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净土教三流之一。即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所弘传之净土教派。又作慧远流、白莲社念佛门。慧远于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入庐山,先后开创龙泉寺、东林寺、般若台精舍等,建立念佛道场,并于道场前掘莲池,内植白莲花,与志同道合者一百二十三人约盟结社,此即庐山白莲社。其成员多为一时释门之龙象与文坛之贤俊,如慧持、道生、昙顺、佛驮跋陀罗、刘遗民、雷次宗等。其中,刘遗民作“西方发愿文”,王乔之作“念佛三昧诗”,慧远作“念佛三昧诗序”等,皆可窥知结社之旨趣。要之,白莲社乃基于念佛以期往生净土之信念,而行坐禅观念之“观佛三昧”法。慧远之念佛三昧诗序(大四七·一六六上):“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庐山流念佛门对后世净土教之影响极大,如唐代法照于大历四年(769)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于淳化年间(990~994)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于元祐年间(1086~1093)在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于绍兴年间(1131~1162)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凡此,皆系钦慕庐山遗风,而建立道俗共修之净土道场。日本之净土门亦深受影响,早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日僧澄圆来华,至庐山礼谒普度,数年后归国亦仿效其风,结社念佛,此后庐山流之念佛门亦流传于日本佛教界。
庐山流之教化对象,多为高士或隐者,教学态度常以知识义解为目标,将弥陀净土视为应土,而认为凡夫仅能往生“事净土”,无法至“相净土”或“真净土”。其末流遂沦为学理上艰涩玄奥之阐论,缺乏平民性与超越性之宗教特色。[庐山莲宗宝鉴卷一、卷四、乐邦文类卷二] p6658
上篇:庐山衣 下篇:庐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