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吠陀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梵名 Veda,巴利名同。又作吠驮、韦陀、围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意译智、明、明智、明解、分。又称围陀论、毗陀论经、薜陀咒、智论、明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义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之神圣知识宝库。为与祭祀仪式有密切关联之宗教文献。关于其成书年代,有诸异说,一般推断,应始于雅利安人自西北入侵,定居印度河流域之五河地方(梵 Pañjab,即今旁遮普),完成于其后移居恒河流域时。原有三种,即梨俱吠陀(梵 Rg-veda)、沙摩吠陀(梵 Sāma-veda)、夜柔吠陀(梵 Yajur-veda),此三者称为三明、三吠陀、三韦陀论、三部旧典。加上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即成四吠陀。

四吠陀中:(一)梨俱吠陀,又作荷力吠陀、颉力薜陀、一力毗陀、信力毗陀。意译赞诵明论、作明实说。即有关赞歌(梵 rc)之吠陀。太古之时,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五河地方,崇拜自然神,集辑其赞歌,为梨俱吠陀,乃四吠陀之根本,其后成为劝请僧(梵 hotr)之祭典书。此吠陀为世界最古之圣典,约成于西元前一千四百年至前一千年。凡十卷,赞歌共一○一七篇(加补遗歌十一篇则为一○二八篇),一○五八○首颂。(二)沙摩吠陀,又作娑摩薜陀、三磨吠陀。意译平、等、歌咏明论、作明美言、礼仪美言智论。即有关歌咏及旋律(梵 sāman)之吠陀。系苏摩祭等祭祀中,歌咏僧(梵 udgātr)所唱赞歌及其歌曲之集成,乃祭祀用之圣典。凡二卷,一八一○颂(除去重复者则为一五四九颂)。多抄自梨俱吠陀书中,新颂仅七十八。(三)夜柔吠陀,又作冶受吠陀、耶树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译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论、祭祀明论。即有关祭祠之吠陀。系行祭僧(梵 adhvaryu,司供牺行祭)所唱之咒文及其注释之集成,编纂于梨俱吠陀之后。所传有二:(1)黑夜柔吠陀(梵 Krsna-yajur-veda),此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赞歌、祭祀、咒词等)及梵书(吠陀之注书)所成。凡四种(或五种、七种、八种)十三卷。(2)白夜柔吠陀(梵 ?ukla-yajur-veda),乃分离本文与梵书,整理黑夜柔,并汇集咒文之解说而成。(四)阿闼婆吠陀,又作阿健薜陀、阿他毗陀、阿陀婆毗陀、阿为闼婆。意译咒、术、咒术、禳灾、作明护有、异能护方智论、禳灾明论。为招福、咒咀禳灾等咒词之集成。其中,招福之咒词由祭火僧(梵 atharvan)司之,咒咀禳灾之咒词由央耆罗僧(梵 avgiras)司之。凡二十卷,七三一篇,六千首颂。内有一千二百颂系由梨俱吠陀中抄出者。

四吠陀各有副吠陀(梵 upa-veda),如梨俱吠陀之副吠陀为阿轮论(梵 āyar-veda),意译寿命论,即医书。沙摩吠陀之副吠陀为揵闼婆论(梵 Gāndharva-veda),即音乐论。夜柔吠陀之副吠陀为陀菟论(梵 Dhanu-veda),即射法论。阿闼婆吠陀之副吠陀为武器论(梵 ?astra-?āstra),即军学。

四吠陀之内容,广泛而言,包括四吠陀本集(梵 Sajhitā)、梵书(梵 Brāhmana,狭义之梵书)、森林书(梵 āranyaka)、奥义书(梵 Upanisad)等。其后梵书、奥义书等多被独立研究。本集系集录赞歌、咒句、祭词等。梵书(狭义)分仪轨、释义二部。仪轨规定祭祀之顺序方法、赞歌之用途;释义则解说赞歌之意义、语源,及祭祀之起源与意义。森林书及奥义书(又称吠檀多)旨在考察人生之意义。又广义之梵书,包括梵书(狭义)、森林书、奥义书等三部。故就吠陀而言,狭义之吠陀单指本集,广义则指本集与梵书(广义)。由于传承与解释相异,后世遂有诸学派与异本之产生,构成复杂之文献组织。今所传之吠陀文献,虽仅为既存之小部分,然已堪称浩瀚博大。

