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四分律

【中国佛教】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西分律》,亦称《昙无德律》(昙无德意译法藏或法密),原四十五卷,现行本六十卷,姚秦弘始十年(408)罽宾佛陀耶舍于长安中寺译。它是汉语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四分律》因全部由四分构成而得名。

  初分为比丘戒,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犍度(北宋丽藏本,依旧写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前二犍度),第三分为中间十四个半犍度(北宋、丽藏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十六个犍度),第四分为最后二犍度等。这样的分段,道宣等都以为因结集时分四次诵出,但后来义净说是因梵本分为四筴故称四分。定宾《饰宗记》从义净说,元照《资持记》则仍依道宣之说。

  《四分律》为昙无德部所传,一般称为五部广律之一。《僧祇律》后记说"优波崛多后遂有五部名生",昙无德名列于最初。故此部律系从优波崛多系统下分出。唐代玄奘到乌仗那国时,其地还是五部并行,并以昙无德为首(见《西域记》卷三)。

  本律原属声闻乘,但律宗学者北魏慧光即已判为大乘。唐代道宣更明确的主张《四分律》通于大乘。象《行事钞》卷上三说:"四分宗义当大乘。"同书卷四说:"四分律一宗是大乘。"《羯磨疏》并以五义证"四分通明佛乘"。
  他所引的五义中有劝信颂及戒本回向文,都是昙无德部流传本所加。

  《四分律》的译出,据《出三藏记集》说,是秦主姚兴因鸠摩罗什的建议迎佛陀耶舍来长安,因佛陀耶舍能诵《昙无德律》,司隶校尉姚爽就请他翻译。姚兴怀疑他只凭记忆会有错误,经过测验,耶舍能以三天功夫记忆药方户籍四十余纸,诵出一字不错,才加信服。译出的时期是弘始十年(408)。另据《四分律》序说:支法领曾在于阗遇着佛陀耶舍,知道他通《四分律》等,就在那里写出梵本,于弘始十年偕回中国,姚兴即于其年请耶舍译出此书。当时有持律沙门三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参加,而以支法领的弟子慧辩任校定之事。这样《四分律》又有校改的一本,唐定宾作《饰宗记》时,还是已校改本和未校改本并行的。《法经录》谓《四分律》题为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这大概是因《高僧传》总说佛陀耶舍曾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等,就认为译《四分律》也是二人共译了。今通行本即从《法经录》之说。《宋高僧传·昙一传》说本书为佛陀耶舍共鸠摩罗什译,未详所据。

  《四分律》主要说明僧尼五众别解脱戒的内容和受持的方法。但关于本书的主旨,古代诸律师说法不一:一、有说此律以止(二部戒)作(犍度等)为宗,二、道晖说以受(受戒时总发戒体)随(受戒后随事别修)为宗,三、有说以止恶为宗,四、法愿、智首说以教行(专精不犯,犯已能悔)为宗,五、有说以因(戒本及犍度所明止作)果(大小持戒犍度)为宗,六、道云以为戒在多处别说不可论宗旨,七、法砺说以止善为宗,八、道宣说以净戒为宗,九、怀素说以戒行为宗,十、定宾说以善说毗奈耶为宗(见《四分律开宗记》卷一,《律宗纲要》卷上)。

  本律内容,可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初五言颂四十六颂半为劝信序,次长行"如来自知时"以上叙舍利弗请佛结戒因缘为发起序。此二序为序分。

  正宗分包含二部戒及二十犍度。

  二部戒中,初比丘戒(卷一至二十一),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二百五十戒。每一戒下各各说明缘起(为何事结戒)、其缘起人(因谁结戒)、立戒(佛结戒的经过和所结戒的条文)、分别所立戒(条文的解释)、判决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轻重的判断)。每结一戒必说十句义(结戒的意义),即"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本律与今斯里兰卡所传的《巴利律》同出于法藏部,故内容极相近。
  特别是比丘戒堕罪的条文次第,二律多作对应的互换,例如《四分律》波逸提第四和第六条,在《巴利律》即为第六和第四条等,可见二律有近支的关系。)

