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四静虑

【法相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四静虑】 p0410

俱舍论二十八卷一页云: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论曰: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辩静虑差别。此总有四种,谓初、二、三、四,四各有二,谓定及生。生静虑体,世品已说,谓第四八,前三各三。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性,何名一境性?谓专一所缘。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别法令心于一境转,名三摩地,非体即心,岂不诸心剎那灭故,皆一境转,何用等持?若谓令心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则于相应等持无用。又由此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斯心于一境转?又三摩地是大地法,应一切心皆一境转。不尔,余品等持劣故。有余师说,即心一境相续转时,名三摩地,契经说此,为增上心学故。心清净最胜,即四静虑故。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审虑义中,置地界故。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若尔,染污宁得此名,由彼亦能邪审虑故。是则应有太过之失。无太过失,要相似中,方立名故,如败种等,世尊亦说有恶静虑。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二解法蕴足论五卷十四页云: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天道,令诸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何等为四?谓有一类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复有一类,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复有一类,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第三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复有一类,断乐断苦,先喜懮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种,皆令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如彼卷十四页至六卷七页广释。

三解集异门论六卷十二页云: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云何初静虑?答:初静虑所摄善五蕴,是名初静虑。云何第二静虑?答:第二静虑所摄善五蕴,是名第二静虑。云何第三静虑?答:第三静虑所摄善五蕴,是名第三静虑。云何第四静虑?答:第四静虑所摄善五蕴,是名第四静虑。

四解如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一页至八十一卷十四页广说:彼云:问:此四静虑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蕴为自性,是名静虑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为能断结,故名静虑;为能正观,故名静虑。若能断结,故名静虑,则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虑。若能正观,故名静虑,则欲界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静虑。有作是说,以能断结,故名静虑。问:诸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虑?答:若定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结者,名为静虑。诸无色定,唯断无记,非不善故,不名静虑。问:若作是说,唯未至定可名静虑,上地不断不善结故?答:上地虽无彼断对治,而有不善厌坏对治。以能厌坏,亦名能断。问:若作是说,上地灭道法智品,及彼一切类智品,应非静虑?皆非欲界断及厌坏二对治故。答:彼于欲界虽无全界全地对治,而彼界地容有不善厌坏对治。由此势力,余亦得名。复次,四静虑中有能对治不善结者,无色全无,故静虑名不通无色。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色界六地于欲界结,皆有断对治及厌坏对治。然未至定,已断彼结。余地对治,无彼可断。虽无彼可断,而有对治用。如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余无可破。又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杀,余无可杀。又如六灯,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余五入时,无暗可破。如是六地于欲界结,皆有断能,非唯未至。若不尔者,依上五地入见道时,应不证得欲见所断诸结离系。既能证得,故知六地于欲界结有断对治。复次,若定能断见修所断二结尽者,名为静虑;诸无色定,唯能断修所断结尽,故非静虑。复次,若能断结,五蕴俱生,能为所依,起多功德,能具摄受四支五支,能发六通,具四通行、三种变现、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门果、九遍知道、见修二道、法类二智,及忍智者,名为静虑。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具上所说功德,故非静虑。复有说者,以能正观,故名静虑。问:若尔,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静虑?答:若能正观,亦能断结,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有能正观,而不能断结,故不名静虑。复次,若能正观,坚固难坏,相续久住,于所缘境,长时注意而不舍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无如是德,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有定名,而无定用,如泥椽梁,有名无用,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地非散乱风之所摇动,如密室灯,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多散乱风之摇动,如四衢灯,故非静虑。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而不能断结;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能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遍观、遍断结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遍观,而不能遍断结;诸无色定,二义俱无,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缘,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思虑一切所缘,不能静息一切烦恼;诸无色定,两义都无,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五解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一卷十页云:四静虑者,谓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有说寻、喜、乐、舍相应静虑,如次为四。此有二种,一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摄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五蕴性。生得者,随地所系,余五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静虑?答: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虑。余随有阙,不得此名。此四广如余处分别。

六解品类足论七卷三页云:初静虑云何?谓初静虑所摄善五蕴。第二静虑云何:谓第二静虑所摄善五蕴。第三静虑云何?谓第三静虑所摄善五蕴。第四静虑云何?谓第四静虑所摄善五蕴。

上篇:四圣种 下篇:四无色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法相辞典

触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属于十七种国土庄严之一。谓...

五旦望

(杂语)谓五参日与朔日十五日也。皆有上堂。见象器笺...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p0230 佛地经论二卷十三页云:已...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

两舌语戒缘起

亦名:离间语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

非有想非无想定

(术语)非有想非无想处之禅定也。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定...

八种教授三处所摄

【八种教授三处所摄】 p0085 瑜伽三十八卷二十一页云:...

苦谛义

【苦谛义】 p0841   瑜伽五十五卷十五页云:苦谛义云...

人法二执

【人法二执】 人我执与法我执。即计著人之实有为人我执...

厌苦缘

善导将观无量寿佛经之发起序分为七段,自韦提希夫人被...

四个大法

(名数)一安镇法,二炽盛光法,三七佛药师法,四普贤...

机根

指教法所被之机,又指人之根性资质。又作根机。或作根...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大藏经】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占寺院或僧众的便宜,这个千万要不得

三宝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

阿罗汉的三种义理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是...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问: 《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推荐】勿做人生遗憾事

遗憾的事是恨错难以补救,后悔不已也。如一句话令人难...

修行的三种方法

第一,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

正法、像法、末法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

连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

不抱怨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学习佛法,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要从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