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声论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指计执“声为常住”之主张。又称声常住论、声论师。为印度哲学之一派系,主张观念之恒常性,而计执声之常住;谓声音为宇宙“实在”(reality)之存在,而吾人之语言,系由宇宙实在之声音而发显者,并非人为性之符号。

此说本起源于梵书时代之祈祷,即祈祷有力量左右(支配)神之作用,因而构成祈祷之语言,有无限绝对之神秘力量。盖于印度之吠陀思想中,即主张吠陀乃先天常住,为一绝对真实者,故诠表吠陀之声亦为唯一之常住不变者,为诸法认识之规准,能决定所说之是非。此说自古即流行于婆罗门之间,特为波尔尼(梵 Pānini)以后文典派之重要依据,及至弥曼蹉派(梵 Mīmājsā)、吠檀多派(梵 Vedānta)等诸学派兴起,立声常住论,而衍生出声显论、声生论两派,主张一切声皆为常住不变。其中,声生论(梵 Janma-vāda,即声之生起论)主张并无本来实有之声性,待音响(梵 nāda)等缘而发生,生起之声称为声音;既发生之后,即成为常住。声显论(梵 Abhivyakti-vāda,即声之显论)则认为声之性本来实有常住,待音响等缘而显现;即谓声为常住,声音则为无常。依因明家、唯识家之说,此两派由计体多、计体一、计全分常(内外声皆常)、计一分常(内声常,外声无常),而各有四派,总计声论有八派之别。

声显论为弥曼蹉派所说,摄于外道十六宗之第二“从缘显了宗”。有关声生论,或谓为弥曼蹉之一说,或为派名不详之某一学派所立,或谓胜论派所说等,并无定论。以上两派曾与胜论派、数论派、正理派及佛教等之声无常论相抗争,尤与胜论派之论争最为著称。佛教中如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诸大论师皆曾驳破其说。如因明家驳声生论,即以“所作性之因”而论破之;驳声显论,则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之因”而论破之。

弥曼蹉派、胜论派等所说之声,具有多义。声生论谓声有响音、声性、能诠三类,响音为无常,后二者为常;声显论认为声仅有能诠之义,计其为常住;胜论派则谓声仅为响音之义,主张其无常。由于对声之常、无常,论点互异,因而争论不已。降至后世,真言家倡导“声字实相义”,可能即受声常住论之影响。

关于常住之声,其本性为何,于弥曼蹉经中未见说明。五世纪顷,吠檀多学者乌帕巴耳夏(梵 Upavarsa)认为字音(梵 varna)及声之本性,此种说法为弥曼蹉派学者萨跋罗斯马米(梵 ?abarasvāmin)与后来之吠檀多学派所接受。又弥曼蹉学派主张声及其所表示之意义,二者之结合关系(梵 ?abda-artha-sambandha)为本性,而非为权巧之习惯性。又各个字音既为语之本体,则此字音何以能表示意义,对于此一问题,弥曼蹉派并无充分之考证。直至槃达阇里大疏(梵 Patañjali Mahābhāsya)以来,被文典派视为教条之史波达说(梵 sphota),始触及此一问题。所谓史波达,系由音声而开显(梵 sphutyate),同时亦开显(梵 sphutati)意义之超感觉之原理,由此原理而言,音声乃意义之媒介;槃达阇里即以史波达为声之本质。六、七世纪顷,文典家伐[木*致]呵利(梵 Bhartrhari)采取吠檀多思想,认为史波达系潜藏在现象内之超越的实在,亦即视史波达与梵同一。

此外,有关声所表示之意义,亦为声论者重要之课题。或谓其表示个物,或谓其表示“类”,或采两者折衷之说;弥曼蹉经则反对声系表示个物,主张声表示“类”之意。

如上所述,声论乃思辨声之本质、声表示之意义等之“语言哲学”,异于佛教所说声为外六处之一、声音为听觉之对象者。而由陈那所创唱,法称、宝称等所展开之“离(梵 apoha)说”,系以声论者之思辨为背景而成立,是故成为声论者与佛教徒间之一大论争。声论者主张声与其所表示之意义,两者间有肯定之关系,离说则持相反看法。以“牛”之声为例,此声非指个别之牛而言,乃表示牛之一类 ,然而离说并不直接、肯定的表示此意,而系否定非牛者(马等),自马等分离后,始得其所表示者。[成唯识论卷一、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卷中末、Pramānasamuccaya; Pramānavārttika; Tattvasajgraha; Apohasiddhi; Sarvadar?anasajgraha; Radhakrishnan: Indian Philosophy, vol. 2、印度中世精神史上(金仓圆照)、哲学的思索の印度的展开(中村元)] p6500

上篇:声缘 下篇:联灯会要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宗门统要续集

凡二十二卷。宋代宗永集,元代清茂续集。又作续集宗门...

四力

一、自力,世间的人因宿世有善根,不依他人的教诫,而...

八万四千相好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按...

无学解脱蕴

【无学解脱蕴】 p1075 大毗婆沙论三十三卷十三页云:云...

叉手

(杂语)叉手乃吾国之古法,即拱手也。洪武正韵曰:叉...

理趣礼忏

(术语)理趣三昧也。行理趣三昧者为礼忏,故云礼忏。...

孔雀明王

(菩萨)一头四臂,为菩萨形,驾孔雀,故曰孔雀明王(...

痴爱

愚痴和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烦...

(物名)又作槌。打物发声之小木也。集韵曰:椎,传追...

灭尽三摩钵底

【灭尽三摩钵底】 p1215 瑜伽十二卷二十页云:复次云何...

有无无二为相

【有无无二为相】 p0553   世亲释九卷十六页云:有无...

满业

(术语)又名别报业。凡人间一生中造善恶邪正种种之业...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经】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序品第一...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念佛可以忏除我们的三障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

【推荐】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

修修慈悲心

四大名山的菩萨各有所表: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是否需要抽出时间单念佛呢

问: 我现在的功课是早上拜佛两小时,边拜边默念,是...

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地藏经》云:「若遇盗窃者,说贫穷苦楚报。」 世间上...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