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21页)   更多词典列表

天竺三寺

指古代印度佛寺之三种类别。古代印度佛寺就其所学,分...

天竺三际

印度分一年为三期,称为三际(梵 traya rta...

天竺字源

凡七卷。全称景祐天竺字源。北宋惟净、法护等撰。即分...

天竺寺

位于浙江杭县。由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等三寺合成,...

天竺衣

指唐朝义净三藏自天竺传来之正制三衣。为不用镮钩之袈...

天竺样

日本建筑用语。又作大佛样。为镰仓时代传入日本之建筑...

天冠

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

天帝生驴胎

法句譬喻经卷一载,昔有天帝,自知命终之后必堕畜类,...

天柱集

全一卷。又作竺仙和尚天柱集。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僧竺仙...

天界寺

(一)位于江苏江宁聚宝门外善世桥之南。元代文宗天历...

天皇寺

位于湖北江陵。建于南朝梁代,时法论曾住止本寺教导弟...

天食

指天界之妙食。即人界所无与伦比之美味妙食。起世经卷...

天香

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大九·...

天宫

梵语 deva-pura 之意译。音译作泥缚补罗。...

天宫寺

位于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原系唐太宗旧宅。贞观六年...

天宫事

巴利名 Vimāna-vatthu。巴利小部经(K...

天宫宝藏

经藏之异名。据传,佛入灭后,法藏隐没于天宫与龙宫二...

天师

(一)佛陀十号之一。[菩萨本业经] (二)天子之师...

天师道

即五斗米道,其开祖张陵自称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北魏...

天息灾

(?~1000)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

天根

大自在天之标帜。即雄伟之男根。为印度教湿婆派(梵 ...

天海

(1536~1643)日本天台宗僧。为宽永寺之开祖...

天真

谓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大四六...

天真独朗

谓了悟不生无作之本体,超越生死差别而朗然大觉。天台...

天祠

梵语 deva-kula。印度祭祠大自在天等天部诸...

天神地祇

天神,梵语 devatā,音译泥缚多,指天上之诸神...

天鬼

指六趣中之天趣与鬼趣。天趣,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

天堂

指天众所住之宫殿。又作天宫。与“地狱”对称。即善人...

天启

梵语 ?ruti。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原意为“听”,...

天清寺

位于河南开封。五代周太祖建,初名国相寺,又称白云寺...

天眼明

梵语 cyuty-upapāda-jāna-sāk...

天眼通

梵语 divya-caksur-jāna-sāks...

天部

指住于天界者。乃佛教图像分类之一。又称诸天部。内含...

天部善神

指守护佛法之天界善神,如梵天、帝释天、四天王(持国...

天然

(739~824)唐代僧。石头希迁之门人。初习儒业...

天童

(一)指天神之子。守护佛法之诸天,常以童子形出现于...

天童山

又称天潼山。我国禅宗五山之一。位于浙江鄞县(旧称宁...

天童正觉

(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山西隰州人,俗...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宏...

天童如净

(1163~1228)宋代曹洞宗僧。明州苇江(即今...

天童寺

位于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

天童寺志

凡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朝闻性道、德介合撰。今收于...

天华

梵语 divya-puspa,巴利语 deva-p...

天华着舍利弗衣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维摩诘为诸...

天须菩提

须菩提,梵名 Subhūti。佛弟子之一。此人于五...

天意树

天上之如意树。此树随天意而转,悉遂所求。[慧琳音义...

天爱

梵语 devānāj-priya,巴利语 devā...

天爱帝须王

(247 B.C.~207 B.C.或 307 B...

天业譬喻

梵名 Divyāvadāna。据推定,系编于三世纪...

天圣广灯录

凡三十卷。宋代镇国军节度使李遵勖(?~1038)编...

天圣释教总录

凡三册。北宋惟净等编修。内容系录出东汉至北宋天圣五...

天道

六道之一,三善道之一。指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

天鼓

指置于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业报生得,不击...

天鼓雷音佛

天鼓雷音,梵名 Divyadundubhi me...

天寿国绣帐

日本古物。又称天寿国曼荼罗。日本推古天皇三十年(6...

天宁寺

(一)位于江苏江都县天宁门外。据江都县志所载,寺址...

天盖

又称华盖、悬盖。印度由于日射强烈,故使用伞盖以遮阳...

天语

指梵语。古代印度婆罗门自谓所用之梵语为梵天之语,故...

天慧实彻

(?~1745)清代临济宗僧。江苏兴化人,俗姓唐。...

天龙

(一)即天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县境。以石窟闻名于世...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 deva)、龙(梵 nāg...

天龙山

位于山西省太原西方,与响堂山同为北齐佛教文化之代表...

