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30页)   更多词典列表

末度迦果

末度迦,梵语 madhūka,巴利语同。又作摩头(...

末后一句

即末后之句。乃述佛道极妙境地之语句。谓到达彻底大悟...

末迦吒贺逻驮

梵名 Markata-hrada。意译作猕猴池。位...

末栗者

梵语 marīca。又作摩哩者。即胡椒。根本说一切...

末教

谓枝末之教。指三乘教、小乘教。为“二教”之一。全称...

末笯曷剌他

巴利名 Manoratta。又作摩[少/兔]罗他、...

末睇提舍

梵名 Madhyade?a。意译为中国,即中央之国...

末犍拏

又作末建拏。据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载,末犍拏与瞿...

末摩

梵语 marman。意译作死节、支节、死穴。指由身...

末蹉

梵语 matsya,巴利语 maccha。又作么娑...

末罗

梵名 Malla,巴利名同。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

末罗王经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

末罗姆摩僧伽派

巴利名 Marammasavghanikāya。又...

札格纳特派

印度教毗湿奴教派最狂热之支派。尊奉薄伽梵歌为经典,...

正士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

正友

(1285~1352)元代临济宗僧。广信府(江西)...

正日

于禅林中,指送葬之当日。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帝师涅槃(...

正令

指佛法。在禅门中,则特指教外别传之旨。从容录第三十...

正印

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号月江。自称松月...

正因正行

为正因与正行之并称。于净土宗,正因,指往生净土之直...

正行

梵语 samyak-pratipatti,巴利语 ...

正位

即达悟之位、无烦恼之境地,亦即声闻所得见证之无为涅...

正助二业

正业与助业之并称。又作助正二业、正助二行。正业,又...

正助杂三行

即正行、助行与杂行。于净土宗中,正行,指善导所倡之...

正见

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

正依

指一宗所依止之经论中,直接为该宗所依凭者。全称正所...

正使

与“习气”相对称。略称使。指现起之烦恼正体(主体)...

正受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

正命

梵语 samyag-ājīva。巴利语 sammā...

正始寺

位于洛阳东阳门外。因建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

正宗

指正传之宗旨。即自释尊以来代代正传之佛法。据传法正...

正宗分

自东晋之道安起,将佛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

正宗寺

位于余杭(浙江)天目山。南宋末年,高峰妙禅师入山闭...

正定聚

梵语 samyaktva-niyata-rā?i,...

正念

(一)梵语 samyak-smrti,巴利语 sa...

正念往生

往生,即往生净土。正念往生,即谓依阿弥陀经所说,心...

正性离生

见道之别名。为法性、法相家之用语。又作圣性离生。谓...

正所被

指蒙受诸佛菩萨教化之众生。于净土宗而言,凡愚恶人之...

正果

(一)谓修道而有所证悟。又作证果。果者,取其结实之...

正法

(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

正法依

佛之尊号。谓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故以佛为正法所依止...

正法念处经

梵名 Saddharma-smrty-upasth...

正法明如来

即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时之名号。又称正法明王。据千...

正法律

指戒律。即依佛陀教法所立之戒学,为别于外道之禁戒,...

正法炬

正法,即佛所说之教法。正法炬,即谓佛法犹如火炬,能...

正法眼藏

(一)指禅宗嫡佛嫡祖于教外相传之心印。又作清净法眼...

正法眼藏随闻记

凡六卷。日本曹洞宗怀奘(1198~1280)撰。内...

正法华经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

正法寿

指正法之寿命。佛入灭后,五百年至一千年内,属于佛陀...

正法桥

桥,能渡人过河;佛所说之教法,能令众生渡过生死苦海...

正直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据净土宗昙鸾所撰往生...

正直舍方便

语出法华经,天台宗以之指圆教之一乘教法。依台家之解...

正信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说正法...

正思惟

梵语 samyak-sajkalpa,巴利语 sa...

正按傍提

禅林用语。正傍,即分别指正面、侧面;按提,乃按剑、...

正乘方便乘

正乘与方便乘之并称。以真正之法门度化众生,称为正乘...

正仓院

一般而言,指日本政府机构或诸大寺设置之重要仓库。古...

正恭敬经

全一卷。又作正法恭敬经、威德陀罗尼中说经、善敬经、...

正堂

禅林中,指方丈室,即一寺住持所居止之处。又作寝堂。...

正理一滴论

梵名 Nyāyabindu。又称正理一滴、正理滴论...

正理藏论

西藏因明著作。又称因明七论明灯理论宝藏笺注。萨班贡...

正讹集

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撰。万历二年(1574)刊行。...

正智

梵语 samyag-jāna,巴利语 sammā-...

正量部

梵名 Sammatīya 或 Sammitīya,...

正岩

(一)(1597~1670)明末清初僧。金陵人,俗...

正传

(1549~1614)明代临济宗僧。应天(江苏)溧...

正源略集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

正道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

正遍知

梵语 samyak-sajbuddha,音译作三藐...

正遍知海

又作正遍知海。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意谓佛真正遍知...

正遍知部

即佛部。又作正遍知部。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故正遍...

