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大智度论

【中国佛教】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造,姚秦弘始四年(402)夏,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创译,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见《大智论记》和《开元释教录》)。此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称《大品般若》,即一再翻译过的《放光般若》、《光赞般若》和后来唐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论著。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继释经初其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其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报应品》 (《即奉钵品》)第二,乃至释《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大乘)论。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一义,但名字异(论卷四十六)。摩诃衍空般若波罗蜜亦空,空又一故(卷五十二)所以《大智度论》释般若也就是释摩诃衍论。《龙树传》说他著有《优菩提舍》(论议)十万颂,这种体裁是解释经文并加以发挥的,可能就是指的《大智度论》。

  罗什译《大智度论》不久,又兼译《大品般若》,首先对旧译用原文作了订正,以后又据《大智度论》再次改动经文,并从经本楷定论义。如于《大品般若》品目名称的确定,就是以释论精神作依据,对《光赞》、《放光》的品目有所整理改定,把《序品》之外的各品都改动了,一方面对旧本略有开合,另一方面改定了一些品名。在改定中还可以看出贯彻龙树释论的精神之处。最明显的要算第七品。罗什名这品为《三假名》(法假、受假、名假),而《放光》名为《行品》,《光赞》名为《分别空品》,玄奘译的《大般若经·二分》又标《善现(须菩提)品》,都不能象罗什用"三假"一名那样能表现出这一品的主要内容。三假不仅是这一品的中心,也是全经的中心,在龙树看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以假显空。主要以三假贯彻于般若的全体,从而构成空观。
  《大智度论》对般若学的重要于此可见。

  此论的译本一百卷,尚非全译。僧叡在《大智释论序》中说:"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偶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胡夏既乖,又有繁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只有论的初品三十四卷解释经文初品的一品,是全译出的。二品以下,罗什认为华人喜简,不习惯于繁琐议论,只略取其要,以释经文大意,不再备译广释,仍有一百卷。因为经文初品主要阐述名相事数,恰是二百多年来中国佛学家一直搞不清楚的问题,详译出来,原原本本地加以解释,就可适应学者研究的要求;至于其余阐明义理部分,简化一些也无妨,因此删节不少,三分除二。

  此论的体裁,《大智释论序》中说:"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就是说光举出对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以此为尽善。这种方法在论的初分尤为明显。龙树所著的《大智度论》等书中,大小乘的最初交涉,历历可见。

  一、龙树所讲的空,是般若波罗蜜的中道实相,以二谛相即来解释实相,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既看到空,也看到非空,同时又不着两边,于是便成为非有(空)非非有(非空)的中道,即般若波罗蜜。所以论第十八卷中说:"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窐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蜫勒门则堕有无中。"可见龙树所主张的是中道实相。

  二、此论性质本非毗昙,当时大乘无独立毗昙,其分别法相所资自必取诸小乘。不同小乘的意义而同小乘的体例。《智论》于小乘毗昙引文不下三十余处(参照吕澂《阿毗达摩泛论》)。

  三、大乘小乘对举,境行果三法法皆对。大小乘有以境为对的: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卷四)。声闻中无犍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众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等(论卷六)。大小乘有以行为对的,阿毗昙义中,是空解脱门缘苦谛摄五众,无相解脱门缘一法所谓数缘尽,无作解脱门缘三谛摄五众。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卷二十)。大小乘有以果为对的,声闻极大思维所断结生分住分灭分三时断;佛则不尔,一生分时尽断。声闻人见谛所断结使生时断、思惟所断三时灭、佛则见谛所断思惟所断无异。
  声闻人初入圣道时,入时与达时异,佛则一心中亦入亦达。声闻人有二种解脱,烦恼解脱少障解脱,佛有一切烦恼解脱,亦有一切法障解脱,佛自然得智慧,诸声闻人随教道行得(卷二十四)。

  四、小乘也说大乘,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中说有五功德;慈心于《摩诃衍经》处处说其功德,如《明网菩萨经》中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恶,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卷二十)。

  五、大乘不离小乘。三十七品,三三昧等皆声闻法,菩萨用三十七品到涅槃城,用三三昧入城三门,而以四禅、四空、四无量、八背捨、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得柔软自在,随后能入。