天龙寺

(一)位于山西省太原天龙山麓。又称圣寿寺。建于北齐...

天龙寺船

又称天龙船。指日本室町时代,与我国往来交易之商船。...

天龙夜叉

指诸天、龙神、夜叉。为八部众中之三者,其中,夜叉乃...

天罗国

天罗,梵名 Devala,音译提婆罗。乃斑足王之国...

天识

指吾人之本性、真如。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天魔外道

指天魔与外道,为害佛道者。梵网经卷上(大二四·一○...

天魔波旬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为波旬,...

太子三妃

翻译名义集卷三皇后篇第二十六载,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

太子瑞应本起经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

太山府君

梵名 Citragupta。音译质呾罗笈多,意译作...

太古寺

位于韩国京畿道高阳郡神道面之北汉山城内重兴洞。乃高...

太平广记

凡五百卷。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李昉等奉敕撰。...

太平乐

唐代之舞乐。又称五方师子舞。据通典卷一四六载,师子...

太平兴国寺

(一)位于蒋山(江苏钟山)。本寺肇建于六朝,初名道...

太玄真一本际经

凡十卷。初唐、中唐之际流行之道教经典。据甄正论卷下...

太孤危生

禅林用语。太,甚之义。孤危,孤峰险峻之义。生,系接...

太原寺

唐初,于长安、洛阳、太原、荆州、扬州等地置五所太原...

太能

(1562~1649)朝鲜潭阳(全罗南道)人,俗姓...

太粗生

禅林用语。又作太粗生。太,甚之义。粗,暴之义。生,...

太虚

(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本名淦森...

太虚大师全书

凡六十四册,印顺主编。乃民国佛教主要推动者太虚大师...

太虚空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

太廉纤生

禅林用语。太,甚之义。廉纤,即绵密而微细之义。生,...

太岁

(一)凶神。旧历纪年所用值岁干支之别名。如逢甲子年...

太贤

唐代法相宗学僧,朝鲜新罗人。号青丘沙门,亦作大贤。...

孔雀王朝

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顷,计历一...

孔雀王杂神咒经

全一卷。又作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大孔雀王杂神咒经...

孔雀明王

梵名 Mahā-mayūrī-vidyā-rājī...

孔雀明王经

孔雀明王,梵名 Mahāmayūrī-vidyār...

孔雀明王经法

密教修法之一。又称孔雀经法。即为息灾、请雨、止雨、...

孔雀屎

比喻问答乖违,犹如问天而答地。百喻经卷三(大四·五...

孔雀座

梵语 mayūrāsana。五部座之一。为密教佛母...

孔雀经音义

凡三卷。日僧观静撰。为唐朝不空所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少水鱼

指栖于少量水中之鱼。又作小水鱼。譬喻人生之无常迅速...

少光天

少光,梵名 Parīttābha,音译波栗阿婆、波...

少在属无

以数量之少而视之为“无”。又作少是属无。即从多分上...

少林寺

(一)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之少室山北麓之五乳峰下。少...

少林无孔笛

凡六卷。全称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又作东阳和尚语录。...

少室山

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又作季室山、负黍山、御砦山、御...

少室六门集

全一卷。又称小室六门。梁代菩提达磨作,编者不详。收...

少财鬼

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所说三类饿鬼之一。彼等仅能获得微...

少康

(?~805)唐代净土宗僧。为净土宗第五祖。缙云(...

少欲知足

指节制物欲。又作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即将欲望减少而...

少净天

少净,梵名 Parītta?ubhadeva,音译...

少善根

梵语 avaramātraka-ku?alamūl...

计量物体长短之用具。又为长度单位。古代印度对尺之制...

心念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又据净土...

巴利佛教

指南传佛教。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传道师至诸方弘传正法...

巴利律藏

巴利名 Vinaya-pitaka。系以巴利语记载...

巴利圣典协会

(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称...

巴利语

巴利语 pāli-bhāsā。为南方佛教圣典及其注...

巴里岛

(Bali Island)又称婆利、婆里。位于爪哇...

巴格赫

梵名 Bāgh。印度印多尔市(Indore)西南方...

巴陵三转语

禅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颢鉴禅师用以提...

巴陵吹毛剑

禅宗公案名。又作吹毛剑。巴陵颢鉴三转语之一。碧岩录...

巴杰士

(Burgess, James; 1832~191...

巴达卡

(Bhandarkar, Sir Ramkrish...

巴赫特

(Bharhut)为位于中印度阿拉哈巴(Allah...

巴鼻

禅林用语。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

巴湿伐那陀

梵名 Pār?vanātha。传为耆那教第二十三祖...

梵语 māyā。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

幻化

(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

幻化宗

东晋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吉藏于中论疏中谓此系道壹...

