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第4页)   更多词典列表

七叶窟

梵名 Sapta-parna-guhā。音译作萨...

七叶树

梵语 sapta-parna。音译作萨多般罗那。乃...

七僧

日本佛教界举行大法会时,有司重要职务之七位僧侣,称...

七僧斋

西国之法,以钱财或庄田布施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称...

七境界

全称七种第一义境界。乃诸佛所证所得之境界,计有心境...

七漏

谓七种有漏烦恼。即见漏、修漏、根漏、恶漏、亲近漏、...

七福神

乃日本七尊能赐予财宝之福神。盛行于室町时代末期之民...

七种二谛

真俗二谛有七种之别。即:(一)三藏教之二谛,以阴入...

七种大

据菩萨地持经卷八载,菩萨有七种大,即:(一)法大,...

七种不净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一)种子...

七种生死

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可大别为分段、变易等二种...

七种立题

天台宗以一切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此中,又由单、...

七种自性

七种染净诸法之自性。又作七种性自性。即:(一)集性...

七种衣

乃七种故衣。佛制比丘不得使非亲族之比丘尼浣洗故衣,...

七种受胎

据善见毗婆沙律卷六载,有七种受胎,即:(一)相触受...

七种定名

谓禅定之七种异名。即:(一)三摩呬多(梵 samā...

七种食

谓眼、耳、鼻、舌、身、意、涅槃等七种之食。即眼以眠...

七种舍

即:(一)心性平等,情无存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

七种净

(一)七净华之异称。(参阅“七净华”105) (二...

七种无常

出自楞伽经卷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乃非佛法。即...

七种善

普光据俱舍论所立之生得、闻、思、修、学、无学、胜义...

七种圆满

谓法身佛之德所具备之七种圆满。又称七种圆德。即属自...

七种语

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举出佛陀为众生说法时之七种类型,...

七种礼佛

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仪式部第七载,中印度勒那摩提三藏传...

七种忏悔心

指忏悔时应发露之七种心,即:(一)生大惭愧心,惭愧...

七种辩

谓菩萨七种殊胜之辩慧。又作七辩。(一)据大品般若经...

七聚

将犯戒之相分为七类,即统括五篇与篇外诸戒条为七类。...

七篇

巴利语 satta āpattikkhandhā。...

七羯磨

羯磨,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谓治...

七贤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为“七圣”之对称。谓声闻入见...

七趣

谓七种所往。即:地狱趣(梵 narakagati)...

七谛

指七种真实之理。即:(一)爱味谛,又作味谛、爱实,...

七随眠

即将贪、瞋、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之贪随眠分为欲...

七龙王

即莲华龙王、翳罗叶龙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

七断灭论

外道之七种断灭论说。又称七断见论、七事断灭宗。外道...

七曜

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星。宿曜经卷上载,...

七礼

指礼拜七种佛菩萨。全称七敬礼。善导之法事赞卷下(大...

七秽行

据出曜经卷十载,如来教法将灭时,有七种秽行,即:(...

七转九例

七转又作七声、七例或苏漫多声(subanta), ...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

七转识

指八识中之前七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八识说,将依...

七识十名

第七识末那识有十种不同之名称,即:七识、转识、妄相...

七识住

梵语 saptavijāna-sthitayah。...

七难

即七种灾难。(一)仁王般若经卷下受持品所载之七难,...

七颠倒

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

七宝

梵语 sapta ratnāni。即七种珍宝。(一...

七宝粥

又称佛粥。阴历十二月八日,诸佛寺以乳蕈、胡桃等物煮...

七宝华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

七宝塔

亦即多宝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时,忽于地下涌现七...

七宝狱

指具有七宝庄严之牢狱。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

七宝树林

指极乐净土之林,由七宝树所成,又称七宝行树。[法华...

七觉支

梵语 saptabodhyavgāni。又称七等觉...

七观音

为教化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变现七种之身。即:千手观...

乃至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

乃至一念

指时间、心念、观念、称名等之极小数。即举极少之念而...

乃至十念

表示往生弥陀净土之称名念佛无次数之限制,即举十念,...

乃往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无量寿...

乃穷

又称乃琼。指拉萨哲蚌寺前之护法神殿(乃穷寺)内专司...

九十八随眠

又作九十八使。随眠,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

九上缘惑

九种缘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

九孔

乃身体中之九处孔穴。又作九窍、九疮、九入、九漏、九...

九心轮

心对某一对象之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

九方便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时所诵之九种偈颂。大日经卷七载,灭...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乃于九种方便,一一配以十种波罗蜜菩萨。九方便者,胎...

九世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具三世,合为九世。即过去之过...

九句因

因明用语。指所立法与能立法之关系上可能有之九种因。...

