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75~526)南北朝梁代僧。太原(山西)人,俗姓王。永嘉之乱,寓居襄阳,幼即容止安详,进退合度。七岁依檀溪寺慧景出家,次年,从僧崇禅师习定业,十二岁又从他僧学三玄。后随智秀听经论,复随之入京邑,住于灵根寺。并从法常受具足戒,诵戒不盈二日,听律未满两遍,即能识文知义,了达其纤密之旨。智秀示寂后,复依智藏问学,由是名震京邑。武帝敕任为“寿光殿学士”,又敕令与僧伽婆罗共译阿育王经。后屡应请出京弘化,学者称咏不绝。普通七年入寂,世寿五十二。[续高僧传卷六、释氏要览卷下]
(二)(?~526)南北朝梁代僧。赵郡阳平(山东)人,俗姓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幼而简静寡欲。八岁出家,从临淄建安寺慧通问学,后广听诸方之讲席,博通内外群经,尽其深义。未久,游化江南,住于南[氵*闲]寺,参访众师,赅通涅槃、无量寿等经。师内修戒德,外导群伦,所化之处常显灵异。此外,师又擅长草隶、占卜、星相等诸术。梁初,授僧正之职,天监(502~519)年中,武帝从之受戒法。普通七年五月示寂,世寿不详。[续高僧传卷六]
(三)(546~622)隋末唐初僧。丹阳建康(江苏江宁)人,俗姓沈。初以诵法华为务,后从慧思禅师学天台三观一乘之法,与智者、命公等同修慧业,久之,再入嵩山潜修。后为隋太子杨勇礼重,遂居定水寺,又移住悟真、禅定等刹,其后力辞还山。唐朝兴后,更名重当时。武德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弟子遵其遗嘱,露骸一月而颜色不变,帝遣人往视,师之遗体仍端拱如生。[续高僧传卷二十九]
(四)唐代新罗僧。年二十来唐。开元七年(719),金刚智等来中土,慧超乃就近师事之。后航南海,游印度,遍探圣踪,开元十五年始归安西。二十一年(733)正式入金刚智之室,从学八年,开元二十八年,金刚智于长安荐福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时,师任“笔受”之职。
大历八年(773),随不空再次受法,翌年二月上“贺玉女潭祈雨表”,六月被选为持诵僧七人之一。建中元年(780),携其所译经典至五台山乾元菩提寺,并作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其秘义。在唐五十四年,后不知所终。著有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三卷,然该书久已散佚,至近代始于敦煌石窟发现其节录本。[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五、慧琳音义卷一○○、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一三游方传丛书] p6046
上篇:慧琳 下篇:慧超往五天竺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