吠陀为天启文学(梵 ?ruti),相传系太古诸大仙依神之启示所诵出,为毗耶娑仙人(梵 Vyāsa,意译广博)所整理编成。“吠陀”本身即意味“天启之神智”,故与梵书同称为天启,以此区别于经(梵 sūtra)等由人类知识、智慧所作之传承。后世弥曼蹉派(梵 Mīmājsā)、吠檀多派(梵 Vedānta)等倡导吠陀之先天常住、绝对真实,主张“声常住论”,即承袭天启之说。此天启圣典发展到后代,又产生不少辅助典籍,此即吠陀六支分(梵 Vedāvga)。此支分与摩诃婆罗多(梵 Mahābhārata)、罗摩耶那(梵 Rāmāyana)二大叙事诗,及摩奴法典(梵 Mānava Dharma ?āstra)等,相传皆为圣贤所著述,故称为圣传文学(梵 Smrti)。内容包含语音学(梵 ?iksā)、韵律学(梵 Chandas)、文法学(梵 Vyākarana)、语源学(梵 Nirukta)、天文历学(梵 Jyotisa)、祭仪纲要学(梵 Kalpa-sūtra)等。其中祭仪纲要学,为了解吠陀不可欠缺之典籍。

吠陀所用之语言称吠陀语(梵 Vedic Sanskrit),因时代不同,而有新古各层之分。以韵文(赞歌)与散文(叙述)观之,在文体及语法上均有显著之差异。至于奥义书,则几近古典梵文。吠陀乃集古印度文化之精髓,为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渊源,其特色为神话、宗教、哲学三者混融不分。观其内容,含哲学与宗教思想者为智品(梵 jñānakānda),含祭祀部门者为业品(梵 karmakānda);前者即奥义书,后者相当于梵书。又吠陀之哲学思想系以梨俱吠陀创造赞歌之宇宙论为始,开展为丰富之多神教神话教理,终至达到奥义书“梵我一如”之根本原理,即“不二一元论”哲学。

近世关于吠陀之研究颇受重视,对其神格及神话研究方面,产生出宗教学与比较神话学等。又吠陀语之研究结果,对比较语言学贡献甚大。现有吠陀之原典出版,及英、德语译本。[毗耶娑问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二○广博仙人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大乘密严经卷上、十诵律卷三十八、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二、百论疏卷上之下、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十本、大唐西域记卷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印度三大圣典第一篇(糜文开)、印度哲学史略第一章(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纲第一篇第一章(黄忏华)](参阅“四吠陀”1695、“奥义书”5439) p2820

上篇:吠舍厘 下篇:孝养集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不空罥索经

(经名)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略名。...

还年药

(饮食)老人还少壮之药。智度论二十二曰:如是耆老相...

四种言说依于三量

【四种言说依于三量】 p0462 瑜伽九十三卷十一页云:又...

七最胜

谓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果最胜、事业最胜、巧便最胜...

十信位

三藏法数云: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

弗沙

(佛名)又作勃沙,富沙,逋沙,补沙。华严经升须弥顶...

我爱

【我爱】 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

见杂染

【见杂染】 p0638   瑜伽八十八卷六页云:见杂染者:...

隐显

【隐显】 p1405 此十八变中隐显也。瑜伽三十七卷五页云...

象迹喻经

(经名)说四圣谛喻以一切足迹中象迹为第一。摄于中阿...

观道

(术语)观法之道。止观大意曰:内顺观道,外扶教门。...

巩县石窟

位于河南洛阳东方(嵩山之北)巩县城西北砂岩石断崖之...

【大藏经】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大藏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佛说月光菩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僧祐录中失译经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众生最大的也是最难断的贪

柏林禅寺在唐朝出过一个伟大的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他的...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我们看第十七,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圣严法师《做自己的主人翁》

儿童、青少年是我们社会、国家的未来主人翁。这是一句...

上品上生的条件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谈到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问: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圣严法师答: 一心不乱这句...

跟佛菩萨讨价还价

一个居士说:师父,我发愿诵1000部《地藏经》,回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