九句对问

大日经中,金刚萨埵发起之九句询问。即:(一)菩提心...

九地

又称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地九品思惑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计为八十一品惑。三界总...

九字

乃日本咒术。又称九字大事、纵横法。日本密教僧与修验...

九字曼荼罗

置弥陀、菩萨之通种子 (hrīh,纥哩)于开敷莲花...

九年面壁

即面壁坐禅九年。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故事。菩提达摩...

九有情居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

九次第定

梵语 navānupūrva-samāpattay...

九色鹿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

九住心

指行者修禅定时,令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者,共有九种心...

九佛事

一山住持或尊宿迁化时,其葬仪次第有九,称为九佛事,...

九劫

指释尊超九劫而先成佛。据大宝积经卷一一一载,释尊与...

九乳梵钟

寺院之大钟,于行佛事时敲撞。梵,表清净之义。因钟之...

九味斋

或作鸠美菜、供备菜。系集九种美味之供物,禅宗于法会...

九帖

乃唐代善导大师著述之总称。即:观经玄义分一卷、观经...

九果

谓九种由因所得之果。即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

九河发心

谓若有众生能于尼连禅河沙数乃至八恒河沙数之诸佛所发...

九股杵

指密教九股之金刚杵。又作九钴杵。略称九钴、九股。金...

九品

即九种等级。又作三三之品。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九品大衣

大衣即僧伽梨,有上、中、下三位,各由其割截之条数,...

九品印

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种印相。又作阿弥陀九品往...

九品安养之化生

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往生极乐净土之人,有胎生、化生...

九品往生

又作三辈生想、一九之生。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

九品往生社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成立于会稽之念佛社。据八...

九品往生经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九品往生阿...

九品念佛

谓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九品净土

又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愿往生之...

九品惑

即贪、瞋、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

九品润生

指欲界断九品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润生,即烦恼滋润业...

九品莲台

谓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莲台。略称九莲。行者临命终...

九品弥陀

指九种阿弥陀佛之尊形。由于机类不同,往生极乐净土者...

九品觉王

“觉王”即佛陀。“九品”为净土世界之九种品位。阿弥...

九拜

(一)禅宗三拜(三次)之礼法。敕修百丈清规卷一达磨...

二形

梵语 ubhayavyajanaka。译作二相者、...

九界情执

谓九界之众生,悉有执迷之心。十界中,唯佛界能离情执...

九相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缘于不觉之故,凡夫遂产生三细六粗...

九面观音

乃菩萨像名。藏于日本法隆寺。系自中国迎请至日本之檀...

九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九食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九峰头尾

禅宗公案名。僧问九峰(大四八·二六八上):“如何是...

九师相承

南北朝时代有定九师相承禅法次第之说。据止观辅行搜要...

九病

乃指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欲、饕餮、老等九种...

九祖相承

天台宗三种相承之一。九祖者,龙树、慧文、慧思、智顗...

九参上堂

禅家一月九次上堂,即每三日上堂一参,是为九参。参者...

九域

(一)即九地。总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及无色界四地。...

九带禅

浮山法远为接引修行僧所用之九种方法。其学人编辑其所...

九梵

指第四禅之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

九条衣

又作九条袈裟。单称九条。三种袈裟之一。僧伽梨之一种...

九条锡杖

指振锡杖时所唱之偈。为四个法要之一。此偈有九条,故...

九众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即:比丘、比丘...

九众戒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

九部经

梵语 navāvga-?āsana,巴利语 nav...

九喻

如来藏经举九种譬喻,解说如来藏之义,以明示如来法身...

九尊

即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住中台八叶院之中尊大日如来,及八...

九恼

又作佛九恼、九厄、九横、九难、九罪报。指佛因过去世...

九无为

(一)即九种无为之意。无为者,谓本来恒存,无因缘造...

九无间道

指正断烦恼位之九无漏道。又作九无碍道。间即碍或隔之...

九无学

梵语 navā?aiksāh。即无学位之人有九种优...

九结

九种结缚。即九种结缚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之烦恼。为:...

九华山

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占地一百余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

九想

又作九相、九想门、九想观。即对人尸体之丑恶形相,作...

九会

(一)指金刚界之九会曼陀罗。(参阅“金刚界曼荼罗”...

九会一印

此乃显示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与其中一印会关系之语。一印...

九会尊数略颂

为方便记忆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尊数所作之颂。其颂文为:...

九业

即欲界、色界各有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三种,无...

九解脱道

三界总有九地,若就圣者而言,于修道位断欲界前六品者...

九遍知

即断除三界见、修二惑之九种智,或指以此九智对此等诸...

九僧

大法会中带领众僧之九师。即指导师、咒愿师、呗师、散...

