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缅甸佛教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缅甸(Burma)东北接我国康、滇,西邻印、巴,东毗泰、寮,南滨孟加拉湾;其巴利语 Maramma(音译摩罗摩),系转讹自梵语 Brahma(意译梵摩、梵天),“缅甸”音近 Maramma-desa(梵天之国土)。最早入居者为得楞族(Talaing),次为缅族(Burman)、掸族(Shan)等。此国信史始于十一世纪,其前多系传闻。据锡兰岛史载,西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曾遣须那(巴 Sona)及郁多罗(巴 Uttara)至金地国(巴 Suvanna-bhūmi)传教,或谓金地国即今下缅甸打端一带,五世纪中叶之注释家佛音(巴 Buddhaghosa),更由缅人一再强调彼乃出身打端;此外,佛陀成道时,最初布施食物之二位商人,相传为缅甸人,又盛传佛陀曾亲临蒲甘(Pagan)布教,凡此皆待考证。根据地下挖掘物,约可推定上缅甸为北印度文化系统,下缅甸文化则系自南印度移来。有关缅甸之宗教,首先传入者为印度之婆罗门教,稍后佛教亦由孟加拉、奥立沙(Orissa)等地传入。佛教传入缅甸,从出土之重要文献证明,最初传入者为上座部佛教,西元十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及密教始渐传入。在十一世纪以前,缅甸有一种大乘阿利僧派(Ari)存在,此派僧众着蓝色法服,蓄发,生活放荡,谓若造恶,仅须念诵救护咒,即可不受因果报应,复分为林住与村住二支。此派较印度性力派更极端,或以之乃是混合了大乘佛教,属于堕落形式之喇嘛密教。此一教派在阿奴律陀王(Anuruddha)之前,为蒲甘一带教派中势力最盛者,其中心地为沙摩底(Samati)。待蒲甘王朝(1044~1287)兴起后,缅甸早期佛教各派及阿利僧派先后衰亡。

西元一○四四年,阿奴律陀王统一全国,建都蒲甘,一○五七年,征服打端,请入比丘、三藏圣典、佛舍利、宝物等,又由高僧阿罗汉(Arhan)领导改革僧团,虔信上座部佛教,原先之上座部、大乘佛教、密教、婆罗门教逐渐消失。未久,于蒲甘修建瑞德宫佛塔(Shwe Dagon),历两代始竣工。锡兰国王毗舍耶婆诃一世(Vijayabāhu I)曾遣使至缅,求赐三藏,请派僧团,一时,缅甸成为南传佛教中心。在蒲甘佛教之全盛时期,上缅甸共有一万三千座塔与僧院。其后,锡兰佛教大盛,大寺派势力最强,缅甸遂有留学锡兰者,车波多即于大寺受戒,留学十年(1170~1180),始伴四名比丘返国。十二世纪时,僧团分裂为锡兰宗派(Sīhala-sajgha)与原有之缅甸宗派(Maramma-sajgha)。前者不久更分为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难陀三个僧团。惟虽分裂,各派仍极努力弘扬佛法,故佛教仍颇兴盛。

西元一二七七年,蒙古人南侵,蒲甘王朝没落,十年后政权转移掸族手中,此后缅甸不再出现一统王国,直至十六世纪中叶。其间二百余年,不论北方阿瓦王朝(Ava)或南方庇古王朝(Pegu),均重视并发扬佛教,名义明灯(Abhidhānappadipikā)、声韵精义(Saddasāratthajālinī)、迦旃延文法注等多为此时期作品。十五世纪中叶,南方计分六个宗派,受比丘戒者有一万五千余人,其后经达磨悉提王(Dhammazedi, 1472~1492)之改革,僧团又告统一。

