆诸。师栖止...

石霜七去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807~888)之法嗣九峰道虔,...

石霜山

又称霜华山。位于湖南浏阳县西南四十六公里处。南接醴...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慈明禅师五会住持语录。又作慈明和尚语录...

石钟山石窟

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石钟山。又作剑川石窟。依山凿龛造...

石观音寺

位于台湾苗栗县头屋乡。清光绪八年(1882),信徒...

宣古未了宣今到来

表示诸法实相无去来相之用语。即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之...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全一卷。唐代师利撰。略称瑜伽法镜经。今仅存敦煌本残...

示相转

与“劝相转”、“证相转”并称三转。又作示转。谓显示...

示寂

为梵语 nirvāna 之意译。即指涅槃。又作圆寂...

示教利喜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示现

梵语 prātihāya。 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

示众

于禅林中,禅师为门弟大众等开示宗要,称为示众。又作...

示道沙门

四种沙门之一。又作说道沙门。指说法示道于众生之沙门...

禾山

位于江西永新,此山盛产嘉禾,故称禾山。又作秋山。山...

禾山解打鼓

禅宗公案名。又作禾山四打鼓、解打鼓、禾山打鼓。即唐...

穴等心

藏语 phug-lta-buhi sems。为大日...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凡自家有所主张,皆称为立。...

立山

位于日本越中国中新川郡。古称多知山。与富士、白山共...

如净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

立世阿毗昙论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

立因

梵语 sthāna。为生因、依因、立因、持因、养因...

立地

(一)谓立于地。祖堂集卷五云岩昙晟章:“洞山来,不...

立法

与“显正”同义。谓破除对于万法之迷妄见解后,即发露...

立相住心

系指事观。“无想离念”之对称。即建立佛之种种相好,...

立要巧方便

为菩萨六种巧方便之一。谓菩萨立誓施与众生所求之田宅...

立参

即立地说法。又作晚参。即晚间所行之小参。通常并无一...

立教

古今诸师对于佛陀之一代时教所判立之教门。如天台之五...

立教十五论

全一卷。宋代王重阳(1112~1170)撰。收于道...

立量破

因明用语。为“显过破”之对称。乃因明对论中,用来破...

立颂八意

据华严经疏卷五载,佛演说偈颂所含之八意。即:(一)...

立僧首座

指禅林僧堂中坐于后堂首座之分手位者。即位于后堂首座...

立像

指站立姿势之佛像。一般所见如来普通之姿势,即两足等...

立播

梵语 repha 或 repa 之音译。即指裹腹衣...

忉利之付嘱

谓地藏菩萨于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之付嘱,以救济六趣之众...

忉利天

梵名 Trāyastrij?a,巴利名 Tāvat...

交堂

将轮流看守僧堂之职务交付给下一位当值者。盖于禅林中...

交割

于众人见证之下,分割公私物品。禅宗僧堂中,更换新旧...

交露

比喻以宝珠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露珠,呈现相互辉映...

亦有亦空门

乃天台宗所立四教四门之一。即观因缘生灭之诸法亦有亦...

(一)悉昙字 (i)。又作亿、缢、益、壹。悉昙十二...

伊尼延

梵语 enī, aineya。又作伊泥延、因泥延、...

伊烂拏钵伐多国

伊烂拏钵伐多,梵名 īrana-parvata。又...

伊弗兰寺

位于韩国平城之古寺。始建于高丽国第十七代小兽林王即...

伊字三点

悉昙字 (i,伊)字系由三点组成,此三点既非纵列,...

伊吾

位于新疆东北,天山南麓之古地名,即今哈密之地。东汉...

伊沙驮罗山

伊沙驮罗,梵名 īsādhara,巴利名 īsad...

伊车能伽罗村

梵名 Icchānavgala,巴利名同。又作一奢...

伊舍那天

伊舍那,梵名 ī?āna。又作伊遮那天、伊邪那天、...

伊舍那方

指东北方。又作伊舍尼方。于密教中,有所谓守护佛法之...

伊舍罗

东印度人。于唐时来华,玄宗开元十一年(723),金...

伊刹尼

梵语 īksanikā。又作伊叉尼柯。意译见命、论...

伊帝曰多伽

梵语 iti-vrttaka 或 ity-ukta...

伊师迦山

伊师迦,梵名 Isika。意译仙人山。位于中印度摩...

伊师迦草

伊师迦,梵语 isīka。意译为虎鬓、苇草、蔺草。...

伊梨沙掌拏

梵语 īrsyā-pandaka。意译妒黄门。为五...

伊叶波罗

梵名 ī?vara。意译自在。南朝译经家。西域人。...

伊蒲塞

梵语 upāsaka 之音译。又作优婆塞、乌婆塞、...

伊赊那论师

即以伊赊那(梵 ī?āna,意译司配者)为一切万物...

伊赏那补罗国

伊赏那补罗,梵名 ī?ānapura。横跨安南、暹...

伊罗拉

(Ellora)位于印度西海岸孟买市东北四百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