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佛光大辞典】(第8页)
更多词典列表
十一面真言
指十一面观音之真言,有大、小二咒。大咒为:根本陀罗...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梵名 Mukhada?aikavidyā-mant...
十一面观音
梵名 Ekāda?a-mukha。六观音之一,七...
十一殊胜
十二因缘中,为发业支之无明有:所缘胜、行相胜、因缘...
十一净
乃地前至地上菩萨所具之十一种净。即:(一)种性净,...
十一善
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谓于一切善法,...
十一想
佛告比丘,当以十一想思念如来。十一想即:(一)戒意...
十一号
指诸佛之通号有十一种。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十一遍使
又称十一遍行惑。指遍行因之惑。即迷于苦谛十惑中之身...
十一种不还
指成实论所举的十一种不还之圣者。即:(一)现般,不...
十一种月喻
据南本涅槃经卷九载,如来为救度众生,随机而演说种种...
十一种稠林
稠林者,喻种种烦恼交络繁茂。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
十一声
为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举出之十一种声。又称十一种声...
十一识
谓由阿赖耶识之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之差别。即:(一)...
十七句
出自般若理趣经初段说金刚萨埵内证法门之文句。一切诸...
十七地
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
十七尊
指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及理趣经十七段曼荼罗中之十七尊...
十七群比丘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
十七种净土
即佛陀在毗耶离国庵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所说之十七种...
十七种庄严
谓极乐净土之十七种庄严。据天亲之净土论,观察弥陀之...
十九执金刚
指列于大日经说法之会座上之十九尊金刚,为大日如来之...
十九说法
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此十九种...
十二口传
指密教之读经论章疏,或特指讲传大日经奥疏时,相承之...
十二大愿医王善逝
即药师如来。药师又称医王、善逝,诸佛十号之一,犹言...
十二天
指护持佛法之十二天尊。乃诸天、龙鬼神、星宿、冥官之...
十二支
梵语 dvāda?āvga。(一)十二支缘起之略称...
十二月名
指印度十二个月份之名称。印度之一月,系自满月翌日起...
十二火
西藏语 me mam-pa-bcu-gis。指十...
十二巧方便
据菩萨地持经卷七载,大乘菩萨施用之善巧方便,于内起...
十二光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即:(一)无量光,谓...
十二光佛
阿弥陀佛成就光明无量之愿,其威神为最尊第一,为赞叹...
十二合掌
十二种合掌之形式,与六种拳印同为诸印契之基础,称为...
十二因缘
梵语 dvāda?āvgapratītya-sam...
十二因缘异名
指十二因缘之诸异称。(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经...
十二因缘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叙述十二因缘之经,为研究十二因...
十二因缘与四谛
若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
十二因缘论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
十二地
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之十地与等觉、妙觉之阶位。大日经疏...
十二佛名神咒经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全称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
十二供养菩萨
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八供养菩萨加四摄菩萨。略称作十...
十二门论
梵名 Dvāda?amukha-?āstra。全一...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注释龙...
十二门论疏
凡六卷,或作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十二门禅
十二门之禅定。略称十二门。乃合初禅、二禅、三禅、四...
十二品生死
出自十二品生死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佛为诸比丘...
十二品无明
天台宗别教所立菩萨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十二律
为古乐的十二个定音器。用竹管制成,以管之长短组成高...
十二面观音
乃指大士之化现。经轨中并无十二面观音之说。佛祖历代...
十二宫
天文占星之法。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列其名目及...
十二时
近代于敦煌发现之佛教俗曲韵文文献,系流行于唐代之佛...
十二真如
亦称十二无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种异名。(一)真...
十二处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 āy...
十二部经
梵语 dvāda?āvga-buddha-vaca...
十二喻
凡夫、外道不了知诸法真相,偏于一异、俱不俱、有无、...
十二恶律仪
又称十二种恶戒。恶律仪者,谓所不应作之律仪。即:(...
十二摩多
又作十二转声、悉昙十二韵。为悉昙字母中之十二母音字...
十二灯
此据陀罗尼集经所载,乃六千转陀罗尼轨救病人法供养物...
十二随眠
指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识中之十二种烦恼。据众事分阿...
十二头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
十二礼
全一卷。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又作十二礼文、十二礼偈...
十二礼拜
礼拜仪式之一种。乃依赞颂阿弥陀佛之十二礼偈,作十二...
十二兽
又称十二时兽。即指每十二日交替司时辰,常于阎浮提内...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
十八大經
謂印度外道之十八種經書。或作十八種大經、十八種經書...
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
十八支
又称十八禅支、十八支林、十八静虑支。指色界四禅定之...
十八生处
谓修四禅定所生之色界十八天处。又作十八天。即:(一...
十八有
有,为“空”之对称。十八有乃指以十八空所破之十八种...
