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trīni smrty-upasthānāni。又作三念处、三意止。(一)为佛十八种不共法之一。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而无忧喜欢戚之情。即:(一)第一念住,谓众生信佛、受行,如来亦不生欢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二)第二念住,谓众生不信佛、不受行,如来亦不生忧恼,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三)第三念住,谓众生中有信与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欢戚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此三念住皆以念、慧为体,唯佛所具功德,乃二乘不能得。[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四]
(二)依身、受、心、法四念住之体而有如下三种分别,即:(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四念住各以慧为体,此慧有闻、思、修三种。(二)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相应念处。以慧与所余之俱有法为体。(三)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境界念处。以慧所缘之诸法为体。
故知四念住之体各具有此等三念住之别。另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七之说,三念住之中,自性念住及所缘念住不能断除烦恼,唯有相杂念住能断除烦恼。此外,四教义卷二谓,修三种念处,可成就三种罗汉,如修性念处,可成就慧解脱罗汉;修共念处,可成就俱解脱罗汉;修缘念处,可成就无碍解脱罗汉。[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九] p562
上篇:三定聚 下篇:三念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