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脱离了南北朝输入期之领域,而独自创立许多新宗派。唐室维护宗教,高僧硕学辈出,译经事业空前大盛。尤其佛教寺院林立,佛画推陈出新,十宗并弘,文物灿然大备,为中国佛教传播之辉煌时代。
净土宗因道绰、善导而盛。道绰前后讲经二百回,日日称名七万遍,尽力社会教化,提倡小豆念佛法,著有安乐集二卷。善导于长安吾真寺、实际寺、光明寺等大弘念佛法门,曾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幅,又任龙门石窟奉先寺大石佛造立之检校,其声名广受唐室上下之尊崇,着观经疏、往生礼赞等五部九卷书。其他净土高僧尚有迦才、怀感、法照、飞锡、少康、慧日等,晚唐之际,尚有道镜等。
律宗为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一派,有道宣之南山律宗、法励之相部宗、怀素之东塔宗。道宣钻研律学,修行定慧,广求诸律之异传,为律宗之集大成者,住于终南山丰德寺,被誉为南山律师。所著总有三十五部,一八八卷。其中,四分律行事钞、戒疏、羯磨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等称南山五大部,为律学必读之书。法励学律于静洪、洪渊,又往江南学十诵律,前后讲四分律四十余遍,着四分律疏、羯磨疏等,有弟子满意、怀素等。怀素为东塔宗开祖,有四分律开宗记一书,补法励说之不足。
法相宗为论究诸法之体性相状,明万法唯识之妙理。自世亲立说以来,经南北朝地论宗、陈时摄论宗之所传,到唐代玄奘、窥基,终于成立法相宗。玄奘求法天竺,从戒贤学瑜伽唯识,巡历印度各地,携回六五七部经,奉诏于长安弘福寺译经,译出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显扬圣教论、佛地经、瑜伽师地论等。在译经史上与鸠摩罗什前后辉映,当时长安以玄奘为中心之法相宗,风靡一世。
华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为唐代新兴宗派。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杜顺著有法界观门;智俨着华严经搜玄记、华严经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为华严宗成立之基础。法藏为华严宗实际上之开祖,曾于太原寺讲华严经,武后赐号“贤首大师”;师对五教十宗之教判中,以华严经为最圆满,而以一乘圆教之思想,开华严一宗,又着探玄记、五教章、华严经旨归等六十余部。
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倡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与华严宗共为中国佛学之双璧。自隋代智顗开宗,灌顶相承,入唐后,沉寂一时,后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继之。湛然为六祖,乃天台中兴大师,大张教纲,开阐智顗之微旨,对抗诸宗之学说。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等著作。会昌法难后,此宗渐衰。
禅宗自梁时菩提达磨东来传法,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次第相承,至唐代神秀、慧能出,确立禅宗,其间高僧辈出,盛极一时,唐末以后他宗渐衰,而禅宗犹盛,中国佛教遂渐以禅宗为代表,且几以慧能一派为宗。唐代禅宗除慧能、神秀南北二宗外,尚有牛头禅,为四祖道信之弟子法融之一派。神秀一系传法于长安、洛阳,以北方为中心;慧能一系初在韶州,更及于湖南、江西。南北二宗因教义不同而有南顿北渐之分。唐代北宗势力大,但其后渐衰。慧能门下英才群集,最著名者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等。中唐以后,大为兴盛,其中青原、南岳二系更盛,传法于江西、湖南等地,后来所称之禅宗五家: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均属此二系之下。
密宗即瑜伽密教,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妙行,期即身成佛。虽西晋已开其端绪,而唐玄宗时天竺之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先后至长安,密宗始盛。善无畏为印度那烂陀寺学者,开元年间来中土,译出密教经典无数,其中与弟子一行共译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为密教所依之根本圣典。
初唐、中唐佛教之隆盛,大致如上,晚唐由于武宗废佛,除禅宗外,诸宗因受摧残,渐次式微。 p4065
上篇:唐太宗 下篇: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