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云居佛印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历代名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禅师名了元,字觉老,生饶州浮梁林氏。世业儒,父祖皆不仕。元生三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既长从师授五经,略通大义去,读首楞严经,于竹林寺。爱之尽捐旧学。白父母,求出家度生死。礼宝积寺沙门日用。试法华,受具足戒。游庐山,谒开先暹道者。暹自负其号,海上横行,俯视后进。元与问答捷给。暹大称赏,以为真英灵衲子也。时年十九。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讷惊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时书记怀琏,方应诏而西。讷以元嗣琏之职。江州承天法席虚。讷又以元当选。郡将见而少之。讷曰:元齿少而德壮。虽万耆衲,不可折也。于是说法,为开先之嗣。时年二十八。自其始住承天,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之间。德化缁白,名闻幼稚,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苏东坡谪黄州,庐山对岸。元居归宗,酬酢妙句,与烟云争丽。及其在金山,则东坡得释还吴中。次丹阳,以书抵元曰: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元得书径来。东坡迎笑问之。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东坡抚掌称善。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将至之夕,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圣寿聪禅师,连床夜语三鼓矣。真净忽惊觉曰: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不思而梦,何祥耶。子由撼聪公。聪曰:吾方梦见戒禅师。于是起,品坐笑曰:梦乃有同者乎。俄报东坡已至奉新。子由携两衲,候于城南建山寺。有顷东坡至,理梦事问。戒公生何所。曰陜右,东坡曰:轼十余岁时。时梦身是僧,往来陜西。又问,戒状奚若。曰:戒失一目。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又问戒终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后与真净书。其略曰: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亦可笑矣。既是法契或云法器。愿痛加磨励,使还旧观。自是常着衲衣。故元以裙赠之。而东坡酬以玉带。有偈曰: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又曰: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尤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元所居方丈,特高名妙高台。东坡又作诗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儿。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只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为滁州日。游琅琊山藏院。呼梯梯梁,得木匣发之。忽悟前身,盖知藏僧也。写楞伽经,未终而化。安道续书残轴,笔迹宛然如昔。号二生经。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东坡曰:此经在他人,犹为希世之瑞。况于公乎。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元请东坡代书之,镂板金山。时士大夫,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公佐韩子,诋我以原性。性者与生俱生之论,为铨量。元故以是劝之。又尝谓众曰:昔云门说法如云雨。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异时裨贩我去。今室中对机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时江浙丛林。尚以文字为禅,谓之请益。故元以是讽之。高丽僧统义天,航海至明州。传云,义天弃王者位出家。上疏乞遍历丛林,问法受道,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馆伴所经。吴中诸剎,皆迎饯如王臣礼。至金山,元床坐,纳其大展。次公惊问故。元曰:义天亦异国僧耳。僧至丛林,规绳如是,不可易也。众姓出家,同名释子。自非买崔卢,以门阀相高,安问贵种。次公曰:卑之少徇时宜,求异诸方。亦岂觉老心哉。元曰:不然。屈道随俗,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出守南昌。自以久帅西塞,滥杀罚。留神空宗,祈妙语,以藻雪之。而元适至,子淳请说法于上蓝。元炷香曰: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立地成佛大居士。一众哗曰善。子淳亦悠然意消。灵源清禅师在众时,厕云居法席。痛自韬晦,而声名自然在人口。元升座,举以为堂中第一座。丛林服其公。非特清公。如感截面权真如。百丈肃,仰山简。皆元所赏识也。李公麟伯时,为元写照。元曰:必为我作笑状。自为

  〔惠洪〕赞曰:李公天上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闲开口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听客语有会其心者,轩渠一笑而化。其令画笑状,而赞之,非苟然也。阅世六十有七,坐五十有二夏。元骨面而秀清,临事无凝滞。过眼水流云散。其为人服义疾恶。初举感截面,嗣承天。感曰:使典粥饭,供十方僧,可也。如欲继嗣,则慈感已有师。元奇之。又举宣长老住甘露。宣后卖元。元白于官曰:宣演法未有宗旨,乞改正。宣竟以是遭逐。杨次公曰:牵牛蹊人之田。而夺之牛也,元不恤。元尝游京师,谒曹王。王以其名,奏之神考。赐磨衲,号佛印。东坡滑稽于翰墨,戏为之赞。世喜传,故并记之。

  〔惠洪〕赞曰:佛印种性从横,慧辨敏速。如新生驹,不受控勒。盖其材足以御侮。观其临事,护法之心深矣。

上篇:禾山普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下篇:宝峰英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历代名僧辞典

碧岩录

《碧岩录》,十卷,是佛果圆悟禅师(1063~1135)于宋...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

大师

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

阇伊那教

(流派)阇伊那者梵音Jaina,亦曰耆那教。开祖曰若提子...

二般若

大智度论云二种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

石经山

(山名)旧名白带山。因隋时静琬尊者刻经于石洞,故云...

十住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

义行

【义行】 p1239 瑜伽八十三卷六页云:言义行者:谓思所...

化迹

指教迹。即佛陀教化众生之遗迹。[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

成就相

【成就相】 p0665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卽现量所得...

称意华

(植物)翻译名义集曰: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

【大藏经】佛说玉耶女经

佛说玉耶女经 失译人名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

【大藏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

弘一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

名号就是无尽藏,要如何去开采呢

阿弥陀佛名号在前面这个依正二报里面,谈正报就介绍阿...

佛陀为什么没有主动说法,而是等待众生祈请

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

面对死亡而改变人生的观念

因为身语行为受心支配,由内心执著不同,将导致行为倾...

圣严法师《瞋心与慈心》

有人说现代人的嗔心很重,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了暴...

四大菩萨的坐骑及象征意义

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