  次比丘尼戒(卷二十二至三十),即八波罗夷,十七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三百四十八戒。众学法及七灭诤法与比丘共,文中略去。波罗夷前四戒,僧伽婆尸沙前三戒,尼萨耆波逸提前十八戒,波逸提前六十九戒,与比丘共,其缘起等已见比丘戒中,故此中仅有结戒条文。其余与比丘不共的各条,每条下也都有缘起等五段,如比丘戒。

  二十犍度中:一、受戒犍度(卷三十一至三十五),说释迦佛出家成佛,度人出家受戒,立受戒法的经过,和所立的受戒法。二、说戒犍度(卷三十五至三十六),说建立说戒法的缘起和说戒法。三、安居犍度(卷三十七),说安居缘起和安居法。四、自恣犍度(卷三十七至三十八),说自恣缘起和自恣法。五、皮革犍度(卷三十八至三十九),说用皮革的缘起和各种开遮。六、衣犍度(卷三十九至四十一),说粪扫衣和受施衣等的开遮。七、药犍度(卷四十二至四十三),说关于饮食的各种开遮。八、迦絺那衣犍度(卷四十三),说迦絺那衣的制法、受法和舍法。九、拘睒弥犍度(卷四十三),说拘睒弥比丘僧破复合的经过和羯磨法。十、瞻波犍度(卷四十四),说作羯磨如法非法的分别。十一、呵责犍度(卷四十四至四十五),说呵责等七种羯磨的内容和如法非法的分别。十二、人犍度(卷四十五),说犯僧伽婆尸沙的治罪法。十三、复藏犍度(卷四十六),说行复藏法。十四、遮犍度(卷四十六),说遮说戒法。十五、破僧犍度(卷四十六),说调达破僧,舍利弗、目犍连复令僧和合的经过以及破僧的内容与果报。十六、灭诤犍度(卷四十七至四十八),说以七种毗尼灭四诤法。十七、比丘尼犍度(卷四十八至四十九),说比丘尼与比丘不共的受戒法,比丘应不应与比丘尼作羯磨等。十八、法犍度(卷四十九),说客比丘与旧比丘共住法和乞食等杂行法。十九、房舍犍度(卷五十至五十一),说关于房舍的各种开遮。二十、杂犍度(卷五十一至五十三),广说各种杂事的开遮。杂犍度后半部分有大小持戒犍度,为其余诸律所无。其内容从生信出家,沙弥十戒,防过十七事,守护根门等五种行,成化身等五胜法,最后得三种智明,为大小乘所共学。

  最后流通分,包含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和毗尼增一。五百结集(卷五十四)说迦叶集五百阿罗汉结法毗尼的经过。五百结集(卷五十四)说佛涅槃后百年上座一切去等七百阿罗汉论法毗尼审查跋阇子比丘所行十事非法的经过。调部毗尼(卷五十五至五十七),说优波离问佛诸戒是犯非犯的分别。毗尼增一(卷五十七至六十)为律学的法数,从一数乃至十三、十七及二十二。

  本律全体的结构,依律中毗尼增一分五大段:一、序,谓"知时"以前;二、制,谓僧戒本;三、重制,谓尼戒本;四、修多罗,受戒犍度以下;五、随顺修多罗,调部毗尼以下。又依五百结集说,比丘律、尼律、犍度、调部毗尼、增一,亦为五段。法砺、怀素、定宾等则开为三十七法,即比丘戒八法(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不定、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众学法、灭诤),尼戒六法(少不定及灭诤,灭诤法智首以下都说应有,当是律文省略),二十犍度为二十法,二结集合为一法,调部及增一各为一法,共为三十七法。中国比丘戒的传授是从昙柯迦罗始的。但昙柯迦罗只译了《僧祇戒本》。他来后不久,康僧铠和昙谛也来到洛阳。昙谛译出了《昙无德羯磨》,康僧铠译出了《郁伽长者》等四部经。《开元释教录》说唐时所得《四分杂羯磨》一卷即四经之一(此书不见于以前诸经录,故是否铠译尚有可疑)。《高僧传》说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本》后"更请梵僧立羯磨受戒"。这些梵僧所立羯磨属于何部虽无显明记载,但那时已有《四分羯磨》的译本,受戒所用很可能就是四分。又《智首传》云:"海内诵戒并诵法正(即昙无德)之文"。《续高僧传·明律篇· 论》也说:"穷其受戒之源宗归四分"。道宣《续高僧传》对以前南方律师受(受戒)遵《四分》,随(行持)依《十诵》表示遗憾。可见自来受戒都依着《四分》的。就戒而言,所受的与所持的应当求得一致,故后来《四分律》的通行乃是必然的趋势,但已是《四分律》译出六十余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元魏北台法聪开始弘《四分律》,而南方还盛行《十诵律》,至唐中宗时明令禁止,而后《四分律》才南北通行。道宣《续高僧传·论》云:"今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即指此而言。从唐时推行《四分律》,并发展为律宗,直至现在,汉地佛教僧尼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

