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五识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梵语 pañca vijñānāni,巴利语 pañca viññānā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梵 caksur-vijñāna)、耳识(梵 ?rotra-vijñāna)、鼻识(梵 ghrāna-vijñāna)、舌识(梵 jihvā-vijñāna)与身识(梵 kāya-vijñā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是所谓前十五界。如上五识各别,以眼等五根为所依,即就不共依而言之意。

然据俱舍论卷一载,眼等五识亦以无间灭之意根为共通之所依。又成唯识论卷四谓五识之俱有所依有同境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四种。同境依谓眼等五根为五识同境之依,即能依与所依共取现境。分别依谓第六意识为前五识分别之依。又第六意识为明了分别之识,前五识则无明了之用,依第六意识之力,明了缘境,故第六识亦称明了依。染净依谓第七识为五识染净之依,即五识由第七识之染净而成有漏或无漏。根本依谓第八识为五识之根本依,即第八识为诸识之根本,能持诸识之种子,而令诸识生起。此五识皆为外门转,皆以物质之感官(色根)为所依,而以物(色法)为对境,仅于现在之对象起作用,亦仅由直觉(现量)识知对境,而非恒常起作用。

依说一切有部之义,五识之行相粗,恒与寻伺相应,通善、不善、无记三性,唯通于染,而无离染,唯为修所断。鼻、舌二识唯在欲界,眼、耳、身三识在色界初禅,即二禅以上皆无五识。在唯识大乘,主张五识与寻伺不相应,通于三性,有染有离染,二禅以上亦无五识。又此五识在五蕴中,与意识同摄于识蕴;在十二处中,亦合意识而摄于意处;在十八界中,则各立为眼识界乃至身识界。此外,唯识家说五识乃由第八本识中之种子转变生起,故五识亦称为五转识。[成唯识论卷七、五事毗婆沙论卷下、识身足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七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

(二)大乘起信论说“意”有五识。即:(一)业识,(二)转识,(三)现识,(四)智识,(五)相续识。 p1209

上篇:五药 下篇:五边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四分律

《西分律》,亦称《昙无德律》(昙无德意译法藏或法密)...

画像

(图像)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上曰:其所画布氎等,大...

华严五教章

凡四卷或三卷。为唐代法藏(643~712)所著。全称华严...

俱舍论颂释疏

凡二十九卷或三十卷。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论本。又...

观一切法空

(杂语)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

十罗刹女神本地

(杂语)有三说。妙法莲华三昧三昧耶秘密三摩耶经曰:...

声字实相义

全一卷。略称声字义、声字实义。日僧空海撰。收于大正...

羯专钵失遮薄底迦

意译作不重受食。指一时受食,再度则不受。其义有二:...

斫讫罗

(术语)Cakra,译作轮。轮宝也。见慧苑音义上。...

厌求

(术语)厌苦求乐也。起信论曰: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

照堂

于僧堂之后门与盥洗处之间有一走廊,其屋顶极高,采光...

界法无量作意

【界法无量作意】 p0866   显扬三卷七页云:三、界法...

【大藏经】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经】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序品第一...

放生偿还所欠的无数杀债

我们多今生累劫以来,所造所欠的杀债,可能也虚空也装...

一粒习气之米

沩山灵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圆正在筛米,被...

不拿佛法做人情——记来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高旻寺革除经忏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阿难与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

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

这个地方我们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大概你要行菩...

念珠的由来

佛陀驻锡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附近有一个弱小的国家,...

大安法师:不能打骂破戒的出家人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