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antarā-bhava。又译作中阴、中蕴、中阴有。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迷界)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不断,此即七有。据俱舍论卷十载,“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间(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有)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梵 manomayakāya,又作意成身);且专食香以资养其身,故称健达缚(梵 gandharva,又作乾闼婆,意译为食香、寻香);又常希求、寻察次世当生之处,故称为求生(梵 sajbhavaisin);又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又称为起(梵 abhinirvrtti)。
中有之身,唯于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于无色界受生者则无此身。其中,于地狱等五趣受生者,其中有之身皆各异。据大宝积经卷五十六载,地狱之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之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之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之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之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以无色之故,故无中有。又中阴之有情,或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皆随其先前之业,决定托生之处,其形色亦因之而定。又天界之中有,其头向上;人、傍生、鬼则横行而去;地狱之中有,头直向下。上述各种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犹如天眼,远观其生处。
又据俱舍论卷九载,中有身由极微细之物质所构成,其当生之趣由业所引,故其形量与所趣之本有的形状相似。此中,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之小儿,然诸根明利;菩萨之中有如盛年时,其形量周圆具诸相好,若入胎时,照百俱胝之四大洲等;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由惭愧心之故,与衣俱生。菩萨之中有亦与衣俱生。又此中有身因极细微,故仅同类可相见,然若修得极净天眼者亦能得见。欲界之中有食极细之香气,故称健达缚(乾闼婆),然若少福者仅食恶香,多福者则食好香。另中有之业力强盛,具得最疾之业通,于投胎所在处一旦决定后,即使以不可思议之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法威德力等五力(唯识宗之教义,视为判断决定之五种力),亦不能改变之,此称为五力不可到。
同论又举出关于中有期间之诸多异说,大德法救(梵 Dharmatrāta)认为中有无定限,因命根非由别业所引,乃与所趣人等之众同分于一业,故生缘若未和合则中有恒存。世友论师却认为中有最多七日,若生缘未和合即数死数生。设摩达多则以中有期间最多为七七日(四十九日)。又毗婆沙师认为中有乐求生有,故不久住,速往结生。此外,自古以来即依婆沙等之说,将人死后之七七日间称为中阴。又由于中有期间共为四十九日,故产生七七四十九日诵经祈福之风习。即于人死后,每一个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满中阴为止。世俗每谓该期间乃亡魂懵懂茫然之际,故特于彼时为之祈求冥福。
另就中有之实存与否而论,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成实论卷三等所载,关于中有之有无,诸部之间论诤盛起,应理论者系依说一切有部之主张,认为中有实存。分别论者则依异部宗轮论之说,此说为大众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之主张,认为中有无存。又据大乘义章卷八本举出,大乘以中有为有无不定之说。然大乘法中举出无色界有中阴之说。另据释净土群疑论卷二,就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有之有无,举出二释,即:(一)人命终后坐于莲花之中,似同处胎,此为生有所摄,而非中有,故主张无。(二)人命终后非即受净土生有之身,必经中有而生于净土,故主张有。[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卷五十八、中阴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俱舍论卷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卷二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参阅“七有”96、“五力不可到”1044、“四有”1688、“有”2426) p1017
上篇:中因发心 下篇:中有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