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叩头表示恭敬。略称为礼、拜。即以身体之动作(身业)来表示尊敬之意;而与口业之读诵、称名、赞叹,及意业之观察,并称为对佛之五正行。然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对佛,如对塔,对长老、和上(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如梵网经卷下谓,若见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之人,皆应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则载,比丘尼先受具足戒者,虽已百岁,犹应礼拜新受大戒之比丘。又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所载,佛曾敕教弟子,凡是三宝及“大己比丘”皆应礼。
然行礼拜之仪,并非二六时中皆为合宜,四分律卷六十即举出若于大行、小行、裸身、剃发、说法、嚼杨枝、洗口、饮、食、啖果等时刻皆不宜作礼。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亦列举不宜作礼之五事,即:(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二)上座在下处,自在高处时,不得作礼。(三)上座在前,若已去后,不得作礼。(四)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礼。(五)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
礼拜之仪,本即为表达恭敬之意,故不得心怀骄傲,于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所说之七种礼拜(佛)情形,即:(一)我慢憍心礼。(二)唱和求名礼,即为求名誉而行者。(三)身心恭敬礼。(四)发智清净礼。(五)遍入法界礼,众生与佛之心相通而达于法界之理时,礼一佛,即通于礼拜诸佛。(六)正观修诚礼,于礼佛之中,透过正观,则如礼拜自己内中之佛性。(七)实相平等礼,即以“空”为礼拜之对象,此系“自他不二”之礼拜。其中之前二项即被视为邪体,而第五、第六、第七三项,勒那以之为真礼。其后澄观于华严经疏卷二十七中,除上述七种礼,更加列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三种,合称十礼,而以其中之“无尽礼”为至极之礼。
礼拜之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拜法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最恭敬之礼法。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礼拜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等,称为七敬礼。于密宗,遍礼一切诸佛,称为普礼;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称为起居礼;采取坐式之叩头礼,称为坐礼。于寺院中,礼堂又常称拜殿;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拜席。[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卷三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禅林象器笺礼则门](参阅“和南”3125、“礼”6582) p6583
上篇:礼足 下篇:礼拜五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