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罪恶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主张人类之心性本即清净(心性本净、本性清净),污染心性者为贪欲、憎恶、迷妄等三毒,古时称此三毒为罪(巴 sāvajja),含有应受责备之意;若能舍离三毒,心性即能清净,此系原始佛教之教说。然大乘佛教则不以贪欲为重罪,邬婆离所问经(梵 Upāli-pariprcchā)谓,因憎恶引起之罪较因贪欲引起之罪为重,此因缠缚众生之烦恼,对菩萨而言,既无罪恶,亦无危险。方便善巧经亦谓,以菩萨而言,有两种极重之罪,一为由憎恶引起之罪,一为由迷妄引起之罪。又以比丘之罪而言,梵语为 āpatti,其动词 āpad 意谓落下;准此,比丘由于过失而堕落,即为破戒。

上述所谓之罪,表现于现实方面者,称为罪报(巴 vajja);一般而言,则指由恶行所得恶之果报。南传增支部经典中即列举现世之果报与来世之果报两种。现世之果报指王权(或法律)所加于吾人身上之刑罚,来世之果报则指由身体、语言、意念等三方面所造之恶行,于来世堕落于恶趣之报应。吾人应恐惧现世与来世之罪报,如能修习一见罪报即生恐怖之心,则吾人必能自一切罪报中解脱出来。

“罪”字于原语含有必须避开之意。初期佛教即主张可以远离,然罪报并非可以全然避离者,盖因吾人犯罪之后,必生畏惧之心,故至大乘佛教时期,已将语意模糊之“可以远离”一词搁置不用,而立“征服”(巴 atī)之说,由这个动词产生 atyaya(罪、苦恼、危机、死、破碎之意)之激烈名词。金光明经谓,诸佛对一切众生有极深之慈悲,诸佛将众生从罪恶之恐惧中解救出来。吾人在不得已之情况下犯罪,被恶所怔服,面临破碎、死亡等危机之苦恼;此时既感受到不能避免之罪,将此罪与恐惧诉诸于人类又无法获得解脱,唯有绝对皈依诸佛,才能蒙其摄受。只有在恐惧罪恶之自我意识完全进入空无之状态,罪恶之恐惧才能消失。此系大乘佛教所揭橥之道理。 p5564

上篇:罪报 下篇:罪业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先承禀宗

因明用语。因明四宗之一。于因明对论中,立者(立论者...

苏吉施罗

(杂语)译曰乐。梵语杂名曰:乐梵语苏吉施罗。文殊师...

沙弥法

子题:善住、无定乱言 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毗尼母,...

和合僧

(术语)梵语僧伽Saṁ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

二根

【二根】 唯识家所指的二根,为五根身的胜义根与扶尘根...

乌臼

(人名)乌臼,嗣法于马祖。见传灯录八,会元三。...

大钟

(物名)禅刹之钟有三:如大钟、殿钟、堂钟是也。大钟...

无著

1、没有执著的意思。   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

唯渐无顿

(杂语)禅源诸诠三曰:若远推宿世,则唯渐无顿。今顿...

分别功德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

能办俱义

【能办俱义】 p0895   瑜伽九十四卷九页云:云何名为...

五因

【五因】 p0251 杂集论一卷六页云:所造者:谓以四大种...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 如是...

【大藏经】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 布施度无极章第...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佛说百佛名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萨不会烦吗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宝一样,你得请一个入海采宝...

比丘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

圣严法师《赶而不急》

有个弟子曾经问我:『师父,我很积极,可是我也很急,...

对来生没有计划,生命就不知道怎么活

修行除了要注意眼前的因缘,更要注意未来的因缘,就是...

母亲的心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独子抚养成人,母子身影相...

每天念经拜佛为何还是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修行的 外相当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有一个剃头匠,很不会说话,每次说话都伤人,常惹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