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citta-viprayukta-sajskāra,巴利语 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不相应。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之聚集。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法。
心不相应行之数,大小乘均有异说。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顺正理论卷十二加上和合性,而立十五不相应行法之说。品类足论卷一则举出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六法。此外,分别部及犊子部等,将随眠亦计为不相应法。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除去不和合而立二十三不相应行法之说。大乘五蕴论则举出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法。[俱舍论卷四、卷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四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参阅“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 p1396
上篇:心一境性 下篇:心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