  属于昙无德部的律典多和本律有关,现存别译或集录而成的,就有: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怀素校定《比丘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道宣《删定僧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明弘赞辑《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曹魏康僧铠译《杂羯磨》一卷,昙谛译《羯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比丘尼羯磨》一卷,道宣集《删补随机羯磨》二卷,怀素集《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

  关于本书的注疏,旧注将近二十家(见《云雨钞》),现多佚失。现存的重要注疏有下列各种:智言《疏》二十卷(只存第九卷),法砺《疏》十卷(一作二十卷),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一作三卷或六卷),《比丘含注戒本疏》八卷(一作四卷),《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钞》六卷,怀素《开宗记》十卷(一作二十卷),定宾《戒本疏》二卷,大觉《行事钞批》二十八卷,志鸿《搜玄录》二十卷,后唐景霄《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允堪《行事钞会正记》(卷一、二及残册二卷存),《戒疏发挥记》(卷三存),《业疏正源记》八卷,《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元照《行事钞科》十二卷,《资持记》四十二卷,《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业疏科》八卷,慧显《行事钞诸家记标目》一卷,道世《毗尼讨要》六卷,道言《释四分戒本序》一卷,明元贤《四分戒本约义》四卷,广莫《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智旭《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十八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毗尼珍敬录》二卷(广承辑录,智旭会补),明弘赞《名义标释》四十卷,《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清德基《毗尼关要》十六卷,《事义》一卷,读体《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此外敦煌出土本还有法成《疏》的残简,和佚名的著作:《四分戒本疏》卷一至三,《律戒本疏》一卷,又一卷,《律杂抄》一卷,《宗四分随门要略行仪》一卷(《大正藏》古逸部),《四分律戒心疏》,《四分律颂》,《四分律行》,《四分律并论要用抄》卷上,《四分律及论明三宝义》第十二(《敦煌本古逸经论章疏》)。

上篇:菩萨戒本 下篇:僧祇律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佛教

密藏

(术语)真言之经典也。僧史略上曰:密藏者,陀罗尼法...

善利

(术语)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法华经化城喻...

禅病

参禅者因未体得参禅之真诀而修禅所招致之各种疾病。禅...

弥勒下生成佛经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

金刚顶瑜伽

(术语)金刚顶与瑜伽也。金刚顶指教王经等金刚界之经...

寿者外道

为三十种外道之一。凡主张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

四无所畏

梵语 catvāri vai?āradyāni,巴利语 cattāri vesā...

三缚

(名数)贪瞋痴之三者。俱舍论二十一曰:缚有三种:一...

座不冷秘法

(修法)又云温座护摩。谓续修护摩法也。...

象驾

(譬喻)以譬佛教之东渐。谓象驮经而来也。华严玄谈曰...

阿提阿耨波奈

(术语)Adi-anutpāda,译曰本初不生。释梵字(阿)之...

诸法皆常宗

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称计常论、伊师迦外道(梵...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大藏经】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大藏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

哪些供品不能吃

问: 斋跟素? 梦参老和尚答: 吃素就是不吃荤,不吃...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有时解释,反而会增添烦恼

生命只有一次,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语言虽十分通俗,但...

三聚净戒功德难量,自持获益转授众生

如明日月璎珞珠者,日消罪雾,月照夜幽,珠疗贫穷,律...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犯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南华寺主...

人生的短暂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随着时光的流逝,此时我终于感受...

年轻时用来建功立业,有空再来修行,这样可以吗

问: 师父,我觉得现在还年轻,应该把时间用在建功立...

从文字相你来觉悟到道

佛法的道分成两种:一种道是不能解释的,离言说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