正像末

又作正像末三时、三时。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

正语

(一)梵语 samyag-vāc,巴利语 samm...

正澄

(1274~1339)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

正凝

(1191~1274)南宋僧。或作止凝。舒州太湖人...

正学女

为出家五众之一。又作学法女、学戒女、式叉摩那尼、式...

正学律仪

别解脱律仪之一。即式叉摩那所受持之六法戒(染心相触...

正忏悔

于修行忏法前,先修七日之加行法(预备法),于该法终...

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jbodhi,巴利语...

正觉一念

日本佛教用语。正觉,即证得解脱。正觉一念,即阿弥陀...

正觉寺

(一)位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山上(西山)。又称四祖寺、...

正觉华

指莲花,即以莲花比喻佛之正觉。又作正觉花。佛之正觉...

正续寺

位于云南武定县西南之狮子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13...

正观

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

母六亲

指母方之六种亲属。又作母亲。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引律典...

母主

又作部母。于密教中,金刚界五部、胎藏界三部各立部主...

母陀摩奴沙

梵语 mrta-manusya。又作母那摩奴沙。意...

母陀罗

梵语 mudrā。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

民俗

佛教之教化渗入一般百姓日常生活中之情形,可由诸方面...

永不现行位

即在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之“十地”中,自第八地以后至佛...

永平元和尚颂古

全一卷。略作永平颂古。日本曹洞宗祖永平道元(120...

永平清规

凡二卷。又作永平元禅师清规。与玄透即中之永平小清规...

永生

(一)指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之观点各异,小乘佛教...

永劫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称。谓无限长之时间。劫...

永夜

与“长夜”之义同,谓暗夜漫漫而永无天明破晓之时,比...

永奇

(1820~1865)朝鲜僧。湖南古阜人。十四岁入...

永明寺

(一)位于洛阳阊阖门外。系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904~975...

永泰寺

位于河南登封县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

永祚寺

(一)位于浙江杭县。又称中峰寺,古称天竺寺。座落于...

永惺

(1926~)热河喀左旗人,俗姓刘。法名演霖。年十...

永源寺

位于日本滋贺县神崎郡永源寺町(山腰上)。山号瑞石山...

永源寂室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寂室录、圆应禅师语录、圆应录。日本临济...

永嘉集

凡一卷。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

永嘉禅宗集注

凡二卷。明代僧无尽传灯重编并注释,熹宗天启二年(1...

永嘉证道歌

全一卷。又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永寿寺

位于山西榆次。据山西通志所载,本寺创建于后汉建宁元...

永宁

(一)(1292~1369)元末明初僧。江苏南通人...

永宁寺

(一)位于河南洛阳以东十五公里之处,地当汉魏洛阳故...

永福寺

(一)位于浙江杭县。东晋咸和年间(326~334)...

永远

指永恒。永远一词,可分为三种概念:(一)无限之持续...

永断习气智

指永远断除烦恼之智慧。于密教中,即大日如来出生西方...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凡三十卷。又作永觉和尚广录。明代僧元贤(1578~...

犯戒五衰

略称五衰。(一)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释氏要览卷上等...

犯重

谓触犯重罪,即触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

玄一

唐代僧。籍贯不详,或谓系新罗人。精通法相学,以著述...

玄月

指玄妙之真理。即以当空之皓月比喻清明朗净之真理。三...

玄光

新罗国熊州人。自幼颖悟,出家后即有远游之志,遂来中...

玄旨

指玄妙幽微之旨趣,亦即宗旨之根本义。大乘法苑义林章...

玄旨归命坛

日本佛教用语。即以摩多罗神为本尊所修之口传灌顶。中...

玄沙三种病人

禅宗公案名。又作玄沙接物利生、玄沙三种病、玄沙三病...

玄沙到县

禅宗公案名。为唐末五代玄沙师备禅师(835~908...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唐...

玄沙闻燕子声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禅师玄沙师备(835~908)因...

玄宗

乃佛教之通名。意谓玄妙之宗趣。与玄旨同义。注维摩诘...

玄门

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亦为佛法之总称。又作佛门...

玄门无碍十因

华严宗立十玄门以阐明法界事事无碍之相,而玄门无碍十...

玄昉

(?~746)日本法相宗僧。大和(奈良县)人,姓阿...

玄昱

(787~868)新罗僧。朝鲜佛教禅门九山凤林山派...

玄流

玄,缁之意。谓披着缁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侣...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

古先印元

(1295~1374)日本临济宗僧。又称古先印原。...

古印度早期佛教艺术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前后)...

古因明

指因明之集大成者陈那以前之因明。因明在印度发源甚早...

古帆未挂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岩头全禅师接引学人之公案。据五...

古佛

对先佛或古德之尊称。即指古时之佛、过去七佛,或指辟...

古典

指佛经或祖师先德之著作。佛教具有远非其他宗教所能比...

古拙微笑

英语 archaic smile。指同于埃及、希腊...

古则

即古德所示之语句。于禅宗,举凡佛祖之言句、古德所垂...