十八有学
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又作十八学人。即:随信行、随法...
十八物
指大乘比丘游行诸方,托钵乞食时,身常携行之十八种物...
十八空
梵语 astāda?a ?ūnyatāh。即为破种...
十八空论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初解...
十八契印
为通用于诸种修法之十八种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
十八界
梵语 astāda?a dhātavah。乃指在我...
十八苦
出自菩萨地持经卷七,即:愚痴报苦、行苦、所摄究竟苦...
十八重地狱
即十八层地狱。(一)据十八泥犁经所载,即:先就乎、...
十八师
印度古代有一切智、神通、韦陀等三类之六师外道,总称...
十八问
宋代汾阳善昭禅师将学人之问话分类总为十八种。又作汾...
十八圆净
谓诸佛所住之净土(受用土)具备有十八种圆满之殊胜功...
十八意近行
以意识为近缘所生起之十八种受。全称十八意近行受,略...
十八会
指大本十万偈“金刚顶经”所载之十八说会。全称金刚顶...
十八道
为十八道印契之略称。又密教结十八契印供养本尊之修法...
十八罗汉
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
十八变
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
十力
梵语 da?a balāni。即十种智力。(一)指...
十力迦叶
梵名 Da?abala-kā?yapa,巴利名 D...
十三力
西方净土之菩萨,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他。即:(一...
十三大院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又作十三大会。即:中台八叶院、...
十三外道
指十三种之印度外道。即:(一)劫比罗外道,即数论师...
十三住
十三阶住位之意。又作十三行。即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
十三佛
乃源自日本室町时代之民间信仰。在日本佛教以十三佛菩...
十三事法
出家应遵守之十三种行法。即乞食四事、威仪四事与离烦...
十三资具衣
即比丘资生之具,指戒律允许之十三种衣服、布类。又称...
十三缘
又作日冷十三缘。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载,日光生冷之因...
十三难十遮
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或非...
十三观门
乃指三贤十圣之行法;修此十三观门者,则称十三大法师...
十土
随十地菩萨于各地证得十真如之胜德而立者。即:(一)...
十大寺
(一)隋末群雄纷起,太宗起而统一,建立唐帝国。为追...
十大弟子
指释迦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
十大受
指十种所受之大法,乃胜鬘夫人于佛前所发之十个誓愿。...
十大德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于慈悲寺设立僧官十人,命...
十大数
系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转倍,至不可说不可说等之十...
十大论师
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十位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
十大愿
十种大愿。又作十愿。(一)指普贤之十大愿。(参阅“...
十山王
谓十山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故称十山王。用以...
十不二门
(一)乃指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以显示观心之大纲...
十不二门指要钞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
十不知境
小乘之果佛,因未断“不染污无知”,故闇昧于世间事法...
十不净
梵语 da?a-a?ubha,巴利语dasa-as...
十不增长业
不故思业与故思业中,受他人之强制或由于无智所造之轻...
十五依处
又称十五种因缘依处。即唯识宗之随说因等十因所依之处...
十五鬼神
指恼乱童子之十五鬼神。常游行于世间,惊吓孩童。即弥...
十五尊
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即:(一)观身如佛形,...
十五尊观音
指(一)正观音,(二)千手观音,(三)马头观音,(...
十五智断
十五智德与十五断德。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大...
十六
密教用以表圆满无尽之数。华严以十数为满数,真言密教...
十六三昧
为妙音菩萨所成就之三昧。出自法华经卷七妙音品,经中...
十六大力
佛应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并谓若诸菩萨修诸...
十六大国
即佛世时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国。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所...
十六大护
指守护佛法及国土之十六夜叉神。一说为震旦国之守护神...
十六小地狱
又作十六游增地狱。为八大地狱(八热地狱)之眷属。有...
十六天
又作十六大天。八字文殊仪轨所称之十六大天外护。即以...
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
十六王子
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于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
十六玄门
真言宗用以解释梵字真言等诸字门之意义的十六种方法。...
十六生
生,义即次第出生因、行、证、入四转功德。众生证果之...
十六行相
梵语 soda?ākārāh。又作十六行、十六行...
十六使
大乘唯识思惑之品数。即总括三界中之思惑,于欲界有贪...
十六法
密教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台八叶中,正方四叶为如来之四智...
十六知见
又称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
十六特胜
又作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数息...
十六执金刚
位于密教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下方之十六尊神。据大日经...
十六恶律仪
出自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指十六种恶戒。即:(一)为...
十六善神
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
十六菩萨
指密教十六菩萨,有二种。(一)又作慧门十六尊。指金...
十六开士
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又作...
十六旒幡
为十六执金刚神或十六大天所建者。旒,指旌旗下垂之饰...
十六资具
指密宗行者所具有之十六种资具,即衣四种、处六种、食...
十六谛
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又作...
