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三观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指三种观法。(一)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通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即: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另据维摩经文疏卷二十一,就别、圆二教以简别三观之相,举出别相、通相、一心等三种不同之三观,称为三种三观。即:(一)别相三观,即历别观于三谛。谓若从假入空(空观),仅得观真谛;若从空入假(假观),仅得观俗谛;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真、俗二谛。此即指别教之三观,别教认为三观乃不相同且为依序渐观,故又称为次第三观、隔历三观。依次可断除三惑而得三智。(二)通相三观,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谓若从假入空,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皆是空;若从空入假,知俗假是假,真谛中道亦皆是假;若入中道正观,则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皆是中。即以一观为名而解心皆通者,是为通相三观。(三)一心三观,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谓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上述之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即指圆教之三观,圆教认为三观乃于一念心中,融合空假中三谛之真理以观之,故称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又因观之对象在一念之心,故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为即空、即假、即中之观。此即破执心(空),以一切现象似有(假),体达绝对之世界(中),而在一念之中作观。对此一念有二种不同看法,宋代天台宗山家派谓此一念指妄心,山外派则认为是真心。山家派视观之对象(境)为妄心的有力理由之一,即是根据摩诃止观卷五上三科拣境(区别)之说。即在决定观之对象时,要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界。先在三科之中取五阴,复在五阴之中取识阴,又在识阴之中取第六识,更在第六识中取无记识,终则在心王、心所之中取心王为作观之对象,此系直接取凡夫无记之妄心为观之对象者。

三观在化法四教中,属于别、圆二教之观法。若将三观配于四教,则空观属藏、通二教。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为无实体,而终归于空理,此即所谓之析空观;通教则更进一步,直接体达一切诸法如幻即空,而入于空理,此即体空观,此观能断除三界内所起之见思惑。然此等之空观偏向于空之一理,故称“但空观”;对此而言,别、圆二教之空观则称“不但空观”。但通教于利根、钝根二者修观时,有时会令利根者从但空观而进入不但空观,如别接通、圆接通即基于此种理由而来。

假观属别教之观法。天台宗将假观分为二种,即:(一)生死假,即痴迷众生之情见。(二)建立假,即圣者以出世间之智眼所照之见。前记藏、通二教之空观,从假入空时之假,属生死假而未达建立假。别教之假观则为以空入假之观,于空之上,安立假差别,故为建立假。别教之特质即为观无量四谛而建立恒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另圆教之假观与别教之假观不同之处,即是别教将空、中二观别视,互不相即,且独立假观为对境,能断尘沙之惑;而圆教则视空、中二观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为对境,能同时断除三惑。

中观属圆教,为最高无上之观法。乃融合空、假二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观中道之理而圆解三谛,称为“不但中观”。对此而言,别教之中观则称“但中观”。别教修但中观者,须先于十住位修空观以破见思之惑,次于十行位修假观以破尘沙之惑后,方修中观(但中观)以破无明之惑,此时三观一心,几同于圆教之不但中观。[维摩经玄疏卷二、摩诃止观卷五、法华经玄义卷一、金光明经玄义卷下、四教义卷一、宗镜录卷三十五]

(二)为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另立三种观心之法,即:(一)从行观,又作约行观。谓专就诸经之行门而修观,即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如观“阴”等即是其意。(二)附法观,谓附于诸法相以修圆观,即就四谛五行等之法相,入一念心,以成其观。(三)托事观,又作历事观。谓假托事义以成修观,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以助修观。如假借王舍城而为观,则观王为六识心王,舍为五阴,王舍城为吾人之一身,乃至此王舍城即空假中,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阴则舍空,空即涅槃城。又十不二门枢要卷上谓,十乘为三种观法之通体,托事、附法、从行等三者则为三种观法之别相。[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止观义例、止观义例随释卷六]

(三)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之南山三观。依序为二乘、小菩萨、大菩萨之观法,即:(一)性空观,声闻、缘觉二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之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称为性空观。相当于天台家所说之析空观及体空观。(二)相空观,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所生之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称为相空观。(三)唯识观,识即心识。别、圆二教大乘菩萨,了知世间一切外尘诸法,皆唯识所现,心外无物之存在,自性本自清净。此理深妙,唯意缘知,称为唯识观。唯识观又分为二种,即利根者所修之“直尔总观”与初心者所修之“历事别观”。[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四](参阅“唯识”4424)

