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南山律学词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亦名:行事钞、事钞

子题:四分、四分律初分、初分、比丘戒本、四分律第二分、第二分、比丘尼戒本、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四分律第三分、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弥犍度、瞻波犍度、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尼犍度、法犍度、四分律第四分、第四分、房舍犍度、杂犍度、二十犍度离分三分、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律、毗尼、教相所诠四字斯尽、上品持律之最、删繁补阙、删繁、繁广、繁滥、补阙、行事、作善、止善、众法缘成事、匡众住持事、接物提诱事、检察清心事、静缘策修事、专精不犯事、犯已能悔事、内外资缘事、节身离染事、卑己谦恭事、外化生善事、待遇同法事、日用要业事、训导下众事、旁通异宗事、钞有二义

行事钞·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作者非无,标名显别。”资持记释云:“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之通号;从文段数,即以为目。翻就此方,总六十卷;新学多昧,委引示之。初分二十卷。从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第二分十五卷。从二十一至二十八,八卷,比丘尼戒本受戒犍度一二十九至三十三,五卷。梵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说戒犍度第二三十四、五,二卷。此两犍度,在第二分末。第三分十四卷。总十六犍度。安居犍三三十六;自恣犍度四三十七;革犍度五三十八;衣犍度六三十九、四十;药犍度七四十一,四十二前半;絺那衣犍度八四十二后半;拘睒弥犍九四十三前半,从国为名;瞻波犍度十四十三后半,从城为名;诃责犍度十一四十四;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藏犍度十三四十五后半;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后半;灭诤犍度十六四十七;尼犍度十七四十八;法犍度十八四十九。第四分十一卷。前有二犍度,并后结集等四段。房舍犍度十九五十;杂犍度二十五十一、二、三,共三卷,戒疏云,十犍度离分三分是也;五百结集五十四前半;七百结集五十四后半;部毗尼五十五、六、七,共三卷;毗尼增五十八至六十,三卷。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止处,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就,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故业疏云,四分即说之断章。断字上呼,止也。戒疏云,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此据说之所至,非义判也。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是义开耶?问:‘教流此土,四律已翻四、五、十、祇,祖师何意偏宗四分?’答:‘此土受缘,始从四分,余部虽翻,未闻依用。业疏云,神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今所判释,约受明随,故立一部以为宗本。下云,今判其持犯,还约其受体。斯意明矣。’……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今约戒疏,统括诸文,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下文云,又如世法据刑约制,道法亦尔,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法也。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一年十二月,奇月属阳名律,偶月属阴名吕,一律一吕,各分二气,则二十四气。又云教相所诠四字斯,谓犯不犯,轻与重也。若解四字,通决无疑,是则上品持律之最。何名为犯?境缘具也。何名不犯?起对治也。何名为轻?因果微也。何名为重?反上句也。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滥,有同气候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楚谓之聿,秦谓之笔,出字书注。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又云,处劾决正,非笔不定等。……删繁补阙者,删谓能删,繁即所删;补谓能补,阙即所补。世多不晓,故须委释。即分为二。初、删繁者。自古传律,情见不同,或疏或钞十有余家,口相传授,亦非一二。凡于一事,解释多途,必备而引之,则翳于行事。但直申正义,余并削除。止用一言标破,如云,不同前解;诸说不同;余义废之;昔解多途等。今以标破之言,谓之能删,属在删字;削去诸说,并号所删,属于繁字。上据义说,更须文证。钞兴意云,每所引用,先加覆检,于一事之下,废立意多,诸师所存,情见繁广,今并删略,止存文证等。问:‘繁有几种’?答:‘略有二义:一、者繁广。即上所明诸师情见,删除之者。如自然定方、七树七间、戒场先后、夏中结解、受日限定等,并有多说,今于钞中例皆不引,即义钞、[戒业]两疏所引古解者是。二、者繁滥。如欲词牒缘、受日加乞之类,今并除之;即羯磨篇云今欲克翦浮言,发扬圣旨等。又如知钟之语、说戒净口、安居通聚、自恣为非、僧网篇中广列非制、师资篇中妄行杖罚之类,即僧网云,今则删其繁恶,补其遗漏等。若依序文,正存前意;今取后说,非不兼通。纵有多述,不出于此。……二、明补阙者。自古持律,或随己执见,或暗于教部;至于行事,未适时宜;如尺量短长、由旬大小、羯磨例皆白读、问难不取解知、卧具谓非三衣、畜长不科减量、净地不立唱相、七证全无请词,斯类极多,例皆遗阙。今钞约义准文,补令详备。……行事者,行以运造为义,事即对理彰名。然事相多途,义须精简。初、以事通善恶,此唯善事。二、就善中简余泛善,局明戒善。三、约上下两卷众共二行名作,中卷自行名止善。四、约诸篇细分诸事。上卷十二篇:标宗一篇,总劝行事。集僧已下有五事:初众法缘成事集僧、足数、受欲、羯磨、结界五篇;二、匡众住持事僧网;三、接物提诱事受戒、师资;四、检察清心事说戒、自恣;五、静缘策修事安居。中卷四篇,有二事:初专精不犯事篇聚、释相、持犯;二、犯已能悔事忏篇。下卷十四篇分八事:初内外资缘事二衣、四药、钵器;二、节身离染事对施、头陀;三、卑己谦恭事僧像;四、外化生善讣请、导俗;五、待遇同法事主客、瞻病;六、日用要业事杂行;七、训导下众沙弥及尼;八、旁通异宗事诸部。是则一部始终所诠行相,无非三业鼓动方便缘构(构)而成,故云行事。首题标此,特异群宗。本设化根源,正教诠宗骨。反光九代,斯言不虚。故序云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无一本。此乃一家大要,遍见诸文。凡预学宗,弥须详练,苟迷斯旨,余复何言?……者,有二:一、采摘义,二、包摄义。谓于三藏正文,圣贤遗记,采拾要当,以为文体。下云撮略正文,即初义也。彼文既广,备录则繁,故于其间略提首后,词省理足,下云包括诸意,即次义也。”(事钞记卷一·五·二)

上篇:四分一部律文止明持犯 下篇: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南山律学词典

地狱趣

【地狱趣】 p0615   集异门论十一卷十六页云:云何地...

第一有中所有诸智皆俗智摄

【第一有中所有诸智皆俗智摄】 p0970 瑜伽六十九卷十七...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

和尚

【和尚】   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

大乘起信论疏

(一)凡四卷。唐代法藏述,宗密注。略称起信论注疏。乃...

二十五点

(杂名)一夜五更,每更五点。遂为二十五点。...

烦恼依处

【烦恼依处】 p1192 瑜伽五十五卷七页云:问:本烦恼有...

染着

(术语)爱欲之心,于外物浸染执着而不离也。新译仁王...

二种利行

指自利行、利他行二种。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

沙门果经

长阿含经之第二十七经,后秦弘始十四年(412),由佛陀...

权实止观

指天台宗之三权止观与一实止观。三权止观,即佛于法华...

命者非卽身

【命者非卽身】 p0813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十七页云:...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发意受慧品...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极乐世界是快速成佛的地方

有人说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精进修持后还...

「忍」的重要性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具有深刻...

肉食主义的逻辑悖论

从童年到成年,一遍又一遍地,大众被告知吃肉是正常的...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

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法门

末学学佛已有几年,先是学禅宗,近来才开始修净土。 末...

人体内的毒素来源于何处

1、蛋白质产生的毒素 蛋白质摄入过量,不仅会造成肝肾...

西方路遥如何能至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答:为...

正智正念随缘住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游化至跋只国,净住鞞舍离的庵罗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