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即今东北九省,古名辽东。四世纪初,佛教即已传至此地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末年,关中之释昙始复携带经律数十部并至高句丽宣化佛教,而于安帝义熙(405~417)初年返回关中。前燕慕容皝十二年(345,即东晋永和元年),于首都龙城(热河朝阳)附近之龙山,设一和龙宫;又于山上建立龙翔佛寺,此为满洲佛教寺院最古之记录。
其后,北魏将前燕故地收于治下,并继云岗、龙门石窟之开凿后,于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在今辽宁义县城外西北之大凌河左岸,开建万佛堂石窟。至唐代,佛教于满洲更为兴盛,如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即载有玄宗、宪宗时代,渤海国曾贡献佛像之事迹等;此外,于京城中亦发现有佛寺、佛物之遗迹等。又辽、金之佛教,可由历代诸帝之热心信仰,屡建佛寺、佛塔,而令佛教普及民间等,窥见一二。元朝时,蒙古入侵满洲,建立大帝国,并将喇嘛教带入,予满洲佛教若干影响。至于满洲喇嘛教之基础,于清朝时始见巩固,故各地均建有喇嘛教之寺庙、塔,如承德之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罗汉堂等,均甚著名。此类巨大之寺庙,与普通中国式建筑迥异,而呈现其特殊之景观。
又清朝与喇嘛教间之密切关系,据近代学者之说,系与清太祖被视为文殊菩萨有直接关系;并谓清朝肇兴地之满洲,其名称即来自文殊菩萨之梵名 Mañju?rī(音译曼殊师利)。另据满洲源流考部族章之记载,亦谓清初西藏献清室之国书,皆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此类考据,学界迄今虽未能有全然一致之结论,然大抵咸认满洲一地与佛教之渊源极深,此一渊源亦为清朝信奉喇嘛教之一大关键。[钦定盛京通志、辽东志卷一、G. N. Roerich: The Blue Annals, 2 vols.; S. C. Das: Pag Sam Jon Zang;Ch. 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 p5832
上篇:满泥 下篇: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