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三教论衡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指儒、释、道三教之论诤。盖儒道二教原系我国固有宗教,佛教则传自印度,不论思想信仰或仪礼习惯方面,均有极大之差异,故三教之间常起教义、仪礼上之论诤。据汉法本内传所载,后汉明帝时,道士褚善信等尝与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洛阳白马寺外辩法,终为摩腾所伏,此盖后世所捏造。三国时代,吴之康僧会对孙皓答辩周孔善恶报应之说略嫌显近,而谓释教方尽幽远之意。曹植亦曾作辨道论,以驳斥道教不老不死之说。凡此,皆属早期之三教论衡。

西晋时,王浮与帛远论道佛之优劣,以辞屈而伪作老子化胡经谤佛,其后佛徒乃作清净法行经以酬之。东晋时,孙盛以佛入儒,作“圣贤同轨老聃非大贤论”及“老子疑问反讯”以斥道教;又罗含君章、庐山慧远各作更生论、形尽神不灭论,共论神识之不灭;孙绰、慧远各作喻道论、明报应论以说因果报应之不妄;此外,慧远并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以明佛教礼仪异于我国传统之制,对此,何无忌作“难袒服论”以难破慧远之说。刘宋时代,郑道子、僧含有“神不灭论”,慧琳有“白黑论”;何承天则作“达性论”,主张神灭、天命以谤佛教;慧远门人宗炳作明佛论、颜延之作“释何衡阳达性论”、刘少府作“答何承天”等破何承天之说;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谓佛法为夷狄之法;对此,僧绍之“正二教论”、谢镇之“与顾道士折夷夏论”、慧通之“驳顾道士夷夏论”等均予以驳斥。萧齐时代,张融作“门律”,倡道佛二教一致,周颙时与之酬唱,孟景翼亦作“正一论”以赞张氏之论。逮范缜再倡“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对此,萧琛出“难神灭论”以对之,而神灭不灭之论诤达于高潮。梁武帝即主张神不灭论。

北魏太武帝深信道教,以道士寇谦之等言,于太平真君七年(446)行排佛政策,文成帝时佛教始复兴。北齐文宣帝时尝令佛道辩法而排斥道教。至北周武帝,容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言,于天和四年(569),敕道佛二教之徒论其优劣,且命司隶大夫甄鸾详定佛道二教之优劣。如甄鸾著「笑道论”,以辨道教之伪,又道安著「二教论”,以抨击道教。及至建德三年(574)仍敕废道佛二教,但实废佛教,以立道教。唐兴,以李姓之故,重道教,更与佛教屡有冲突。初唐之三教谈论,多为实质上之谈论。高祖武德四年(621,一说七年),道士太史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一条”,痛论僧尼寺塔之弊,法琳、李师政乃作“破邪论”、“内德论”,明概作“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以破傅氏之说。太宗贞观十三年(639),祭酒孔颖达、沙门慧净、道士蔡晃等,于弘文殿谈论三教。高宗时以道教为国教,追谥老子为“玄元皇帝”,一时道教势盛,且多剽窃佛教教理而作伪经。至麟德元年(664),道世上表陈述道经之伪妄,总章元年(668)乃有诏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之事,然其事未久即被禁断。又嗣圣八年(691),僧尼之位次恢复僧先道后,两教纷诤之原因由是得以缓和。贞元十二年(796),徐岱与沙门覃延、道士葛参成等人,在麟德殿讲论三教。翌年,左街僧事端甫入内殿讲论儒道,赐紫方袍。从玄宗至文宗期间,湛然以儒家出身,弘扬天台教观,门人儒者梁肃着止观统例,澄观论华严、易经之类同,李翱作复性书,采大乘起信、圆觉、楞严之说,而为宋儒之先驱。宪宗时,韩愈作原道、原人等,论道佛之弊,又上“论佛骨表”及“与孟简书”来排击佛教;对此,孟简以“论夷夏”及“因果报应”酬答韩氏。圭峰宗密着原人论,斥破儒道二教之迷执,并阐述周易与真如缘起之关系。会昌五年(845),武宗排佛,一时道教势盛,未几,佛寺复兴。此后所谓三教论诤日趋形式化,三教论谈仅流于朝廷仪礼之一。

