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瑜伽行派(Yogacara)

【中国大百科全书】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Yujiaxingpal

  印度大乘佛教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有宗。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

  传承 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但弥勒是否实有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般认为,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所说作了种种论著。该派理论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法称等。迨7~8世纪密教兴起后,大乘佛教中的两派开始接近起来,逐渐融合为瑜伽行中观派或称中观瑜伽行派。

  学说 三类八识 瑜伽行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转变显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心脏)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职能是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苦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宇宙万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种子或潜在力在时机成熟时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生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亦即人间苦海的无限变化过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c)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因之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四分 该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分”(四种作用之分):①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③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见分、相分的自觉作用;④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它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他们曾以尺量布为例,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长短,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长短的证实。关于四分的学说在瑜伽行派内部有着不同的主张。安慧等人认为见分和相分是无体的、虚妄的实在(遍计无体),自证分才是相对的实在(依他实体),因此这派称为无相唯识派;陈那、护法等人认为相分是有体的真实的存在,见分缘相分为外境时,见分上才会生起或显现相分的形相,因之被称为有相唯识派。

  五位百法 对于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有,瑜伽行派概括为五位百法。五位是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有法(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物质现象)、心不相应行法(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无为法(不生不灭的现象)。此外,他们也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认为从“存在”或 “有”的方面看,可分为三性:①遍计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所引起的一种真实的实在,它是由完成修行的人在瑜伽直觉中所亲证,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从“非存在”或“无”的方面看,可分析为三无性:(a)相无性。一切体性都无;(b)生无性。没有生,没有自然所有之性。非有似有,一切犹如幻象;(c)胜义无性。远离妄执,无相空寂,一切清净,这是瑜伽行者修持所达的最高境界。

  五种姓 瑜伽行派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性和无种性五类。认为这五姓由于各自所具有的无漏种子(没有被烦恼所污的种子)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被束缚限制的种子)的不同,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声闻乘种姓可修证阿罗汉果;缘觉乘种姓可修证辟支佛(缘觉);如来乘种姓可修证为如来佛;不定种姓所修的证果很不定;无种性因为只具有有漏种子,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不能成阿罗汉或菩萨。以上被称为五性各别说。

  传播 唯识思想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就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人传入中国,在北方地区成立了地论学派。在南朝的梁陈时期,真谛又把这一思想弘传于南方,在江南一带形成了摄论学派。但南北朝时代在中国流传的唯识思想基本上都属于印度前期瑜伽行派的思想或唯识古学。迨唐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中国才传播印度护法一系的唯识新学,从而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唯识学在唐代曾风靡一时,但在唐末五代即开始衰微。新罗在玄奘以前即弘传地论和摄论,以后又有玄奘的直传弟子神昉、圆测和圆测的弟子道证等传入唯识新学,建立了新罗的唯识宗。日本的唯识学最初由直接从玄奘学习的道昭传入,以后又有玄昉等人到中国学习,带回大批经论,弘传唯识,逐渐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这个学派在奈良、平安朝和江户时代一直盛行不绝。(黄心川)

上篇: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 下篇:中观派(Madhyamika)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中国大百科全书

香象菩萨

梵名 Gandha-hastin。音译作干陀诃提菩萨、乾陀呵昼菩...

开山祖师

(术语)佛氏多择名山。拓立寺院其始创基业者。谓之开...

烦恼断差别

【烦恼断差别】 p1193 瑜伽五十九卷六页云:复次云何能...

计物轻重之用具。又称权衡。大庄严论经卷十二(大四·...

乐受

【乐受】 p1307 如受支差别中说。 二解 如二十一种受中...

榖头

(职位)禅家掌米榖之僧也。...

出队迦提

出队,出众队之意。迦提,为梵语 kārttika 之音译,乃...

毗那夜迦

(天名)Vināyaka,又作毗那耶迦,毗那也迦,频那夜迦...

苏摩钵

(物名)佛钵名。五分律十七曰:佛在苏摩国自作钵坯,...

典揽

指撮取经典之要义而说明之。典,指经典;揽,指撮要。...

苦忧差别

【苦忧差别】 p0843   成唯识论五卷十五页云:诸逼迫...

梵语 sajkhyā。唯识宗作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胜论学...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大藏经】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大藏经】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如是我闻...

大愿法师: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

初闻六祖慧能大名,始于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画《...

一句弥陀,愿行相资,能得大用

一句弥陀,生大信心,愿行相资,能得大用。 曾经有人问...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原文: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

八正道

「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

【推荐】念念不忘往生西方的大事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

红尘中你被什么緾住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佛性显现不...

佛经中开示不邪淫的功德

1.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

心净,方知肉味浊

一个吃长素的人,他整个的生命品质心理品质会有一个本...