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结胎五位。乃“胎外五位”之对称。传统佛教对于胎儿自母体中受胎至出生之二六六日间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即:(一)羯剌蓝(梵 kalala),又作歌罗罗、羯罗蓝。意译为凝滑、杂秽。指初受胎后之七日间。(二)頞部昙(梵 arbuda),又作阿部昙。意译为疱、疱结。指第二个七日间。(三)闭尸(梵 pe?ī),又作蔽尸、萆尸。意译为凝结、肉段。指第三个七日间。(四)键南(梵 ghana),又作健男、羯南。意译为凝厚、硬肉。指第四个七日间。(五)钵罗奢佉(梵 pra?ākhā)。意译为支节、枝枝。乃手足已形成之位,即受胎后第五个七日至第三十八个七日(出生之时)之间。
此外,关于胎内分位之别,印度古来即有数说,瑜伽师地论分之为八位,化地部、正量部则谓六位,数论外道以第五位摄于第四位,而仅立四位之说。[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大智度论卷四、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慧琳音义卷十三] p3933
上篇:胡铜器 下篇:胎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