  六、般若必以空为用。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譬如虚空,本无所有,而一切物皆依其长成(卷二十五)。

  七、同一事而有二种意义。般若有二种,一与诸天声闻菩萨共说,二与十住具足菩萨说(卷三十四)。无所得有二种,一所求不如意名无所得,二实相无决定名无所得(卷十八)。

  八、备举两端。诸佛二种说法,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卷二十六)。法亦有二种,一者三藏十二部法聚,二者三学圣道解脱涅槃法义(卷二十二)。观相有二种,一者观一切法有相,地重水湿风动火扬;二者观一切法无相,和合因缘生无自性(卷十八)。菩萨行有二种,一者观一切法自性本空,二者从不捨离一切众生(参照欧阳渐的《大智度论初品序》)。

  《大智度论》于释义中,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已散佚而有价值的论议。如罗睺罗的《赞般若偈》二十一颂,对般若性德的各方面描写得很彻底,特别第四颂把佛、般若、涅槃统一起来,认为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又第十六颂:"言说为世俗,怜悯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提出说而不说,把俗谛和真谛统一了起来。

  《蜫勒论》失传难考,《智论》卷十八谓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随相谓:"但说自净其意,则知诸心数法已说;但说四念处,当知已说四正勤等余门。何以故?同相同缘故。对治门如但说四颠倒,当知已有四念处义,譬如说药已知其病,说病已知其药。"由此可推知《蜫勒论》门的一般体例。

  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这四部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僧叡在《中论序》中说:"《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袪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在《大智释论序》里,僧叡更详细地说到这一组织的内在关系:"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辨,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就是说《智论》是依经作释,解释不能完全穷尽义理,因而立论以明之。"论"指《中论》、《十二门论》、《智论》所没有完全讲清楚的,《中论》等则以"折中"(即中道)的思想予以决定。换句话说,三论全部归宿于中道。

  后来隋吉藏创立三论宗,弘扬关河三论,不把《大智度论》列入,也是因为"秦人好简",就把百卷大部的《智论》除外,而四论的整个学说体系不算完备,实为可惜。

  东晋慧远曾把《智论》节抄成二十卷的略本,在《大智论抄序》中说:"輙依经立本,系以问论,正其位分使类各有属。谨与同止诸僧共别撰以为集要,凡二十卷,虽不足增晖圣典,庶无大谬。"这也是为的适应华人好简的习惯,可惜仅存载在《出三藏记集》中的序文而已。

  注《智论》的书有南北朝时蜀地潼州迁善寺沙门释慧影抄撰的《大智度论疏》,但已残佚,仅存第一,第六,第十五,第十七与第二十四卷,也不完全。

  (李安)

上篇:佛地经论 下篇:现观庄严论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佛教

观心释

系天台智顗释法华经之文句所用四种释例之一。即以如来...

老子化胡说

指老子西入印度教化佛陀,或老子转生为佛陀之说,为佛...

知识会

(行事)供养华严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之法会也。见象...

卐正藏经

Wanzhengzangjing   日本京都藏经书院于1902~1905年...

本愿功德聚

(术语)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佛也。谓阿弥...

无边音声佛顶

无边音声,梵名 Ananta-svaraghosa,西藏名 Sgra-dby...

无惭无愧通相及别相

【无惭无愧通相及别相】 p1093 成唯识论六卷十七页云:...

说戒不得歌咏声

子题:歌咏声说法有五过失 资持记释云:“下引四分,以...

六种清净智

【六种清净智】 p0305 显扬十七卷一页云:论曰:当知此...

论议

【论议】 p1328 如十二分教中说。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

六句义

【六句义】 这是古代印度胜论学派的哲学。指实、德、业...

心所之名。即忏悔自己所造之业。与“恶作”一词同义。...

【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西有沙门蕅益智...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饿鬼报应经 失译附东晋录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菩萨授记品第一...

我们往生的电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关于第十八愿末学有新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

越努力就越幸运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他会思考的越多。越是优秀越是努力...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时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

刁难佛陀的年轻人

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地到处教化,有段时间到舍卫城的...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厮杀欺诈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若人发愿往生他国净土,应当随着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