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学常见辞汇】(第17页)
更多词典列表
清净觉海
(喻)清净的本觉,深广如海。...
清信士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梵语叫做优婆塞。...
清信女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女子,梵语叫做优婆夷。...
清凉地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毫无热恼。...
清凉三昧
指断除一切憎恨与恩爱的念头,以使身心清凉的三昧。...
清凉国师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
清虚之身
清虚就是不需要饮食来长养,其身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
渐教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渐次观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
渐顿教
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
理
理体、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心实体。...
理忏
忏悔有事忏和理忏二种,事忏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对著...
理论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
理证
1、事理二证之一,即由思想佛理而得证悟的意思。 ...
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将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人、...
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为界内之理教,圆教为界外之理教。...
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错误,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 ...
理智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能,理与智...
理禅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无漏定即理禅。...
理障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为二障之一。...
理佛
1、法身的别名。佛三身中报化二佛为事佛,法身佛为理...
理和
僧伽有理和与事和二义,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没有身口意...
理性
万有永恒不变之真性、本体。...
理体
万有之本体。与理性同义。...
理体三宝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佛宝,佛性中,具足一切净法,...
理事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
理事无碍观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
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称,法性的理体,本来具足三千...
理具三千
谓宇宙万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诸法。...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
盖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覆盖行者的清净心,使善心不能生...
著
缠爱不舍的意思,如爱著,执著,贪著。...
著我
在五蕴假合的身上,执著有一个实我。...
著法
在因缘生的事物上,执著有事物的实体存在。...
秽土
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
秽身
污秽的身体,即凡夫的身体,因凡夫的身体污秽不净。...
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第一义空
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
第一供养
第一等的供养。大宝积经说:若以名花好香,幡盖璎珞,...
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第二能变
末那识的别名。把八识分为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
第三地
把见谛以上的菩萨的阶位分为十地,第三地就是发光地。...
第三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还果。...
第三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净天、无...
第四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处。...
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之外,无第五大,第五...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阴
五阴之外,无第六阴,第六阴者,有名无实的意思。...
第七识
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第八识
即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因它能含藏诸法的种子。...
第十八愿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十念必生愿,其愿曰:我...
维摩
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
维摩经十喻
维摩经方便品对人身之无实有十喻:一是身如聚沫,二是...
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
菩萨行
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
菩萨乘
又名大乘,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他二利以达...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
菩萨藏
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
菩萨比丘
内秘菩萨之行,外现声闻比丘之相。...
菩萨低眉
(喻)慈祥的样子。若样子面容很可怕,则叫做金刚怒目...
菩萨圣众
菩萨有未断惑者为凡夫菩萨,初地以上已断几分之惑者是...
菩萨四无畏
菩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即 一、总持不忘...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
菩提分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
菩提树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萨埵
1、华译为有情,或众生。 2、菩提萨埵的简称。...
萨婆若
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萨迦耶见
华译为我见,即执著五蕴假合而有之身为实我之见,亦即...
虚空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
虚空藏
菩萨名,因此菩萨含藏一切的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
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
袈裟五德
悲华经中说,释迦佛以前在宝藏佛之前,誓己成佛时袈裟...
袈裟十利
一、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 二、离寒热蚊虫; ...
袈裟十二名
一、袈裟; 二、道服,修道者的衣服; 三、...
谛
真实不虚的道理的意思,如世俗虚妄的道理,叫做俗谛,...
谛闲
(1858-1932)清末民初高僧,为天台宗第四十...
阇陀伽
又作阇多伽,华译为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
阎王
即阎罗王,又译作琰魔王,若译义为双世,言其苦乐并受...
阎浮提
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
阎魔卒
呵责堕落于地狱的罪人的狱卒。...
随眠
1、依小乘有部的宗义说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随逐众生...
随类
佛菩萨随著众生的种类而现形垂教。...
随类不定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随类应身
随著众生的种类和根机,应现种种之身去化度。...
随喜
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 2、随著...
随喜功德
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
随缘不变
虽随千差万别的机缘,但本体不变。二种真如之一。...
随烦恼
由烦恼心所衍生出来的心理状态。随即衍生、滋生的意思...
鹿苑时
天台宗所立五时之一。佛在菩提树下说华严经之后,便到...
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奈国,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
黄檗
唐断际禅师希运,福建人,于福清黄檗山出家,后参江西...
康僧铠
印度人,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阳,在白马寺中,...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梁皇忏
梁武帝为了亡后郗氏堕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庵摩罗识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
弹偏斥小
弹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
童子
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之真子,二因无淫...
犍度
华译为聚、蕴、结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
喘息
禅定时,呼出吸进的气很粗。...
惠能
(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幼孤贫,采薪养...
渴爱
凡夫爱著五欲,如人渴时爱水一样。...
渴鹿
(喻)世人愚痴无明,妄想执著,有如渴鹿见到阳焰,以...
傍生
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义,言彼因行不正,故得...
善
1、凡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事,叫做善,若只利自己...
善法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
善导
(613-681)唐代高僧,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修...
善现天
五净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报...
善士女
归依三宝并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善女人
佛称呼修持五戒和十善的女子为善女人。...
善男子
佛称呼修持五戒和十善的男子为善男子。...
