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三性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性又作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等。此三者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者略称遍依圆。三无性又作三种无自性性、三无自性或三种无性等。三者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1)法相宗之说:(Ⅰ)遍计所执性(梵 parikalpita-svabhāva),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对于无实体之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起妄执之心,此为“能遍计”。其被识所计度之对境,称为“所遍计”。换言之,由此识与境,而误认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以其存在之相状为迷心所现,故为“当情现相”之法。从真理之观点而言,此性为无实在的“情有理无”之法,与全无实体的“体性都无”之法。有关遍计所执性,印度论师多有异说,法相宗系采用护法之观点。就“能遍计”而言,安慧以有漏之全八识为能遍计,护法则主张以第六、第七识为能遍计。就“所遍计”而言,难陀视之为“实我实法”的“当情现相”,护法则以为是“依他起性”之“似我似法”,且以为从真如不可能成为迷情之对象而言,则不能视之为所遍计;但如从“依他起”存在之本体来说,亦可称为所遍计。此外,就“遍计所执”而言,安慧主张是见相二分,而护法则认为于见相二分上,依迷情所起之“当情现相”方为遍计所执。

(Ⅱ)依他起性(梵 para-tantra-svabhāva),又作因缘相、依他性。“他”,即指由各种缘所生起之法。因是“缘合则生,缘尽则灭”之法,故如虚如幻,而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故说“如幻假有”、“假有实无”,然此并非遍计所执而有之迷情,而系藉种种助缘而生者,亦即离妄情而自存之“理有情无”。此性有染分依他起性与净分依他起性之别,染分指有漏的一切法;净分指无漏有为的一切法。然“净分依他”是从远离烦恼之意义而言,净分依他起性则包含在圆成实性中,故染分依他即是依他起性。

(Ⅲ)圆成实性(梵 parinispanna-svabhāva),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真如)乃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真实)者,故称圆成实。真如离一切相(无相),一切法之本体悉皆真实,故为“真空妙有”;又此性仅能由觉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故为“理有情无”。 

以上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若以蛇、绳、麻三物为喻,则愚人(能遍计)于黑夜中见绳,信以为真蛇(实我相之遍计所执性),遂心生恐怖;后经觉者(佛、菩萨)教示,而知非蛇(生空),仅为似蛇之绳(指依他起性之假有)。且更进一步了解实际所执着之绳(实法相之遍计所执性)亦不具实体之意义(法空),其本质为麻(圆成实性);绳(依他起性)仅为因缘假合,由麻而成之形态。 

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据成唯识论卷九,三无性即:

(Ⅰ)相无性,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众生既于世间之相处处计着,执为实有;为除此妄执,遂立“相无性”,谓一切法皆无自性。

(Ⅱ)生无性,针对依他起性而立。万法乃从众缘而生,为虚假之存在(缘生),故其性质不定。而不若佛教以外之学派或凡夫认为是自然生,故亦无如彼等所执之体性,例如幻化之事物。

(Ⅲ)胜义无性,针对圆成实性而立。真如乃根本无分别智之对象(殊胜之真理),故虽为一切存在之真本质,却不受任何特定之性质所规定,已离我执、法执,犹如虚空一般。 

此三无性之中,“生无性”、“胜义无性”乃针对“依他起”、“圆成实”之二性而说无性,故其体不能谓为空无。关于此二性依据何种观点而说无自性,日本法相宗有二说。据南寺所传,其体非无,但因离我法二执,故说意为无执(执空);据北寺所传,依他起性之体如幻,圆成实性之体离相,由此观点而言,可谓是虚假空、空寂空。故知二性之体乃超越有无之无(体空)。又生无性之“生”,南寺所传意指自然生,而北寺所传则解为缘生之意。 

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故合三性而明中道,是为三性对望之中道。又三性各具情有理无、假有实无、真空妙有(无相与真实)等性质,故设立每一性之中道,称为一法中道。又观三性之存在为唯识无境,称为唯识三性观、三性观行。即遍计所执性为虚妄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真实之唯识性;依他起性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胜义之唯识性。说明观此三性之顺序、方法者,称为五重唯识观。此外,悟入三性之顺序有遍依圆、依遍圆、圆依遍三种。 