(四)华严宗帝心尊者杜顺依华严经所立之法界三观。法界,指所观之境;三观,指能观之心。即:(一)真空观,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为非虚妄之念虑;空,为非形碍之色相。谓简别妄情以显真性,而归于平等之空性,使见色非实色而为真空,令见空非断空而为真性,如此则能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而彰显真空之妙体。(二)理事无碍观,即四法界中之理事无碍法界。理,性静明体之义;事,形相分限之义。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之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此乃因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变现;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亦即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是为理事无碍观。(三)周含容观,即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周遍,无所不在之义;含容,无法不摄之义。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一一事相亦含容一切法界,故一相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重重无尽,是为周含容观。上述三种所观之境,虽同于一心法界,然因能观之智的深浅不同,而有此三种之别,故又称为三重观门。

杜顺又于法界观门中,开真空观为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四句;开理事无碍观为理于事门、事于理门、依理成事门、事能显理门、以理夺事门、事能隐理门、真理即事门、事法即理门、真理非事门、事法非理门等十门;又开周含容观为理如事门、事如理门、事含理事门、通局无碍门、广无碍门、容无碍门、摄入无碍门交涉无碍门、相在无碍门、溥融无碍门等十门说明之。[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华严经旨归](参阅“四法界”1717、“四法界观”1718)

(五)指圆觉三观。据圆觉经、圆觉经略疏卷下举出三种修观之精神状态,即:(一)奢摩他,梵语 ?amatha,意译止,止即止寂之义。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此即是体真止,相当于天台之空观。(二)三摩钵提,梵语 samāpatti,意译等至。远离昏沉、掉举,谓之等;令心平等安和,谓之至。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观而修,以除诸幻,此即是方便随缘止,能随缘历境而安心不动。相当于天台之假观。(三)禅那,梵语 dhyāna,意译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此即是息二边止,能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相当于天台之中观。又宗密将上述之三观依次称为泯相澄神观(静观)、起幻销尘观(幻观)、绝待灵心观(寂观)。

此外,关于圆觉三观与天台三观之异同处,据宗密之圆觉经略疏卷下载,二者之义理虽同,然意趣相异。其相同之处为泯相即空观、起幻即假观、绝待即中观。相异之处为圆觉三观乃明示行人之用心方便,多就心而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天台三观则推穷诸法之性相,多就义理而生解,故立所观之三谛。同书又举出圆觉三观共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者,摧辗之义,能摧毁惑障而转正智,故称为轮。二十五轮即先依次单修静观、幻观、寂观三观,称为单修三观,此为三轮。次修“交络三观”,即初以静观为主而兼修幻、寂二观,三者交络成七轮,再依次各以幻观、寂观为主而兼修其余之二观,如此三个七轮总成为二十一轮。后以圆觉慧圆修三观,称为如意圆修观,此仅一轮,以上总计为二十五轮。[御注圆觉经卷上、圆觉经大疏卷下之一]

(六)据观经疏传通记卷三举出三种观心之法,即:(一)观瞩观,谓如眼、耳等五识缘五尘之境,瞩对现境,显现分明而无推度计量。(二)观知观,谓与意识相应之解知,藉众相而观于义。(三)观行观,即十三观等。谓依正定力而行推度境界之观法。若将此三观配于三分别,则观瞩观为自性分别,观知观为随念分别,观行观为计度分别。[净土法门源流章、传通记糅钞卷十六](参阅“三分别”531、“五心”1067) p706

上篇:三验 下篇:下口食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水天后

梵名 Varunānī。又称龙王妃。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后...

论匠

(术语)巧于论议者。...

共许法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之通教是。...

我法二执

我执与法执之并称。又作人法二执、生法二执。略作二执...

金戒光明寺

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黑谷町。 为净土宗之大本山。号紫...

七科道品

(杂名)三十七之助道品分七种,谓之七科道品。...

一切法等于虚空

【一切法等于虚空】 p0011   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

宝瓶印

(印相)宝瓶形之印契也。初成合掌,屈左右头指,使至...

不信

梵语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

法性生身

为佛及大菩萨所受界外化生之身。为如来五种法身之一,...

爱罗刹女

(譬喻)爱欲之鬼女也。爱欲能害人如鬼女也。罗刹为鬼...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大藏经】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小净土文为宋朝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所作。遵式法师字知白...

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有一天,国王和皇...

在家学佛的七个条件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

学佛与忏悔

一个学佛的人若欲在修行的道路上远离种种障碍,在现实...

做一滴滴好事,不要认为没有人知道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

一句佛号创造生命奇迹

宗实老和尚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九年前的剧烈心绞痛,...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前565前486)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人每天都在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