善无畏
(637-735)中印度人,唐玄宗开元四年到长安,...
善见城
又名喜见城,是帝释天的宫城,在须弥山之绝顶。...
善宿女
受持八戒的女居士。...
善宿男
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善慧地
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
善知识
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
喜舍
1、喜施财宝的意思。 2、四无量心中之喜心和舍...
喜见城
又名善见城,是忉利天主帝释所住的宫城,在须弥山之绝...
堪忍世界
即娑婆世界,亦即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
塔寺坚固
五坚固之一。佛灭度后的第四个五百年,即是坚固造立塔...
尊者
1、智德俱尊的人。 2、阿罗汉的尊称。...
尊特
这是指佛的胜应身,非常尊贵、特别,唯地上菩萨才能感...
尊特身
非常尊贵特别的佛身。有二种: 一、修成尊特,即...
悲观
即同体大悲观。菩萨观察众生,与我同体,我即众生,众...
悲智
慈悲和智慧,是佛菩萨所必备的二种德性,也叫做悲智二...
悲智圆满
慈悲和智慧皆具足圆满。...
悲愿金刚
地藏菩萨的密号。...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
散地
具有散乱心的众生所住的地方,即欲界。...
普贤
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于佛教四大...
普贤十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
普等三昧
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等三昧是说修禅定的人,能在禅...
智门
佛教有智悲二门,凡是自利的德行叫做智门,一切利他的...
智旭
(1599-1655)字藕益,自号八不道人,明代高...
智顗
(538-597)南北朝时高僧。俗姓陈,字德安。师...
智慧灯
(喻)智慧能破除愚痴,好像灯光能破除黑暗一样。...
智慧剑
(喻)智慧能断除烦恼和生死,好像利剑能切断一切的东...
智慧观照
以智慧来照察事理,破诸迷惑。...
智目行足
智解如目,修行如足。意谓修行一定要解行并重。...
游戏三昧
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叫做游戏,三昧是专心的...
游戏神通
1、指佛菩萨以神通自由自在摄化众生以自娱。 2...
游增地狱
在八热地狱之中,每一根本地狱各有四门,每一门出去,...
湿生
依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蚊蝇等是。四生之一。...
湿生化生
湿生和化生。湿生是依湿气而生长的动物,如蚊蝇是;化...
焰口
饿鬼名,因其渴望饮食,口吐火焰。向饿鬼施食,叫放焰...
焰慧地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名。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焰摩天
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
登地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一大阿僧祇劫的修...
登地菩萨
登入初地(即欢喜地)之位的菩萨。...
禅味
禅定微妙的滋味,如入于禅定时,就有一种轻安寂静的滋...
禅宗
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
禅法
修禅之法,有二种,即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
禅规
禅寺所奉行的规则。因这些规则是由唐百丈山怀海禅师所...
禅病
1、指坐禅时缕缕不绝的妄念。 2、坐禅不得其法...
禅门
1、禅定的法门,如三学中之定学与六波罗蜜中之禅波罗...
禅门五宗
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
禅那
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
禅和
又叫做禅和子,即参禅的人。...
禅定
1、梵语禅那,华译为禅定,略有二种: 一、世间...
禅悦
入于禅定时所生的喜悦。...
等心
1、平等心,即视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对诸法...
等至
定的别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要以定力才能达到这种...
等持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平等觉悟一切...
等妙
等觉和妙觉。在大乘的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即等觉,...
等妙觉王
佛的尊称。等是等觉,是显因圆,妙是妙觉,是显果满,...
缘
1、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与缘。 2、攀附的意...
缘事
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叫做缘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
缘缘
又名所缘缘,即所缘之缘,为四缘之一。...
缘起
1、谓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
缘起中道
缘起即是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
缘起性空
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
缘觉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
缘虑心
四种心之一,即攀缘境界而又思虑事物的心。...
缘缺不生
谓虽然主因存在,但缺乏助缘,一切事物就不能显现、存...
谤法阐提
诽谤佛法而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跏坐
把脚放在腿上的坐法。有全跏和半跏两种,全跏是两足放...
遍计所执性
凡夫不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的...
遍行
又名遍行心所,乃周遍起行之意,心若生时,此五心即相...
遍行惑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遍照
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遍照金刚
大日如来的密号。...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广大无边,周遍于法界。...
道
1、能通的意思。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通向...
道俗
道与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信
(580-651)湖北人,俗姓司马,拜僧璨为师,为...
道安
(312-385)晋时高僧,长山扶柳(河北正定)人...
道宣
(596-667)唐朝高僧,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
道树
菩提树。本名毕波罗树,因佛在此树下成道,所以又叫做...
道眼
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道器
可以修学佛道的根器。...
道业
修道的事业。可以招感人天果报的是福业,可以成就佛果...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 2、佛寺。 3、成道...
道场树
即菩提树。道场是形容佛成道的地方。...
道观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焕老和尚
心经
慈悲心
六道轮回
学佛修行
永明延寿大师
惟觉法师
昌臻法师
印光大师
体光老和尚
临终关怀
施食
维摩诘
华严经
太虚大师
阿弥陀佛
吉祥
本源法师
佛七
圣严法师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