及至宋代,儒教勃兴,采佛教教理汇成新学之同时,排佛之风亦盛,如孙泰山之“儒辱说”、欧阳修之“本论”三篇、石守道之“怪道”、胡寅之“崇正辩”、李泰伯之“潜书”等均主排佛,欧阳修撰新唐书、五代史,更删除所有有关佛教之事项;对此,智圆于“闲居编”中提倡三教并存不废之说,契嵩于“辅教编”、“非韩”三篇力主儒释一贯之道,张商英撰“护法论”驳斥韩、欧之主张。又张载、二程、朱熹等虽提倡排佛论,然其学说取之于佛教者实多。至宋徽宗,崇信道教,崇宁五年(1106)敕寺院置孔、老像,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佛典中凡有谤道儒之处概皆焚弃。南宋时代,宗杲最先提倡三教融合之说,孝宗、宗晓、刘谧、子成、志磐、李纯甫等均有以继之。逮南宋淳祐九年(1249),李志总掌天下之道教,致佛道二教再相倾轧。及元世祖就西藏僧八思巴受戒,道士之反感益烈,宝祐三年(1255),道士丘处机、李志常等捣毁西京夫子庙、占领梵刹四百余所,至元十八年(1281),除道德经外,道藏及有关之印版等因帝令而悉烧弃。与此同时,王中孚、郦希诚、张宗演各倡全真教、大道教、正一教,辖有大江南北,统一确定道教教会。至明代正统年间,完成道藏之编纂,万历年间续入增补完成,道教因而振兴。

明太祖尝制三教论、释道论,沈士荣(续原教论)、姚广孝(道余录)、屠隆(佛法金汤编)、袾宏(缁门崇行录)、智旭(周易禅解、四书蕅益解)等均主三教调和之说,胡敬斋、王阳明等则秉儒排佛。概言之,此时儒佛二教调和之论较盛。清初,一明撰“会心内集”等,亦倡三教融会。此一时期,各教皆丧生气,而沦于萎靡沉滞之势。

在日本,有佛教、神道、儒教三教之论衡,由于日本自上古以来即以神道作为政治与道德之轨范,至应神天皇在位(270~309)时,始由阿直岐、王仁等自百济传入论语,为儒教兴学之滥觞,不久佛教亦传入而成三教。钦明天皇在位(540~570)时,虽有奉祀佛像之问题,苏我、物部二氏发生论诤,但此后以皇室为首,一般均重神祇,同时亦崇信儒佛二教。后本地垂之说兴起,神佛融合之论由是盛行。[弘明集、梁高僧传卷七、广弘明集归正篇、辩惑篇、法义篇、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上、释氏六帖卷八、欧阳修外传]

(二)全一卷。日本临济宗慧训撰,成于延享三年(1746)。为论述儒、释、道三教之同异及诸家诸宗之大意。分总论、杂论、别论三篇。 p612

上篇:三教图 下篇:三梵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禅宗直指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撰,其子峷年、...

胜义根

(术语)对于扶尘根而有胜义根。乃眼耳鼻舌身五根之实...

生支

(杂名)梵名Linga,鸯伽社哆Aṅga-jāta,男根也。有...

戒门往生

谓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举出欲生极...

离垢地

【离垢地】 p1425 瑜伽四十八卷二页云:远离一切犯戒垢...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

忍调

(术语)以忍心调伏瞋恚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行...

马鸣

(人名)佛灭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名。有马鸣比丘,...

秘密箱

秘密道具箱之略称。密教灌顶时容纳大阿阇梨所用之金刚...

拟寒山诗

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着。收于...

即心念佛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

目连救母

佛陀弟子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目连作盂兰盆会,以解...

【大藏经】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大藏经】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大藏经】浴佛功德经

浴佛功德经 大唐沙门释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

【大藏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

敬佛无定法

冬夜严寒,一个乞丐颤抖着敲响容西禅师的屋门,哭着向...

佛陀姨母涅槃记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成片

问: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成刚法师答...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

人争一口气

齐庄公的时候,有个勇士名叫宾卑聚。 一天夜里,他梦见...

潜伏在你身边的「菩萨」们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