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p1391
瑜伽三卷十五页云:数宣数谢,随增异论;故名为声。
二解显扬一卷十二页云:声、谓耳所行境,耳识所缘,四大所造,可闻音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此复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俱相违。或因手等相击出声,或由寻伺,扣弦,拊革。或依世俗,或为养命,或宣扬法义,而起言说。或依托崖谷而发响声。如是若自相,若分别,若响音,是名为声。
三解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为声?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杂集论一卷七页云:声者: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如是十一种声,由五种因所建立。谓相故,损益故,因差别故,说差别故,言差别故。相者:谓耳根所取义。说差别者:谓世所共成等三。余如其所应。因受大种者:谓语等声。因不受大种者:谓树等声。因俱者:谓手鼓等声。世所共成者:谓世俗语所摄。成所引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所说。圣非圣言所摄者:谓依见等八种言说。
四解五蕴论一页云:云何为声?谓耳境界;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五解广五蕴论二页云: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声。
六解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声云何?此有二。谓有执受大种为因声,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声。如是诸声,二识所识。谓耳识及意识。此中一类,耳识先识。耳识受已,意识随识。
七解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二页云:声有二种,乃至广说。有执受大种者:谓诸大种现在剎那,有情数摄。无执受大种者:谓诸大种过去未来有情数摄,及三世非有情数摄。此中有执受大种所生声,名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执大种,与此所生声,为前生等五种因故。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亦尔。若从口出手等合生;名有执受大种因声。若从林水风等所生;名无执受大种因声。余如前释。
八解入阿毗达磨论上二页云:声有二种。谓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有差别故。堕自体者,名有执受。是有觉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前所生者,名有执受大种为因。谓语手等声。后所生者,名无执受大种为因。谓风林等声。此有情名,非有情名,差别为四。谓前声中,语声,名有情名。余声,名非有情名。后声中,化语声,名有情名。余声,名非有情名。此复可意,及不可意,差别成八。如是八种,皆是耳识及所引意识所了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