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三能变识

【佛学次第统编】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切我法,皆是其假。不过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而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然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此三能变,即异熟、思量、了别。
  第一能变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
  十二、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
  十三、三界九地,但随夙世善恶引业所牵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张。
  十四、此识阿赖耶名,以被第七识执为我故。迨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大乘菩萨第八不动地以上等之阿罗汉位,我执永伏,尔时此识,即便先舍,不复名阿赖耶,至异熟识名。以是善恶漏无漏业,已成熟时,所招感故,直至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方得舍之。一切种识,名通于因果凡圣等位,但至成佛之后,则维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第二能变识
   一、此末那识依第八识转,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者谓相续生起。
   二、此识即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
   三、此识所缘,托第八识见分以为本质,于三境为真带质境。
   四、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轮回,不证涅槃,通以此执为本,故云通情本。
   五、此识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之见分,妄执为我,故为非量。
   六、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第八则恒而不审,第六则审而不恒。前五则不审不恒,惟此第七,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无始随逐,无时暂舍,所以有情昏迷,不能自拔。
   七、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我根本烦恼相应,及余触等遍行五心所、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
   八、前六转识,修施戒等诸善行时,由此第七念念执我,令所修善,不能忘相,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所以前六转识,呼此七识为染净依也。
   九、此识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是有覆。非善不善,故是无记。
   十、随其所生二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
  十一、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方得永伏。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第六意识,入二空观,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暂伏灭俱生二执现行,得与平等性智相应。
  十二、四智菩提,皆是如来自受用报身所摄,而用各不同。若为地上菩萨所现他受用报身,则是平等性智之用。
  第三能变识
   此能变识差别有六种: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及行相。
   前五识
   一、前五识于性等三境中为性境。
   二、前五识于现等之量中为现量。
   三、前五识于善等三性全通。盖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若与信等相应,则善性摄;若与无惭等相应,则恶性摄;俱不相应,则属无记性摄。
   四、五识中除鼻舌二识,惟欲界得行外。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二禅以上,并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
   五、前五识但与三十四心所得相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二、大随八‘若恶心中定有此十,若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故’及贪嗔痴根本之三。
   六、五识能领纳顺等三境相,即与受三相应。
   七、五识于胜义浮尘二种根,系净色根,谓胜义五根。依五净色根,乃发五识,此根即名增上缘依。眼识则更须空等八缘,方由生起现行。故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鼻舌身但七缘。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
   八、五识中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种,离中取境。但五根对境,无缘虑用,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及五识缘境,则有自性分别,任运起贪嗔痴,然犹无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所以不带名言,不执为外,仍名现量,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根识不同之致。惟有秉大乘教以智观察,乃能分之。若愚法声闻,则便难于分别,况凡外乎。
   九、五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五识种子为各别亲依。
   十、此五识至果位中,转为成所作智之时,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以观二空之理。故非根本智摄,惟是后得智摄。未成佛前,一向有漏。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义化,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轮。
   第六识
   一、此识于善等三性通具。
   二、此识于现等三量过具,若与五识同起,率尔缘现在境,不带名言,不执为外,则属现量。若入禅定,缘禅定境,亦属现量。若入二空观智,或根本智,亲证真如,或后得智,变相观空,亦皆现量。若藉众缘而观于义,不倒不谬,如见烟知火,见角知牛等,则名比量。若颠倒推求,虚妄计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事而知,如无我计我,不净谓净等;又如见机疑人,见绳疑蛇等;又如翳睹空华,捏观二月等;皆名非量。
   三、六识最明利,故能通缘三境。
   四、三界轮转之时最易。
   五、此第六识心与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随其所起,或多或少,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具如唯识论中诸门分别也。
   六、此第六识心,或时与信等相连,则为善性。或时与根随烦恼相连,则为恶性。或时不与善恶相连,但与遍行别境等相连,则便为无记性。故三性恒转易也。或缘欲界,或缘色界,或复缘无色界,故三界恒转易也。或时喜受,或时乐受,或时忧受,或时苦受,或时不苦不乐名为舍受,故五受恒转易也。
   七、六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为前六识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六识种子,为别亲依。
   八、身语二业,皆由此第六识方能动发。由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由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位,能招六道别报。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也。
   九、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生无想天。二、入无想定。三、入灭尽定。四、极重睡眠。五、极重闷绝。
   十、由资粮加行位中,用有漏闻思修慧,渐伏我法二执现行,亦复助熏无漏智种,令其渐渐成熟。故至初欢喜地,顿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得与妙观察智相应。然其俱生我法二执之现行缠绕,及随眠种子,尚自未断,犹须数数修习之力,乃能伏断。第七地后,俱生我执永伏,虽有俱生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能观察诸法,圆满明净,普照大千世界,机缘随应,说法化度。
  三能变相,是八识自证分所变相见二分也。相见俱依自证而起,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上篇:二空 下篇:诸识转变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学次第统编

出苦道无畏

【出苦道无畏】 p0483 杂集论十四卷六页云:出苦道无畏...

边无边论

指计执于世间之有边际、无边际者。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

破结受具唯局四果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破结一受,此绝言议。”济缘记...

自扑法

为一种消灭罪障之仪礼。又作自扑忏法。据历代三宝纪卷...

净心

(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

素怛缆

又作苏多罗,或修多罗,华译为经、契经、綖经等,是经...

无记十因

【无记十因】 p1060 瑜伽三十八卷十页云:谓于世间种种...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

现量所得相

【现量所得相】 p0955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此中一切行...

种种法无差别义

【种种法无差别义】 p1262 辩中边论上卷十六页云:第七...

长日

(术语)言日日相续而历久也。与常日,不断平生等同。...

一拶拶倒了

(杂语)为匆促谈话已毕之谓。碧岩三十五则着语曰:一...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藏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吴月支国...

【大藏经】信心铭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

【大藏经】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序品第一...

不是佛经不灵,而是你理解错了

我们经常会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看《地藏经》上...

地下入定七八年,但生死还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京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 不疑之谓信,苟有疑...

「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

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

迷时妙法成生死,悟后三千性寂然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转烦恼业报...

熏闻离尘,色所不劫

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

学会付出,便会拥有幸福

一个馒头店的老板,每天蒸120个馒头,100个用来出售,...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