十六罗汉
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之十六尊罗汉。一般系十...
十六观
即十六种观法;出自观无量寿经。又作十六观法、十六想...
十六观门
(一)指依观无量寿经所载十六观,为往生西方极乐之十...
十心
(一)菩萨所安住之十种心,即:(一)大地等心,扶持...
十支论
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叙述支分义理之十部书。又作十支...
十方
梵语 da?a di?ah,巴利语 dasa di...
十方往生
全称十方随愿往生。即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之意。十方净土...
十方念佛
即指行阿弥陀忏法时,供养十方佛菩萨之文。即唱:“南...
十方刹
广请诸方名德高僧为住持,不许徒弟继承之禅宗寺院。又...
十方净土
即十方诸佛之净土。又称十方佛刹、十方佛土、十方佛国...
十方普现色身
佛菩萨为利他摄化,乃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现种种无...
十方普觉寺
位于北平泰安山(又作寿安山)南麓。因寺中供有卧佛,...
十牛图
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此十图以牧牛为...
十王
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阎王。依预修十...
十王华报
十地菩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作阎浮提王乃至摩醯...
十王经
为我国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之经典,乃冥府信...
十世
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各有三世,而成九世,此九...
十世界
(一)为旧华严经卷五十六所揭示,别存于三千界外,初...
十世隔法异成门
为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时间而言,表示时间之圆...
十仙
又作十仙。(一)出自涅槃经。指十位婆罗门,即:阇提...
十功德
功即功能,能破生死、得涅槃、度众生。此功乃善行利德...
十功德论
出自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所载十事功德之论。释尊为制止...
十句义
(一)为佛教僧团建立之十种基本精神。据四分律卷一、...
十四生
即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托于仁王经所说十四忍,称为...
十四色
乃指成实论卷三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之四大,共十...
十四行偈
指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卷首所题五言十四行之归敬偈。又称...
十四佛国往生
无量寿经卷下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者,除此世界(...
十四忍
乃指三贤十圣之十三忍,另加正觉忍,则为十四忍。即:...
十四垢业
四结、四处、六损财法,合为十四种垢恶业。四结为杀生...
十四根
(一)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受(忧、喜、...
十四神九王
佛说华严经时,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拜辞佛陀,...
十四无畏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
十四无记
又作十四不可记、十四难。乃十四种之不记答,为佛四记...
十四等
据唐译华严经卷八十所载,善财童子于普贤苦萨处得十四...
十四过类
因明用语。系古因明之鼻祖足目仙人所类聚十四种似能破...
十四变化心
又作十四变化、十四化心。指小乘得神境智证通后所引发...
十玄门
又称十玄缘起。全称十玄缘起无碍法门,或作华严一乘十...
十玄谈
全一卷。唐代同安常察禅师撰。收于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
十甘露明
指阿弥陀如来之真言。又作十甘露真言、阿弥陀大咒、拔...
十因
梵语 da?a hetavah。又作十种因。(一)...
十因缘
即十支缘起。乃十二因缘中除去二支之十支缘起。诸经典...
十地
即指十种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ūmi,乃住...
十地心
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为十地之异名,即:四无量心...
十地虎狼
出自合部金光明经卷三陀罗尼最净地品,指十地之菩萨犹...
十地品
华严经之品名。即旧译六十华严之第二十二品(卷二十三...
十地寄乘
寄,寄显、寄寓之意。华严宗以菩萨十地之位次寄于世间...
十地寄报
谓十地菩萨藉往生为诸天王之果报而守护正法,修行佛事...
十地经论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
十地经论义记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
十地废立
真言宗于欢喜地等十地有废立二门,即:(一)废门者,...
十地断障证真
十地,谓菩萨所证之十地位,即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
十地愿行
指菩萨于十地所修之十波罗蜜多行。修行须具四弘誓愿,...
十如是
指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
十如权实
指“十如是”之权实。诸师对此说法不一。光宅寺僧法云...
十字佛顶印真言
出自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由十字而成佛顶尊之真言,...
十成
完全、十分成就之意。碧岩录第八十九则(大四八·二一...
十耳
指八地以上菩萨所得之十种闻声力用。即:(一)闻赞叹...
十行
(一)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
十行仙
十种仙人。又作十行仙、十种仙。彼等皆于人中炼心,不...
十住
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
十住小白华位
华,又作花。小白华为四种天华之一,又作白华。于天台...
上一页
下一页
观音菩萨
定力
界诠法师
弘一大师
心灵解脱
戒杀放生
涅槃
倓虚法师
李炳南老居士
般若
离苦得乐
工作事业
大悲咒
断除口业
佛学问答
生活
如瑞法师
惟贤长老
忏云法师
大安法师
佛教词典 fodian.cc
词典首页
随机推荐
佛教文库
全部栏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