(2)华严宗之说:法相宗系以一切事物性质与状态之相异点,即“性相隔别”之立场而立三性说;对此,华严宗则基于“性相圆融”之立场而论三性,从根本上说,认为一切存在(诸法)无非是真如所现。即:圆成实性之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之二义。“不变”,即远离生灭变化之义;“随缘”,即随染净之缘而各个存在。依他起性,自其体上言,是为真如,以其超越生灭,故为“无性”,然由因缘而生,故为“似有”。遍计所执性则由凡夫妄情误执心外有实我实法之存在,故为“情有”;然其“我”、“法”之相,于理不可得,且因真如无妄染,故为“理无”。此不变、无性、理无三者,称为“本三性”;而随缘、似有、情无三者,称为“末三性”。 

至于三性之同异,自本三性之意义言,真如随缘之一切现象(诸法)即真如,故称三性不异;自末三性之意义言,亦因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亦说三性不异。然就本三性“诸法即真如”、末三性“真如即诸法”之意义而言,则本末之三性,其义不一。 

(3)据真谛所译摄大乘论之说:分别性意指所分别之境,依他性意指能分别之识,而此分别性之境是无,故依他性亦不可得,其不可得乃为“有”之真实性。[解深密经卷二、成唯识论卷八、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卷六、三无性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四、华严五教章卷四](参阅“三无性”627、“四分”1663)  

(二)就善、不善等之性质,分一切诸法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1)善(梵 ku?ala),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论卷十三,善分四种:(Ⅰ)胜义善,即真解脱、择灭涅槃。涅槃安稳,于一切法中其体最尊。(Ⅱ)自性善,即惭、愧及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体性本善,犹如良药。(Ⅲ)相应善,不与惭等相应即不成善性,如水之杂药。(Ⅳ)等起善,由自性、相应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饮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俱舍论光记卷二则分善为生得、加行(闻、思、修)、无漏(学、无学、胜义)等三类。 

(2)不善(梵 a-ku?ala),又作恶。指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Ⅰ)胜义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诸法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Ⅱ)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无惭、无愧与贪等三不善根;其体不善,犹如毒药。(Ⅲ)相应不善,与自性不善相应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掺毒。(Ⅳ)等起不善,由自性、相应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药所引生之乳。俱舍论光记谓不善唯有一种。 

(3)无记(梵 a-vyākrta),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以不能牵引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故称无记;惟此说仅适用于有漏法。俱舍论光记卷二分无记为有覆、无覆二种,无覆复分异熟、威仪、工巧、通果、自性、胜义六种,故总为七种。 

此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分善为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饶益、引摄、对治、寂静、等流等十三种,卷四分不善为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损害、引摄、所治、障碍等十二种,分无记为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饶益、受用、引摄、对治、寂静、等流等十四种。[顺正理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一四四、卷一九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阅“善”4873、“无记”5107)  

(三)成实论卷十四所举阿罗汉之三性,即:(1)断性,阿罗汉住于有余涅槃,断除一切烦恼。(2)离欲性,远离三界之欲。(3)灭性,断灭五阴相续,入于无余涅槃。 p563

上篇:三念愿力 下篇:三性一际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坐禅人十种行

若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

疑悔

有二义:(一)疑念与后悔。弥沙塞五分戒本(大二二·一...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为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灭,而不...

毕利义

【毕利义】   亦名毕落义,此云高显。佛于下降诞,则...

甘露军荼利明王画像

(图像)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仪轨曰:军荼利身色,...

成熟自性

【成熟自性】 p0666   瑜伽三十七卷十九页云:云何成...

一面器

指密教置于大坛正面之供养器。密教于其护摩坛四方所设...

枯木禅

(公案)五灯会元曰: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

地神众

(神名)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西方诸地神。...

钵器

(物名)钵为梵语钵多罗之略。译曰应器,或应量器。比...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苦类智

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所以...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西有沙门蕅益智...

【大藏经】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

念佛原理略释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

从累到病只需5步

如果你属于疲劳大军中的一员,经常感到疲乏无力、头昏...

五逆十恶

五逆 所谓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

用忍辱换来了和平

印光大师小时候,每年秋收过后,村里都要演戏酬谢神祗...

出生食的由来

出生食,也就是施给众生食。于进食之时,从应量器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