古庭禅师语录辑略

凡四卷。明代临济宗僧古庭善坚撰,陶珽重编,崇祯六年...

古昆

(?~1892)清末僧。江西上饶人。字玉峰,号恋西...

古清凉传

凡二卷。唐代僧慧祥撰。书成于高宗永隆元年(680)...

古清规

又作古规。指唐代百丈怀海所编集之各种清规,收录于百...

古尊宿语录

凡四十八卷。宋代赜藏主(僧挺守赜)集,灵谷寺净戒重...

古剑妙快

日本临济宗僧。古剑为其字,姓氏不详。早年出家,入梦...

古德

乃对古昔有德高僧之尊称。或尊称古佛。景德传灯录卷二...

古德三篾

禅宗公案名。古德,指唐代禅师马祖道一与药山惟俨;篾...

古德火抄

禅宗公案名。谓住于四川巴州鲁祖山之宝云禅师,每有学...

古德禅寺

位于湖北汉口。清光绪三年(1877),隆希和尚开山...

古德烂杏

禅宗公案名。古德,指宋代洪州白兆山之志圆禅师。一僧...

古镜

镜之功能,能映现一切万物,无有差别,故禅宗以之比喻...

古灵揩背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古灵神赞禅师开悟后显露其机锋之公...

右手

印度自古以来,左手系用于如厕等不净之行为,反之右手...

右班

禅林集会时,大众于法堂内之左右两侧依序列位,称为两...

右胁

又作右胁卧、右胁师子卧、师子卧、狮子卧。即右胁向下...

右旋

又作右回、右绕。即向右回旋。如佛眉间之白毫向右方旋...

右语

即指“道场疏”之文。禅林修法会时,开始与结束所读诵...

右膝着地

为印度之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

右绕

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

右绕佛塔功德经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又作绕塔...

召罪

又作钩罪。密教中,行者为摧破无始以来之罪业,须召请...

召请

指劝请佛菩萨或召致人众。又称请召、迎请。大日经卷七...

召请方便真言

密教表示如来摄召之德之真言。亦为迎请圣众或各部诸尊...

召请童子

梵名 ākarsāya 或 ākarsanī。音译...

叩髑髅知生处

佛世时,外道耆域叩打髑髅,闻声即能测知此人所往生之...

司命

指司掌人类命数之神。又作伺命。据佛说三品弟子经、四...

司马达等

我国南朝梁时人。又作司马达、司马达止。于日本继体天...

叫唤地狱

为八热地狱之第四。叫唤,梵语 raurava,巴利...

只得一橛

禅林用语。谓只证得一半之法。橛,原指截断之小木棒;...

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

禅林用语。谓佛道只许以真智契当之,而不许以世智辩聪...

只管打坐

又作祇管打坐。指一心专意坐禅,不管其它。即不管坐禅...

只赢得眼睛也落地

禅林用语。谓不解佛理、误说佛法,而遭受眉毛、胡须掉...

史利那格拉

梵名 ?rīnagara,巴利名 Sirīnaga...

史前宗教

指成文历史出现以前之宗教。实质上属于原始宗教,但一...

史曼尔塔派

史曼尔塔,梵名 Smārt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依...

史穆尔弟及聂那克尔弟

梵名 Smrtijānakīrti。十一世纪顷之印...

台宗二百题

凡十五卷。日本天台宗僧智周(1659~1743)撰...

台密

指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密教,以睿山延历寺、园城寺为中心...

台衡

台,指天台山之智顗;衡,指南岳衡山之慧思。慧思为师...

(一)梵语 pada。音译作钵陀、跛陀、钵昙。为俱...

句身

梵语 padakāya。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

句偈

指佛教中之文句、偈颂。摩诃止观卷七下(大四六·九八...

句义

梵语 padārtha。谓逐句阐释其义理,或指语句...

句义灌顶

又作真言灌顶。为不空三藏所立五相灌顶之一。据金刚顶...

句诠差别

谓以“句”诠表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盖“句”与“名”...

句语三昧

指于言语文句发妙悟而通达无碍。三昧,为梵语 sam...

句轮

密教修法中,行者将本尊之真言逐字观想布列为圆明之字...

句双纸

凡二卷。日本临济宗僧东阳英朝撰。又作禅林句集、禅林...

四一

(一)谓四种实智所照之境,可分为教一、理一、机一、...

四一切

又称四种一切义。指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四...

四七品

指法华经二十八品。法华经乃由七卷二十八品所成,故有...

四人出现世间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

四人观世

谓四种根机不同之人,观世(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等...

四力

指促使众生发菩提心之四种力,即自力、他力、因力与方...

四十一位

即华严经所说之大乘菩萨修行阶次。菩萨之修行,渐次臻...

四十九日

指人死后第四十九日,即满中阴之最后一日。又作七七日...

四十九重如意殿

指兜率天上以如意宝珠铸造之四十九重宝殿。又称四十九...

四十九院

(一)为日本奈良时代,法相宗高僧行基于畿内所建立之...

四十九僧

修药师之法时,造药师七像,每像各供七灯,共四十九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