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二谛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 paramārtha-satya,巴利语 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jvrti-satya,巴利语 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玆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槃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槃。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菰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表解于后。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参见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 p244

上篇:二亲 下篇:二谛章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住持成就门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北方金刚拳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

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

【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 p1244 瑜伽释九页云:今此论体...

烹佛煆祖

(术语)于洪炉中烹煆佛祖也,谓宗匠之活作略。传灯十...

甚深

何等甚深故?谓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

一切佛顶轮王

(佛名)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轮佛顶也。以八辐轮为其三昧...

十过

(一)食肉有十过,即:(一)一切众生皆是六亲眷属,今所...

七种语

佛为众生说法时之七种语,即: 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

舍头谏

(人名)Śārdālakarṇa,太子名。译曰虎耳。即阿难...

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

【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 p0850   瑜伽二十四卷...

三僧祇

(术语)三阿僧祇劫之略。译作三无数长时。菩萨修行之...

应时语

【应时语】 p1399 瑜伽九十七卷八页云:云何应时语?谓...

胎藏界

胎藏,梵语 garbha,音译檗喇婆;界,梵语 dhātu,音...

【大藏经】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传 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大藏经】佛说八关斋经

佛说八关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菩萨授记品第一...

【大藏经】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后汉月...

【推荐】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

在风光旖旎的美国海滨城市,生活着一位富裕的华裔女士...

大臣铸铜钟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好的铜...

依这个标准来看,你还是属于颠倒众生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

酒对大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酒被喝下去,一分钟直接扩散至胃壁内,至达脑部。酒精...

女子心中的五种贪爱之事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诸位比丘...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杂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

不要把回忆拉到现在来

我们总爱想过去的事,过去都已经没有了,还要回忆把它...

没有了肉体,下地狱为何还会痛苦

问: 人死了,肉体没有了,下地狱怎么还会有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