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Thailand)位于中南半岛中央,古称堕罗钵底(梵 Dvārapati),又称社和钵底、堕和罗。居民为傣族(Thai),原住我国云南省西南部,以受汉人压迫,渐迁至湄南河、湄公河沿岸,西元七世纪左右,征服近邻,建立王国之基础。十三世纪中叶,于湄南河(Menam)上、中游分别建立兰那泰王朝(Lanna-thai)与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1257~1436),至十四世纪中叶,两王朝合并定立国都,正式统一,建立阿逾陀王朝(Auodhyā 1350~1766,又称大城王朝),我国称之为暹罗。统一之前,佛教信仰已甚兴盛,造佛建寺之风气亦极普遍,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所载,则义净之时佛法已极盛行。大约傣族人立国前之佛教可分上座部佛教之传入(西元前三世纪)、大乘佛教之传入(西元八世纪)、蒲甘佛教之传入(十一世纪)、锡兰佛教之传入(十三世纪)等四个时期,至于信史,则始自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初期之佛教兼扬上座部与大乘,第五代立泰王(Thammaraja Luthai, 1347~1370)在位通内外典,着三界论,详述佛教之宇宙观与人生观,又领导铸造佛像,今供于彭世洛府大舍利寺之清那叻铜佛与曼谷善见寺之大铜佛即是。十四世纪中叶,大城王朝(1350~1766)取代素可泰,曾兴建佛陀最胜寺、巴考寺;怛莱洛迦王(Boroma Trailokanātha, 1448~1488)更将旧王宫改为佛寺,定名最胜知寺;拉玛铁波底二世(Ramadhipati II, 1491~1529)更敕造十六公尺高之大佛;颂昙王(Songtham, 1610~1628)少年时曾出家,法名净法,曾命建佛寺于苏槃那山,改名佛足山。一七六七年,皇室倾轧,内乱频仍,缅甸乘机入侵,后由汉人郑昭光复,建立吞武里王朝,郑昭即现今泰国王室之祖拉玛一世(Rama I)。拉玛一世曾校订三藏(1788),改革僧团;拉玛三世谕令翻译三藏及特别论典为泰文;其弟即四世,曾出家,法号金刚智,提倡严格戒律,创法宗派(Dhammayuttika-nikāya),原有僧人众多,称大宗派(Mahā-nikāya),泰国僧团自此分成两派,流传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Chulalongkorn, 1868~1901)以泰文刊行巴利语圣典,创建大舍利寺学院为高级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学院为高级佛学研究中心,后者并发行“法眼”杂志迄今,为泰国佛教最久之刊物;拉玛六世(1910~1925)著有“佛陀觉悟什么”、“东方犹太”等书; 拉玛七世(1925~1934)改编巴利三藏;拉玛八世(1934~1946)时,佛教僧伽组织曾仿国会形式,除僧王为最高领袖外,设有僧伽部长、僧伽议会、僧伽法庭。又拉玛四世至六世期间,修建佛统大塔,高约一二○余公尺,周围二四○公尺,为泰国最大佛塔。
今日,佛教为泰国国教,僧侣备受敬重,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概以佛教为其规范,且规定男子二十岁时须一度出家,其僧众于社会各阶层有极大之发言权。与锡兰佛教相同,俱为使用巴利语三藏,近代亦曾刊行泰文三藏,后更续刊三藏注及藏外圣典。[大唐西域记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第一○一、东西交涉史の研究南海篇、泰国佛教简史(演培)、南传佛教史第三篇(净海)] p4146
上篇:泰山府君 下篇:泰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