代掸族而起者仍是缅人,建立东固王朝(Toungoo, 1531~1752)。编成达磨他憍(Dhammathatkyaw)、拘僧殊(Kosaungchok)两部律典,营造摩诃摩尼佛塔(Mahāmani)、耶舍摩尼须罗佛塔(Yasamanisula)、加多奇佛塔(Ngatakyi),摩尼珠论、法王七事论、阿毗达磨颂、律庄严疏、誉增论等亦于此期完成。高僧则有毗陀罗毗那婆斯(Badaravanavāsī)、雅利安楞伽罗(Ariyālavkāra)、最胜法(Aggadhammālavkāra)、智愿(Ñānavara)等。十八世纪,佛教发生着衣论争,形成对立之偏袒派(巴 Ekajsika)与通肩派(巴 Pārupana),百年后始由主张着衣时覆盖双肩之通肩派获胜,是时,东固王朝已亡,贡榜王朝(Konbaung, 1752~1885)代兴。百余年间,佛教仍受王室保护,陆续有缅文经典之翻译。西方势力亦因此时仰光辟为通商口岸而不断入侵,一八八六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至一九四七年宣告独立,其间六十余年,英人并未以政治干涉宗教,故有“缅甸佛教青年会”成立(1906),号召缅甸独立之事,此后僧人参与独立运动者甚多。

今缅甸佛教僧团主要有哆达磨(Thudhamma)、瑞景(Shwegyin)、达婆罗(Dvara)三派。此三派在教学上,对于三藏圣典所遵奉者皆一致,惟于戒律上,特别是所持用物、着衣法及生活仪节有些许差别。前二者为传统之宗派,组织庞大,僧众较多;达婆罗派成立最晚,于十九世纪末,对旧哆达磨派加以改革而成,戒律上主张严格实践,僧众最少。又缅甸佛教僧众仅有比丘、沙弥、信士男、信士女,及少数比丘尼,而无沙弥尼、正学尼。一般习俗,男子于十四、五岁时须入寺短期出家。佛教各国中,以缅甸之测试制最严,通过律藏试者称持律者(Vinayadhara),三藏全部通过者称三藏师(Tipitakadhara),系最高荣誉。今缅甸于南传佛教中占有极重要之地位。[J. George Scott: Burmese Buddhism; Mabel Bode: The Pali Literature of Burma, London, 1909; G.E. Harvey: History of Burma, London, 1925; Sir Ch. Eliot: Hinduism and Buddhism, London, 1921 vol. III, P. 47ff] p6120

上篇:练根 下篇:缅祇园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安单

凡僧侣游方到寺,皆可请求挂单暂住,如挂单已久,知其...

荤辛

荤是肉类的食物,辛是气味辛辣的蔬菜,如葱、蒜等,为...

无离法

【无离法】 p1051 品类足论六卷十三页云:无离法云何?...

钵盂

又作钵盂。钵,为梵语 pātra 之音译;盂,为汉语;钵...

清净三业

据菩萨璎珞经卷十一载,须菩提请问佛之色身如何,佛以...

十四根

(一)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受(忧、喜、苦...

六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

四种自性

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

论事

巴利名 Kathā-vatthu。音译迦他跋偷。又作论事说(巴...

无功用

(术语)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也。观经玄义分曰:功周无...

生即无生

(术语)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是诸部般若之所说。三论...

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皆悉具足

【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皆悉具足】 p0292 瑜伽十四卷十...

【大藏经】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 布施度无极章第...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佛说百佛名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大藏经】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舍卫...

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

忏悔,有三种力量现前

很多学佛人纠结于自己业障深重,其实顺逆皆方便,就看...

信愿与持名之间的关系

这个信、愿、持名是本经的修学纲要,一个人能够往生净...

几位亲人的善恶现世报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仿佛一切都在变,但无论时空如何...

去除蔬菜农药的六个绝招

绝招1、去皮: 蔬菜表面有蜡质,很容易吸附农药。因此...

不吃药光念经,病就能好吗

时不时听病友说:医生,我这个病就是靠念经才慢慢好起...

空与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