九僧诗

乃宋代九僧之诗。此九僧精于诗,于时有九僧诗集行世。...

九彻

指不动明王之本誓。乃谓断绝三界九地之惑障,完成十地...

九彻印明

指以不动之利剑通彻三界九地,断尽一切众生业烦恼为义...

九种大禅

指九种大乘禅。乃不共外道与二乘,独为菩萨所修之九种...

九种不还

指九种由欲界往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即于中般、...

九种世间

即佛界以外之九界,又作九世间。地狱、饿鬼、畜生、阿...

九种相戒

属大乘戒。即:(一)自性戒,可分为四:(1)从他正...

九种差别

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第十四载,菩萨修行有九种差...

九种转变

转,指运动;变,指改易。谓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

九障碍法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所载九种能障碍善道之法。即:...

九缘生识

缘,助成之义。即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

九轮

日本佛塔建筑用语。又作空轮。乃突出于塔顶上的九层金...

九横

(一)指九种因缘,令人命未尽不应死而死。即:(一)...

九横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众...

九缚一脱

乃指摩诃止观卷一上所述不同发心之十种众生。即:一为...

九谛

指九种真实之理;谛,即真理之意。九者即:(一)无常...

九斋日

合三长斋日及六斋日而成。即正月、五月、九月之每日及...

九曜

梵语 navagraha。指九种照耀之天体。又称九...

九曜曼荼罗

即画九曜及其所属神像之曼荼罗。唐代一行所著梵天火罗...

九辙

九种轨辙之意。即僧睿判释法华经时所立之九科。据法华...

九识尊

密教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阿摩罗...

九识义

乃将识分作九种之义。(一)即眼、耳、鼻、舌、身、意...

九类生

谓三界众生出生之九种形态。即:(一)卵生,(二)胎...

九类鬼

据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一载,阎魔王所居之处有无财...

九辩

指菩萨之九种辩才。即无著辩才、无尽辩才、相续辩才、...

九岩寺

位于韩国庆尚道永川郡巨余面新兴洞。今仅存古塔一基,...

九显一密

日本真言宗之教判。以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

九体阿弥陀

(一)指九种佛体,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别,故佛体分为九...

了元

(1032~1098)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

了本生死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之同本...

了因

因明用语。在三支作法中属因支,为六因之一,与“生因...

了因佛性

三因佛性(三佛性)之一。即指显发照了众生本具正性之...

了改

(1335~1421)明代曹洞宗僧。嵩阳(河南登封...

了性

(1271~1321)元代僧。俗姓武。字大林。少出...

了明

(?~1165)宋代僧。秀州(浙江嘉兴)人,俗姓陆...

了宣

(?~1201)宋代僧。四明(浙江奉化)人,俗姓潘...

了悟

(一)乃指对诸法实相、宇宙真理之明了觉悟。 (二)...

了参

浙江省人,曾奉太虚大师指示,与光宗、白慧等留学锡兰...

了然

(1077~1141)宋代僧。临海(浙江临海)人,...

了庵桂悟

(1425~1514)即佛日禅师,属临济宗。日本伊...

了义

(一)梵语 nītārtha。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

了义灯

凡七卷(或十三卷)。全称成唯识论了义灯。又称唯识了...

了达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法华经提婆...

了慧

(1198~1262)宋代临济宗僧。四川蓬州(蓬安...

了观

(?~1743)越南佛教了观禅派创始人。又称实妙了...

二七曼荼罗

乃指日僧觉鍐所传之五轮九字曼荼罗。五字轮与九字明合...

二九五部

此可分“二九”及“五部”,其中“二九”意指小乘十八...

二九韵

为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梵语示动词变化,有十八种之...

二二合缘

谓于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等四法,以法与其他...

二人出佛身血

二人分别以恶心、善心,令佛身出血。即:(一)调达推...

二人俱犯

又作二俱犯过。天台藏、通、别三教之人为粗人,圆教之...

二入四行

即理入与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报冤行、随缘行、...

二入四行论

全一卷。乃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语录。本书于近代始被发...

二八

乃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

二力

(一)谓思择力、修习力。前者乃思择正理以对治诸障之...

二十七贤圣

谓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种圣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

二十九品

华严五周因果指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

二十九种庄严

天亲之净土论谓极乐净土之庄严有二十九种,皆由弥陀之...

二十二门

(一)俱舍论分别界品中分别十八界之二十二门,其名称...

二十二品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二十二根

梵语 dvāvij?atīndriyāni。指于事...

二十二无减

如来四智相应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为二十二无减。即...

二十二种愚痴

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之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

二十八天

谓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十八天,与无色界之四天。欲界六...

二十八祖

禅宗所传之二十八位祖师。全称西天二十八祖。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