幻住庵清规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乃就...

幻门

幻化之法门。据法华玄义释签卷四之一(科本)所载,菩...

幻垢

有情众生之身心为六大假和合而成,无实如幻,有漏而不...

幻相

指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

幻师

梵语 māyā-kā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

引正太子

引正王之子。引正王,梵名 Sātavāhana,音...

引因

“生因”之对称。生近果与正果之因,称为生因;引远果...

引果

“满果”之对称。众生之果报有总别之分,凡果报之主要...

引座

指引导升座。禅林中,新来者将升座说法时,先立于一旁...

引接

引导接取。又作引摄。其义有三:(一)指佛力摄取救济...

引票

日本黄檗宗授戒时表三师七证等十僧座位之名票。票用红...

引饭大师

指净槌。即僧家将进食时,所鸣之槌。据清异录释族引饭...

引业

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

引牒

密教十二口传之一。牒者,转记之义。即先作解释,后引...

引路菩萨

引导临终者去路之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

引驾大师

唐代僧职名。四大师之一。主引导天子车驾之事。依佛祖...

引导

指诱引开导。本为导人入佛道之意,后转用于葬仪中,在...

引磬

法器名。即碗状之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底部之中央贯...

引声念佛

谓附曲调,称扬阿弥陀佛之名号。相传此等念佛方法,为...

(一)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

心一境性

梵语 cittaikāgratā。音译质多翳迦阿羯...

心不相应行

梵语 citta-viprayukta-sajsk...

心心所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

心心相印

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系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之...

心月

心性明朗清净,譬如满月。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

心月轮

譬喻菩提心圆满清净如月轮。密教金刚界观众生之肉团心...

心水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

心王

有部及法相宗等所列五位法中之心法。相对“心所”而言...

心王如来

系表示密教普门总德之大日如来。又称心王大日。以心王...

心王铭

全一篇。据传南朝梁代傅翕撰。又作傅大士心王铭、心王...

心生灭门

指如来藏心之相。又作生灭门。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

心田

(一)指心。心如田圃,能纳藏善恶之种子,随缘滋生善...

心光

(一)指心智明朗,或智慧鉴照之光。又称智光、内光。...

心光摄护

谓阿弥陀佛之心光摄取照护念佛行者。心光,又作智慧光...

心冰

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称为心冰。因明入正理论疏卷...

心印

(一)又作佛心印。禅宗认为,依语言文字无法表现之佛...

心地

(一)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故称...

心地含种

谓凡夫心中含藏可开为佛果菩提之种子。 p1400...

心自在地

指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已达此阶位之菩萨,于他心得自...

心自在者

指佛与阿罗汉。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阿罗...

心行

梵语 citta-carya。(一)心内之作用、活...

心行处灭

心行之处灭绝,谓不及思虑分别之境地。大乘起信论义记...

心佛

(一)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

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

心具三千色具三千

宋代天台宗之山家、山外二派所持异议之一。宋时,天台...

心受

“身受”之相对词。二受之一。即经由六识中之第六识,...

心咒

(一)指一字咒。诸佛之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三...

以针投钵

禅宗公案名。付法藏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

心念处

梵语 citta-smrty-upasthāna。...

心性

梵语 citta-prakrti,巴利语 citt...

心性三千

谓一念之心性具足十界三千诸法。为天台宗之基本教义。...

心性本净

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

心所

梵语 caitta, caitasika,巴利语 ...

心波

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

心法

梵语 citta-dharma,巴利语 citta...

心空

(一)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大虚空,故称心空。...

心城

(一)喻指禅定。禅定防心,能抑制妄动,犹如具有防御...

心相

(一)指心之相状。有心内相与心外相之别。心之本性清...

心相应心不相应

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

心相应行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

心要

(一)心髓与精要。即指法门之至极。又谓心性上精要之...

心香

指心中之香。学佛者心中精诚,自能感格于佛,与焚香供...

心乘

佛教之别称。乘,运载、乘物之意,比喻为能运载众生至...

心海

喻指众生之心体。楞伽经卷一(大一六·四八四上):“...

心珠

喻指众生之心性。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犹如明珠一般,...

心真

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盖吾人之心性原本清净,...

心真如门

指如来藏心之体。又作真如门。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

心鬼

谓心邪而于现生作恶业,死后自觉忏悔之恶鬼。又以心之...

心清净

指灭除内心之邪曲,远离污秽不净,使之清白净洁。据究...

心眼

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

心智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仁...

心无宗

东晋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吉藏于中论疏中谓其代表人...

心华

喻指吾人之本心。以本心之清净譬于华,故称心华。经中...

心量

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如来...

心塔

(一)密教之深旨,以众生之一心即为大日如来法性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